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来到十堰已经五十多年了,与十堰人摸爬滚打朝夕相处已经变成活灵活现的十堰人,在这里体验最多的就是十堰的是衣食住行,而参与最多的是当地的宴席,宴席中最多的就是喜宴,少点的是农村丧宴(也称“豆腐饭”)场面、现在我说说我所感受到各种场面特点,不对之处请大家谅解,如有
大家好,今天又见面了,接着说说十堰那些事,今天我来说说十堰的宴席。
我来到十堰已经五十多年了,与十堰人摸爬滚打朝夕相处已经变成活灵活现的十堰人,在这里体验最多的就是十堰的是衣食住行,而参与最多的是当地的宴席,宴席中最多的就是喜宴,少点的是农村丧宴(也称“豆腐饭”)场面、现在我说说我所感受到各种场面特点,不对之处请大家谅解,如有犯了忌讳也请谅解。
首先说说气农村喜宴场面
气氛: 热闹喧天,充满喜庆。现场通常播放着欢快的音乐或戏曲,人声鼎沸,笑声不断。
布置: 多用红色装饰,如红喜字、红灯笼、红绸缎。院子里或空地上搭起雨棚和“流水席”的灶台,厨师和帮厨的乡亲们忙得热火朝天。
席面: 菜肴丰盛,以大鱼大肉等硬菜为主,寓意美满。男人们大声划拳劝酒,喝的多是白酒、啤酒,一定要让客人吃饱喝足、尽兴而归。
流程: 宾客随到随坐,一轮吃完马上收拾,迎接下一轮客人,真正做到“人流不断,宴席不停”。
在说说农村丧宴(也称“豆腐饭”)场面
气氛: 庄重、肃穆、低调。没有音乐和欢笑,只有亲友间的低声交谈和安慰。
布置: 色调素雅,以白色和蓝色为主。同样在自家场地操办,但一切从简,重在让远道而来的亲友吃一口热饭,聚在一起缅怀逝者。
席面: 菜式相对简单,不如喜宴铺张,传统上必有豆腐等素菜,故得名“豆腐饭”。酒照常提供,但人们饮酒更克制,主要是为了解乏和驱寒。
流程: 虽也是流水席,但节奏更缓。吃完饭后,亲友不会过多逗留,气氛沉重。
共同点:无论红白事,宴席都是“流水席”形式,体现了村民互助团结的精神,是乡村人情往来的重要场合。
现在我说说参加宴席所见所得,从各种宴席中体会不同的风土人情。
湖北十堰
地处秦巴余脉与汉江谷地之间,境内村落多依山傍水,村民世代合族而居,“客至如归” 的礼数早已融进骨子里。但凡家里有客登门,主人家必是提前几日就忙活起来:男人们去镇上赶集,挑最新鲜的土猪肉、汉江活鱼,还有山里刚采的笋干、香菇;女人们则在家磨豆腐、蒸米糕,连灶台上的陶罐都提前温着自酿的糯米酒,生怕慢待了客人。这种 “尽力丰费” 的待客之道,在宴席上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当然现在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像这些忙里忙外基本不用自己操办了,大多数都是请第三方一切全包办理,省心省力,当然钞票也是要多很多了。
十堰的宴席素来
