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成渝双子星的光芒照亮西部大地,川东北的沃土上,南充正面临一场关于“流失”与“坚守”、“依附”与“突围”的深刻博弈。从2010年到2024年,南充常住人口从627.86万锐减至548.9万,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缺口达150万,年均5.3万人口涌向成都,74%外流
当成渝双子星的光芒照亮西部大地,川东北的沃土上,南充正面临一场关于“流失”与“坚守”、“依附”与“突围”的深刻博弈。从2010年到2024年,南充常住人口从627.86万锐减至548.9万,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缺口达150万,年均5.3万人口涌向成都,74%外流劳动力扎堆成渝制造业,高学历人才留南率不足30%……这座曾以丝绸商船贯通南北的千年古城,一度在双城经济圈的虹吸效应中,陷入“劳动力空心化”“产业跟跑难”的困境。
但嘉陵江的奔涌从不停歇,正如南充的韧性从未消散。从“中国绸都”的千年基因中提炼转型密码,在临江新区的蓝图上锚定产业坐标,用热气球“空中走廊”打开文旅新局,靠“成都研发+南充制造”“重庆整车+南充配套”的精准卡位重塑协同关系——这座城市正在用行动回答:当虹吸成为必然,如何从“被动失血”转向“主动造血”?当双城辐射成为机遇,如何从“影子城市”成长为“关键节点”?
本文将以人口流动数据为镜,解码南充在产业协同、交通重构、人才反虹吸中的破局之策,见证千年绸都如何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浪潮中,逆风起势、立稳潮头。
1. 外流规模与方向的严峻现实
根据南充市统计局数据,南充常住人口从2018年的577.6万降至2023年的551.1万,年均减少5.3万人,其中74%的外流人口流向成都。在成都的南充籍人口已达59万,占成都外来人口总量的12%,居川内各市州首位。重庆虽未单独统计南充籍人口,但仅阆中市每年就有超10万人赴渝从事汽车制造、建筑等行业,形成“成渝就业、南充生活”的跨城流动模式。
截至2024年,南充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缺口扩大至150万,人口流失总量达55万,劳动力结构失衡加剧——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降至58.2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个百分点;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20.69%,远超14%的“深度老龄化”国际标准,产业发展面临“用工荒”与“养老压力”的双重挤压。
2. 职业分布的结构性失衡
南充市人社局2023年调查报告显示,外流农民工中77.1%集中在加工制造、建筑、采矿等领域,其中30%进入重庆汽车产业链(如长安汽车、力帆集团),25%参与成都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如富士康、京东方)。这种“低端劳动力输出为主”的模式,使得南充本土产业陷入“技术断层”——临江新区电子信息企业技术岗位空缺率达18%,而成都富士康南充籍员工中,掌握精密制造技术者仅占5%,高端技能人才“外流易、回流难”。例如,营山汽摩配产业园的技术工人中,仅12%具备数控机床操作经验,远低于成渝同类园区的45%。
3. 人才流失的隐形代价
高学历人才的流失更制约城市发展潜力。西华师范大学近五年毕业生留南率不足30%,60%流向成都教育、科研机构;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赴渝就业比例从2018年的12%升至2023年的27%,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南充籍医护人员超2000人。截至2023年底,南充每万人中专业技术人才数量仅为成都的1/3、重庆的1/2,产业升级缺乏智力支撑。以临江新区为例,其电子信息企业研发团队中,硕士以上学历占比不足8%,而成都高新区同类企业平均达25%。
二、破局路径:从“被动输血”到“主动造血”的战略转型
1. 产业协同:构建成渝产业链的“韧性节点”
南充的突围,始于对“不做追随者,要做合作者”的清醒认知。依托与成渝的产业互补性,精准卡位产业链中游,实现“为双城配套,靠配套壮大”。
- 汽车零部件的“精准绑定”:营山汽摩配产业园聚焦变速器、轻量化铝合金部件,90%产品直供重庆长安、成都吉利。四川义丰亨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研发的前门上角板、翼子板连接支架等产品被阿维塔系列车型采用,2024年产值达3000万元,带动2000余名在渝技术工人返乡就业;顺庆区潆华工业园区主攻汽车轴承,40%产品销往重庆车企,年产值超6000万元,形成“重庆整车组装+南充核心部件”的协作闭环。嘉陵区的四川江龙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通过“智改数转”提升生产效率30%,2025年目标产值5亿元,产品覆盖四川吉利、重庆长安等车企。
