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8日上午10点40分,上海地铁24小时服务监督热线工作人员表示,被困人员已经脱困,地铁“目前已经恢复通行”。
8月28日,有网友发视频称,在上海市地铁1号线漕宝路站,一位乘客踩空,腿卡在站台和列车之间的缝隙里。
视频中可以看到,一名女子的左腿卡在地铁和站台的缝隙中,尝试把腿拔出来但未成功。
8月28日上午10点40分,上海地铁24小时服务监督热线工作人员表示,被困人员已经脱困,地铁“目前已经恢复通行”。
“站台缝卡腿”事件多次发生
2024年9月10日,上海地铁6号线浦电路站台,一老人下车时不慎踩空,一只脚被卡在站台缝隙内动弹不得。站务员发现后立即按下紧急按钮,第一时间叫停列车,不断有乘客赶来帮忙,把老人从缝隙中拉了出来。
2023年9月18日,上海地铁1号线黄陂南路站,一名女乘客腿被卡在地铁列车和站台的缝隙处。工作人员迅速拿来扩张器,找到着力点后,将扩张器顶在列车车厢和站台空隙处,将空隙撑大,最终帮乘客脱困。
为什么要留“咬人”的站台缝?
站台缝隙“咬人”事件频发,很多网友发出疑问:站台缝隙为什么设计那么宽?为什么不安装防踏空橡皮条?
在上海,有的地铁站点的确安装了防夹橡皮条,有的却没有。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车辆总监邓奇对此解释:首先,列车和站台之间不能“无缝衔接”。因为列车行驶时,车身会左右小幅摆动,站台与列车间必须留出一定的空隙。
此外,地铁车站的站台并非都是直线,而是会出现带有弧度的曲线站台。为了列车能平稳通过,曲线站台与车厢之间的缝隙会比直线站台更宽。但不论是直线站台还是曲线站台,国家标准《地铁设计规范》对缝隙宽度都有明确规定。
例如,有关曲线车站缝隙的规定是“站台边缘与车厢地板面高度处车辆轮廓线的水平间隙不应大于18厘米”。当站台与列车间的距离超过18厘米时,有关方面会使用防踏空橡皮条来减小缝隙。
而对于缝隙达标的车站,则不必使用防夹条。
乘客“抢门”“看手机”危害大
值得关注的是,“地铁夹人”消息及视频在社交平台传播后,不少网民表示,除了硬件以外,乘客个人也要提高安全意识,“很多人看手机不看路”“有的乘客抢门”都是造成“人被夹”的重要原因。
“看手机”“抢门”等行为不仅会增加踩空的风险,还会增加“门夹人”“门夹物”的风险。就站台工作人员观察,以下3种情况容易造成“门夹人”“门夹物”:
一是强行上下车当门灯闪亮、蜂鸣器响时,车门开始关闭,此时仍旧强行上下车最容易导致人员、衣服、随身行李等被夹。
二是倚靠车门一些站在车厢里的乘客喜欢倚靠在车门上,如果列车是塞拉式车门,紧贴车门的衣服会随着车门被带入到车体内,造成车门故障。
三是超过界限列车停站开门,乘客上车后如果站在车门附近,身体或随身物品仍有部分区域超出车门,就很容易造成衣物被夹。
被地铁车门“夹住”怎么办?
如果在车厢发生“夹人”“夹物”事件,切勿擅拉紧急拉手,这反而可能延长处置时间。
建议乘客通过车厢紧急通话装置,第一时间和列车司机取得联系,告知具体情况,由列车司机根据情况判断。
此外,个人物品掉落轨道、卡住车门等情况也不罕见。如果发现物品卡阻在车门中或门槛条中,致使车门无法关闭,应第一时间告知工作人员,切勿擅自破坏车门导致故障扩大。
如果有物品掉落进轨道,千万不要跳入轨道拾取,正确做法是联系站台工作人员,地铁方面将在运营时间结束后帮助乘客找回。
来源:智慧生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