分场合论规格,喜庆之事必求丰盛,丧葬之宴则简而庄重,贫富人家虽有差异,却都透着一股子真诚。传统宴席里,“八大碗、四小碟、四凉盘” 是最常见的标配 —— 八大碗多是硬菜,像红烧土猪肉炖粉条、清炖汉江鲫鱼、粉蒸肉裹着玉米壳,碗碗堆得冒尖;四小碟是佐酒的小菜,凉拌木耳、酱腌萝卜干、卤制的鸡爪,清爽解腻;四凉盘则讲究配色,酱牛肉切得薄如纸,凉拌藕片撒着红椒丝,摆上桌时红的红、绿的绿,看着就喜人。若是到了房县,宴席规格更显多样:“十大碗” 多了两道滋补汤品,适合寿宴;“十二围” 是十二道热菜围着中间的主菜,常用于婚宴;“十三花” 则在 “十二围” 基础上加一道甜食,取 “十三全” 的好彩头;最讲究的 “十六围”,要凑齐山珍、海味(虽处内陆,却会提前备好干海参、干鲍鱼)、河鲜、家禽,只有大户人家办喜事才会操办。
清代时,十堰城里的做官人家和富商大户还流行过 “满汉全席”,那场面更是讲究。开席前要先摆 “冷盘阵”,二十多道凉碟拼成 “龙凤呈祥” 的图案;热菜分 “满菜” 和 “汉菜” 轮流上,满菜有烤鹿肉、蒸驼峰,汉菜有煨熊掌、烧鱼翅,每道菜都配着专用的餐具,连撤盘都要按 “三进三出” 的礼仪。只是这种宴席太过奢华,寻常百姓连见都难见,大多还是守着 “八大碗” 的实在。这种宴席我是没有参加过,但每每参加宴席都有老者述说从前的故事,听起来还是挺让人羡慕的。
现在十堰的宴席流程更趋规整,却也不失热闹。开席前先上六至九道凉盘,量比从前足,品类也更丰富,除了传统的酱肉、凉拌菜,还多了泡椒凤爪、夫妻肺片这些新派小菜;接着是八至十二道热菜轮番上桌,清蒸鲈鱼取代了以前的红烧鱼,蒜蓉粉丝蒸扇贝成了常见菜,最后必上两道汤 —— 一道清淡的蛋花紫菜汤,一道浓郁的土鸡汤,汤里还会卧着自家做的肉圆子;收尾时再端上时鲜果品,春天是本地的樱桃、草莓,夏天是水蜜桃、李子,冬天则摆上苹果、香蕉,若是办喜事,还会加一盘裹着糖霜的花生,取 “甜甜蜜蜜、多子多福” 的寓意。
十堰人宴客,酒堪称不可或缺之佳物。当地久负“无酒不成席”之俗语,且酒桌礼仪相较菜品,更添几分考究。
早年的宴席之上,常见的酒多为自家酿造的糯米酒(亦称黄酒)与本地产的大曲酒。糯米酒以当年新收的糯米精心发酵而成,被妥帖地置于粗瓷坛中。待开坛之际,馥郁甜香瞬间盈满一室,似是将整个丰收的喜悦都释放出来。将其倾入大碗,酒液呈现出迷人的琥珀色泽,温润而剔透。轻抿一口,口感醇厚,甜意微漾,这般柔和之味,连妇女与孩童都能浅酌两口。
大曲酒则与之大相径庭,其酒性猛烈得多,酒精度数近六十度,堪称男人们的心头所好。把酒倒入碗中,可见细密酒花在液面跳跃翻滚。饮下之后,喉咙似有烈火灼烧,然而那股热意旋即蔓延全身,令人周身发热,顿感豪情满怀。
进的刚到十堰参加宴席,无论选择饮用哪种酒,皆需用粗瓷大碗盛之。主人为客人斟酒时,必定斟至“满碗不留底”,还会笑容可掬地说道:“咱十堰人待客,碗不满便是没诚意!”劝酒之时,主人更是热忱非常。只见主人端起大碗起身,以先干为敬之姿,即便酒液顺着嘴角流淌而下亦毫不在意,只是急切地催促客人:“快喝,这酒能暖身子,喝到醉才表明你把我当作自家人!”倘若客人有所推辞,主人便会搬出那句老话:“酒逢知己千杯少,你不喝,就是嫌我家酒不好哩!”