- 丝纺产业的“价值跃迁”:发挥“中国绸都”优势,推动传统丝绸向高端家纺、生物基材料转型,“南充丝绸”品牌价值2024年达120亿元。南充金富春丝绸子公司借助杭州港等国际物流通道,年出口额达3000万美元,产品远销欧盟、美国等地;桑产品深加工形成“桑叶茶、桑食品、桑饮品”等5大系列100余类产品,年产值5亿元,稳居全国第一。2023年跨境电商直播活动中,南充丝绸通过TikTok等平台吸引1.1万人次观看,销售额增长18%。
- 现代农业的“链条延伸”:建成386万亩特色农业基地(晚熟柑橘、蚕桑产值均居全省第一),依托成渝冷链物流网络,农产品深加工产品50%供应全国。南部县新
生电力通信设备有限公司通过税务部门牵线,与重庆电气安装企业达成230万元电杆订单;嘉陵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带动1.2万名在外农民工返乡从事农产品电商、冷链运维。
2. 交通重构:打造“1小时通勤圈”的时空革命
交通是破局的“先行棋”。南充通过高铁、低空经济的双重布局,将“地理距离”转化为“协同优势”。
- 高铁网络的“同城化”突破:成南达万高铁预计2027年通车后,南充至成都、重庆均缩短至1小时内,预计带动沿线土地价值提升30%,吸引成渝企业设立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规划中的南充至潼南城际铁路,将进一步串联重庆两江新区,预计30%在渝南充籍技术工人实现“工作日成渝上班、周末南充生活”的“候鸟式就业”。此外,巴南高铁已建成通车,阆中古城机场通航,南充成为全省第四个“双机场”城市,航空货运能力显著提升。
- 低空经济的“差异化”创新:全国首个热气球商业交通线路(阆中-嘉陵区)2025年投运后,预计年吸引游客50万人次,创造就业岗位2000个;同步打造“成渝-南充”空中观光环线,将旅游消费转化为本地经济增量,让“嘉陵江风光”成为吸引成渝游客的核心IP。阆中古城机场通航后,年旅客吞吐量预计突破50万人次,进一步强化文旅产业竞争力。
3. 人才反虹吸:构建“引才-育才-用才”的生态闭环
人才是突围的“核心引擎”。南充通过政策、平台、产业的三重发力,让“走出去”的人“想回来”,让“留下来”的人“有奔头”。
- 政策“组合拳”引才:实施“果州优才计划”,对顶尖人才给予最高500万元生活资助、50万元购房补贴,提供子女入学、医疗绿色通道;柔性引进向仲怀(蚕桑领域)、赵宇亮(纳米材料领域)等20名院士,设立13个院士工作站,带动3000名在外农业、医疗技术人才返乡。例如,向仲怀院士团队推动南充桑茶深加工技术突破,相关产品年产值超2亿元。
- 产教融合育才:西华师范大学与临江新区共建汽车电子产业学院,定向培养技术人才,2024年输送毕业生1200人,留南就业率提升至65%;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氢能技术、低空飞行器操控等新兴专业,2025年计划招生2000人,填补成渝氢走廊、低空经济的技术岗位缺口。临江新区“双创”中心孵化科技企业87家,吸引300余名成渝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
- 平台载体用才:设立1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最高2000万元资助,2024年带动社会投资超50亿元。中科九微二期等20个产业项目建成投产,预计新增就业岗位5000个。临江新区“人才公寓”提供3000套住房,配套子女教育、医疗等服务,吸引高端人才落户。
三、未来展望:在虹吸与反哺中寻找“动态平衡”
1. 2027年核心目标
- 经济总量:GDP突破40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2:35:53,服务业占比超50%;
- 产业能级:汽车零部件、丝纺服装产业产值分别突破1500亿元、800亿元,占成渝市场份额提升至30%、25%;
- 文旅活力:文旅产业产值达2000亿元,过夜游客占比超60%,成为成渝居民周末游首选目的地;
- 人才生态:人才净流入率转正,高层次人才总量突破1万人,每万人专业技术人才数量较2023年翻倍。
2. 风险与应对
- 同质化竞争风险:避免与成渝在整车制造、核心电子研发等领域“硬碰硬”,聚焦“成渝不做、南充能做”的细分领域(如汽车轻量化材料、丝绸生物基产品)。例如,南充汽车零部件企业重点发展变速器、轻量化铝合金部件,与重庆的发动机、成都的电子系统形成互补。
- 人才流失反复风险:建立“人才跟踪服务机制”,对返乡人才提供5年职业成长扶持,防止“短期回流、长期再流失”。实施“候鸟人才”计划,为在成渝工作的南充籍技术人才提供周末返乡就业岗位,如阆中-潼南城际铁路建成后,预计吸引30%在渝技术工人“候鸟式”就业。
