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朝开国那阵儿,谁要是能在皇室里混出个封号,简直就是去集市买了顶“铁帽子”回家。可这帽子,也不是谁都能戴稳的。咱们都知道“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牌面够大,但只有皇太极踩准了节奏,继了位,其余几个,多半没有好结局。
清朝开国那阵儿,谁要是能在皇室里混出个封号,简直就是去集市买了顶“铁帽子”回家。可这帽子,也不是谁都能戴稳的。咱们都知道“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牌面够大,但只有皇太极踩准了节奏,继了位,其余几个,多半没有好结局。
你看,当时多尔衮红得发紫,走到哪儿都得让人喊一声“摄政王”。他那阵在满清内部呼风唤雨,说是“一时无两”,真不夸张。有人跟他掰腕子,比如豪格,也是份量级的大哥,封号是肃亲王,听着就挺威风。你再看吴三桂,原本大明的将领,后来摊上了平西王这个“铁王八”,管块地,明面上是臣子,实则割据一方,隔三差五让康熙头疼。还有蒙古那边的僧格林沁,为清朝卖命,世袭亲王不说最后还剿匪死在了前线,够凄壮。
说到这些王,又分多少种?等级怎么排?听起来玄乎。可别以为身份高了就能一辈子顺风顺水,清朝的这些亲王头衔,像是在飙演技,实际上是竞争特别激烈的“家族内卷”,谁能笑到最后真得看天分+时运。
最早努尔哈赤那会儿,可别想现在一样规规矩矩,爵位乱得很。多数就看谁跟老努儿关系铁、谁带兵冲刺猛,就赏一顶“大贝勒”帽子。家里亲儿子、亲侄子都往上推,也算给族人注点鸡血。老努打败了叶赫女真统一了东北,蒙古那帮兄弟,也开始往清这边靠。科尔沁部,投得格外早,后来被清朝照顾得飞起,不说别的,世袭爵位就能传十几代。这官,传着传着,比族谱还长。
后金立了国之后,能上台面的四大贝勒——其实就是努尔哈赤最倚仗的铁杆。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都是努尔哈赤亲生儿子。就阿敏,是亲侄子。可这名头,荣誉光鲜,实际干的就是国家高级管事。权力在手,家里事、国里事都要管,忙到脚后跟打后脑勺。你说,这种权力结构,是不是只要有点野心的人就不会安分?
明朝没想到女真那帮人这么团结,打“萨尔浒之战”,结果是女真全胜,格局彻底洗牌。地越多,仗打得越狠,老文臣、勋贵背后也开始自相掐。努尔哈赤一过世,皇太极上位,开始修修补补那一套家规。
皇太极没傻,他知道清国这一口饭,要让更多人分,于是开始修订封爵。搞了整整九种,最顶上是和硕亲王。铁帽子王这些,从皇太极起都得捏得紧,封王条件苛刻得很,主要两个指标:生得好,干得狠。努尔哈赤十六个儿子,没几位能熬出“亲王”那顶帽子。家族争宠,也不是新鲜事。像努尔哈赤的大儿子褚英,早年战功不小,但性格暴烈,把贵族都得罪光了,最后被老爹直接摘了“接班人”资格。
皇太极眼光也特别长远,连叔叔家的儿子济尔哈朗、侄子岳讬也都封亲王。最后这亲王一排开,谁看着都心动,代善、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岳讬,清初六大亲王,其实就是铁帽子王的起步队。
大族发展到后来,把封爵当家产的事天天有。在汉朝,王室传到武帝时,已经成压力了,“推恩令”一出,家里的帽子头衔一家分点,越来越稀碎。清朝更精明,想了个“世袭罔替”,只要你家是铁帽子王,后人一代一代袭,犯了事最多取消一个人的资格,爵位再传给自家其他兄弟。这帽子,铁得很,宛如插队的饭碗。
不过铁帽子王也不是万无一失。想权的多,明里暗里都在抢皇位。多铎、豪格这些人,因为权力斗争命丢了,可他们家的爵位反而还传下去。顺治帝干脆把世袭资格再发一轮,保证帽子不掉。
到了清末,满清朝的铁帽子王也别提多稳。奕䜣、奕譞、奕劻这些人,头上顶着铁帽子,可清朝大厦快倾塌了,就算帽子再铁,爵位也就传不了几代。
说到“和硕礼亲王”,这是最能熬、传承最多的一个。努尔哈赤的二儿子代善,奸诈也好,能干也罢,总之他成了清朝历史上传得最长的那位铁帽子王,活生生撑了满清二百多年。
女真的亲王系统是家族的,不带外人玩。可清朝打江山,光靠自己八旗还不够,得接纳外姓兄弟。于是搞出一套“汉王系统”,有点像开一家合伙店,给明朝投降的大员也封个王。可是,这种封号,实际不过是临时“员工合同”,没几个能世袭。
皇太极那会,先封了孔有德,“定南王”。明朝的旧部,转头为清征战南方,等遇上南明的李定国,兵败自刎,只给女儿封了个“格格”,爵位自此断了。耿仲明、尚可喜这些,原本也是明朝毛文龙的部下,一样投清有“靖南王”、“平南王”的帽子,儿子们有的闹起来,也都被清打压到底。吴三桂,原本守边的硬汉,后来拿到平西王,三藩之乱后一锅端,谁家也没能传爵位。你看这态度,对汉臣的防范,一点都不松口。
到清末,大敌当前,太平天国打进南京,皇帝信誓旦旦:“谁能收复金陵,封郡王!”曾国藩湘军最终打下城,可亲王名头没给,宗室竭力反对,最后只落个侯爵。你说这清朝小算盘,总觉得外姓人吃不得太多油水。
倒是对蒙古蒙古人和其他藩部,清廷大方得很。科尔沁部打老早就和清朝绑在一起,世袭亲王赏得最顺手。土谢图亲王、达尔汉亲王、卓哩克图亲王、博多勒噶台亲王——尤其博多勒噶台这支,到了晚清十一代的僧格林沁,拿着“铁帽子”亲王做起了满清最后的护卫队。人虽战死,但儿孙依旧袭王到清末。
说到这儿,皇室的这些爵位,其实和我们现在看的人生、利益、家族关系都八九不离十。争,抢,失,守,总绕不开权力跟亲缘的角力。有时你会想,铁帽子是不是一点都不铁?它顶多像一座流动的小城堡,谁能撑到最后,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可看着这些王爵的风风雨雨,有些头衔用了百年,有的几代就断了线。荣耀和命运,其实都比不上那一刻的选择和旧时的血性。如果你也有顶帽子,真想问一句,是选传承、还是选自由?历史没给我们答案,我们只是看着这出大戏,一个个落幕,又一个个重启。
来源:悠闲钓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