如此一来二去,满桌之人皆端着大碗相互碰杯。清脆的“哐当”声与欢快的说笑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热闹非凡的宴饮乐章,让整个氛围愈发热烈欢腾。但现在宴席上的情景就变化不少,特别是喝酒,已经稍有哪种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人,主要是现在参加的宴席的人文化水平高了,文明程度高了,注重养生高了,基本主随客便,能喝就喝,不能喝随意。照顾了各方的自我要求,
从 80 年代起,十堰宴席上的酒品渐渐丰富起来:玻璃瓶的白酒成了主流,本地的 “武当酒”、外地的 “茅台”“五粮液” 偶尔会出现在宴席上;夏天时,塑料桶装的啤酒成了年轻人的最爱,冰过的啤酒倒在玻璃杯里,泡沫堆得老高;小孩们不爱喝酒,主人就会给他们倒果酒 —— 橘子味的、苹果味的,甜滋滋的像饮料;女客们则偏爱各种牛奶制品,盒装的纯牛奶、瓶装的酸奶,摆在桌角,透着几分清爽。
除了酒和菜,十堰宴席的座次也颇有讲究,透着长幼尊卑的礼数。堂屋或酒店包间里,正对门口的位置是 “上席”,必留给辈分最高的长辈或最重要的客人,上席的椅子也比其他座位略高一些;正对上席的是 “前席”,多是家里的晚辈或帮忙招待的人坐;左右两边则是 “陪席”,坐的是与客人同辈的亲友,负责陪客人喝酒、聊天。开席前,主人会亲自引着客人往上席走,一边走一边说:“您是贵客,得上席坐,不然我们这些晚辈心里不安!” 客人若是推辞,主人就会半扶半请,直到客人坐下才肯罢休。
如今于十堰之地,不同场合的宴席各具独特风貌。
当机关单位招待来客或开展交流活动时,往往会选择城里的酒店、饭店或宾馆。相较于民间宴席,这里的菜品更为精致。海鲜与野味(如今大多为人工养殖)时常出现在餐桌上,酒水也多为名优之品,场面近乎铺张奢华。然而,在这繁华精致之中,却少了几分民间特有的烟火气息,显得有些疏离与刻板。当然现在廉政工作抓的紧,机关的纪律要求很严,机关单位在参与宴席都是很谨慎的。普通百姓也省不少官事。
而红白喜事的流水宴,无疑是最为热闹的场景。倘若举办喜事,主人家会在庭院里精心搭起青布凉棚。那整齐排列的八仙桌,顺着院墙有序地摆成十几排。晨光熹微中,碗碟高高摞起,仿佛在诉说着即将到来的热闹。邻里们纷纷主动前来帮忙,尽显团结互助之风。张家婶子带领着一众妇女在灶台前专注切菜,菜刀有节奏地剁在案板上,发出“笃笃”声响,似是奏响了一曲欢快的劳动乐章。李家大叔则领着汉子们搬桌子、端菜,他们的嗓门洪亮,声音仿佛能传遍半个村庄,充满了力量与热情。孩子们围绕着灶台欢快地打转,眼睛紧紧盯着刚出锅的肉圆子,满是期待与渴望。如同前面介绍的一样,现在的饮食工作都是外包的,让办宴席的可以更好接待四方宾客。
客人如潮水般一波接着一波。这边刚送走东边村的亲戚,西边院的邻居又提着伴手礼欣然前来。陪客的人忙不迭地引座、倒酒,整个院子里洋溢着欢快的说笑声,处处充满了喜悦与温馨的氛围。
若是举办丧事,宴席则显得简素许多。
菜品大多为家常菜肴,没有喜庆的装饰,却多了几分温情脉脉。邻里们齐聚一堂,帮助主人家搭建灵棚、招待吊唁的客人。一碗热汤、一口热饭,看似平常,却透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深厚暖意,让人在悲伤中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与温暖。
无论是奢华的酒店宴席,还是热闹的流水宴,十堰的宴客文化里,藏着的都是当地人的真诚与热情 —— 菜要丰,酒要满,座次要尊,每一个细节都在说:“你来了,就是我最尊贵的客人。” 而流水宴上那不停歇的人流、冒着热气的饭菜,更把办席人的好人缘、村民们的团结,展现得淋漓尽致。
哈哈这会又在这里充大头蒜,一个外地的混成十堰人讲解十堰的宴席,有点在十堰人面前搞球了。还是请大家海涵海涵。谢谢大家,
来源:湖北十堰美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