- 生态约束风险:严格执行嘉陵江流域生态红线,与绵阳、德阳等10市签订《嘉陵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2025年单位GDP能耗较2020年下降18%,确保水质稳定达Ⅱ类标准,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例如,南充港至重庆港班轮航线采用新能源船舶,减少碳排放30%。
四、战略支撑:政策与平台的双重保障
1. 政策协同:深入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南充市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与重庆潼南、合川等地签订产业共建协议,共建成渝中部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2024年,南充与重庆联合申报的川中北蚕桑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获得中央财政支持。
2. 平台建设:临江新区作为省级新区,2024年GDP达281.9亿元,增速12.2%,成为南充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新区聚焦汽车汽配、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累计招引项目320余个,制造业项目占比82.2%。此外,中国(四川)自贸区南充协同改革先行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高效运行,中欧班列、中老班列常态开行,2024年进出口总额突破114.5亿元,增长90.3%。
后记:不是“选边站”,而是“做支点”——南充突围的启示
嘉陵江的水波,曾载着丝绸商船贯通南北;今天的南充,正以新的“航线”连接成渝——高铁的轨道、热气球的航线、产业链的纽带,将这座城市从“虹吸的末端”拉向“协同的中枢”。
南充的逆风突围,从来不是“选成都还是选重庆”的单选题,而是“如何让成渝都需要南充”的必答题。当它的汽车零部件支撑起成渝整车制造的效率,当它的丝绸产品丰富了成渝外贸的品类,当它的嘉陵江风光填补了成渝周末游的空白,这座城市早已不是双城光芒下的“影子”,而是成为双城经济圈中“不可替代的支点”。
从千年绸都到现代产业新城,从人口外流大市到人才回流高地,南充的实践证明:区域经济协同中,“虹吸”与“反哺”从来都是动态博弈——唯有立足自身禀赋、找准差异化定位,才能在强者的辐射中,走出一条“立己而立人”的发展新径。
未来,当成南达万高铁的汽笛与热气球的引擎共鸣,当丝绸的经纬与现代产业的脉络交织,嘉陵江畔的这座城市,必将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浪潮中,继续逆风起势、逐浪前行,书写更多属于“南充力量”的时代篇章。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改革委.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Z]. 2020.
[2] 南充市统计局. 南充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 2024.
[3] 南充市人民政府. 南充市“十四五”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规划[Z]. 2021.
[4]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报告(2024)[R]. 2024.
[5] 南充临江新区管委会. 南充临江新区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报告[R]. 2024.
[6] 中国丝绸协会. 中国丝绸产业发展报告(2023-2024)[R]. 2024.
[7] 南充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南充市2023年农民工就业创业报告[R]. 2024.
[8] 南充市人民政府. 南充市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规划(2021—2025年)[Z]. 2022.
[9] 南充市委书记张冬云. 做好“融圈”文章 共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Z]. 2024.
[10] 四川省人民政府. 抢抓全新产业布局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迎来的重大机遇[Z]. 2025.
来源:耀中品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