摘要:42年后,逼死他的盛宣怀的儿子盛恩颐,饿死在自家豪宅中,腹中空无一粒米。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1885年,晚清首富胡雪岩死于上海。
42年后,逼死他的盛宣怀的儿子盛恩颐,饿死在自家豪宅中,腹中空无一粒米。
1871年,保定大水。
初出茅庐的盛宣怀走投无路,求助于早已声名鹊起的胡雪岩。
胡雪岩本名胡光墉,字雪岩,安徽徽州人,钱庄小伙计出身,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
当时的胡雪岩已经是左宗棠阵营的得力干将,一掷千金毫不心疼。
盛宣怀的出身和胡雪岩截然相反。
盛宣怀1844年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当朝重臣,而胡雪岩只是个钱庄的小伙计。
血统决定了两人完全不同的成长轨迹。
胡雪岩的发迹故事充满戏剧性。
他曾挪用讨债得来的五百两银子,资助落魄书生王有龄进京托关系补实缺。
王有龄后来官至浙江巡抚,大力提携胡雪岩的生意越做越大。
这种投机式的人情投资,成为胡雪岩商业模式的底色。
盛宣怀走的是另一条路。
他依靠父亲和李鸿章的世交关系,稳扎稳打地在洋务运动中崛起。
李鸿章需要可靠的商业代理人,盛宣怀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
两人背后代表着不同的政治势力。
胡雪岩背后是左宗棠,盛宣怀背后是李鸿章。
在晚清的洋务运动中,左宗棠主张收复新疆,李鸿章主张海防,两派在军费分配上存在根本分歧。
胡雪岩喜欢挣快钱,做投机生意。
他最辉煌的时期,为左宗棠收复新疆筹措军饷立下汗马功劳。
在1877年、1878年和1881年,左宗棠三次向洋人借款,合计1375万两。
此外在胡雪岩的努力之下,左宗棠又跟华商老板借来了800多万两银子。
盛宣怀的风格完全不同。
盛宣怀创办了许多开辟时代先河的事业,他涉足铁路、轮船、电报、银行、钢铁、纺织、教育等诸多领域。
他创造了第一家电报局、第一家银行、第一条铁路干线、第一所近代大学。
他追求的是长期垄断,而不是短期暴利。
1871年那次求助,胡雪岩慷慨解囊。他大概没想到,自己救助的这个年轻人,日后会成为自己的掘墓人。
1882年,上海商界掀起了一场轰动一时的"生丝大战"。
这场商战的主角,是被誉为"红顶商人"的胡雪岩和李鸿章的得力干将盛宣怀。
表面上是商战,实质上是政治斗争。
胡雪岩的败局早有征兆。
他最大的错误是过分依赖政治靠山,而忽视了政治风向的变化。
1881年,中法战争爆发,朝廷对收复新疆的热情骤减,左宗棠的影响力开始下滑。
盛宣怀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个机会。
他开始精心策划一场针对胡雪岩的商业围猎。
盛宣怀跟李鸿章说:是时候了,我们推他一把。
第一招靠的就是信息战。
盛宣怀控制着全国的电报网络,掌握着商业情报的制高点。
他能第一时间获取国外生丝市场的价格波动,而胡雪岩只能依靠传统的信息渠道。
信息不对称,注定了胜负的天平。
第二招打的是资金战。
盛宣怀联合上海的外国银行,在关键时刻抽紧银根。
胡雪岩的生意模式高度依赖资金周转,一旦资金链断裂,整个商业帝国就会轰然倒塌。
第三招是舆论战,盛宣怀利用自己在商界的人脉,散布胡雪岩经营困难的消息。
谣言如病毒般传播,很快引发了挤兑风波。
盛宣怀还通过李鸿章向朝廷举报胡雪岩的各种"不法行为",让胡雪岩失去官方的保护。
政商合作的基础一旦动摇,商人就成了砧板上的鱼肉。
再就是时间战,盛宣怀有耐心等待最佳时机,而胡雪岩却急于求成。
1882年,生丝价格大幅波动,胡雪岩押注价格上涨,却遭遇暴跌。
后来左宗棠病死,失去最大靠山的胡雪岩彻底绝望,同年11月,胡雪岩在杭州含恨而死。
从人生的顶峰自由落体般地跌落。
这场商战的真正胜负,其实在政治层面早就决定了。
盛宣怀只是顺势而为,给了胡雪岩最后一击。
政治决定商业,这是晚清商人永远无法摆脱的宿命。
1916年,72岁的盛宣怀病逝在上海静安寺路的盛公馆里,走的时候,身家绝对可称富可敌国。
盛宣怀的家族规模令人咋舌。
盛宣怀家大业大,一共有7房妻妾,生有8子8女。
光佣人就有277个,每个孩子都有专职保姆。
每一房都有管事、跟班、账房,各尽其职,等级森严。
更令人惊讶的是,盛宣怀家还培养出了两位历史名人的母亲。
盛宣怀家出了两位有名的女佣。
一位成了赵一狄的母亲,一位(倪桂珍)成了宋美龄的母亲。
这种巧合,只能说明盛家在当时的影响力有多大。
盛宣怀去世后,给子孙留下了1300多万两白银和无数家产,按照当时的购买力,这笔财产相当于现在的数百亿人民币。
盛宣怀对财产继承早有安排。
财产交给专门机构打理,各产业所产生的利益分成2段,一股均分给五房子孙,另一股入愚斋义庄(家族慈善机构)。
他还特别要求,自己的葬礼必须“僧衣薄殓”。
这些安排体现了盛宣怀的远见卓识。
盛宣怀的商业帝国涉及方方面面。
他控制着全国的电报网络,拥有多家银行和钱庄,垄断着铁路和轮船运输。
更重要的是,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
在教育领域也有巨大影响。
作为晚清最大的官员和实业家,盛宣怀生前积累了巨额的财富。
当之无愧是晚清最大的房地产商和首富。
他的私人住房几乎遍布全国各地。
这种财富规模,在当时绝对是独一无二的。
盛宣怀还是个慈善家。
他设立的愚斋义庄,专门用于家族内部的济贫扶困。
他深知财富传承的不易,试图通过制度设计来保障子孙后代。
再完美的制度设计,也架不住人性的贪婪。
盛宣怀的后代们完全没有遵守他的遗嘱,很快就将这套财产管理制度抛到了九霄云外。
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的反转,42年后,他的儿子盛恩颐竟饿死在自家大宅。
临死前,腹中一粒米也没有,从千万富翁到饿死街头,只用了42年。
盛宣怀的后代多少有些黯然失色。
这些小辈们虽然继承了盛宣怀留下的巨额财富,显然没继承到守财之道。
短时间内就将财产挥霍一空,其手笔之大,速度之快,令人震惊。
盛恩颐的败家之路令人咋舌。
老上海人对盛家“颐”字辈有个经典评价:“钱多,女人多,好赌又不善赌。”
这十二个字,道尽了一个纨绔子弟的堕落轨迹。
盛恩颐继承了大笔财产,但没有继承经营才能。
他沉迷于声色犬马。
把父亲辛苦积累的家业当作挥霍的资本。
赌博、买房、养小妾,每一样都是烧钱的无底洞。
更致命的是时代变迁的冲击。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盛宣怀被革去邮传部尚书职务。
1911年10月31日,刚刚被革去邮传部尚书一职的盛宣怀乘船去了日本。
政治地位的失落,直接导致了商业利益的萎缩。
盛宣怀走后,家族内部开始争权夺利。
各房太太为了争夺遗产,明争暗斗不断升级。
原本统一的家族财产被分割得七零八落。
失去了规模效应和抗风险能力。
盛恩颐的晚景更是凄惨无比,他晚年独自居住在上海的老宅中,昔日的仆人都已散去。
1958年,这位曾经的千金公子饿死在自己家中。
死时腹中空无一粒米。
盛家女儿的结局同样悲惨。
他的女儿也因身无分文自杀。
从小锦衣玉食的大小姐,最终选择了绝望的结局。
这种巨大的反差背后,是“富不过三代”这个铁律的无情验证。
盛宣怀创业时的勤俭和智慧,到了第二代就开始稀释。
到了第三代已经荡然无存。
但也有例外。
盛宣怀的部分后人移居海外,在不同的环境中重新开始。
这些海外后裔中,有些人重新找回了祖辈的创业精神。
在新的土地上开创了自己的事业。
历史的教训深刻而残酷。
盛宣怀留下1300多万两白银的巨额财富,却无法阻止子孙后代的败落。
财富可以传承,但品格和能力无法遗传。
参考信息:
《盛宣怀:亦官亦商第一人》·光明网·2008年6月1日
《清末首富盛宣怀的千万家产,短短几年全没了》·澎湃新闻·2023年4月15日
《盛宣怀后人:薪火留在东洋》·《历史中国》杂志·2011年6月26日
《盛宣怀的千万家产是如何败掉的》·陕西政协网·2022年9月8日
来源:小喵侃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