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巨幅画像出现在天安门广场上,网友:不解,为什么?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8 18:13 1

摘要:四月的尾巴,天安门广场。人潮像春风一样密,谁也没想到,人民英雄纪念碑下方,赫然亮起了一张熟悉又陌生的大脸——孙中山!有人欢呼,有人质疑,有人一边举着手机拍照一边皱起眉头。他这么大张地出现,凭什么?为什么偏偏是他?在这气氛里,风里都带点问号的味道。

孙中山画像,怎么就挂上了天安门?

四月的尾巴,天安门广场。人潮像春风一样密,谁也没想到,人民英雄纪念碑下方,赫然亮起了一张熟悉又陌生的大脸——孙中山!有人欢呼,有人质疑,有人一边举着手机拍照一边皱起眉头。他这么大张地出现,凭什么?为什么偏偏是他?在这气氛里,风里都带点问号的味道。

游客们有的笑了,说“你看,是孙先生,给咱中国干了不少事。”也有路过的老人,拢了拢外套,悄悄地自言自语:“他啊,要活着,估计喜欢热闹,能见这么多人,还不得美得很?”与此同时,微博上吵成一锅粥,有人说孙中山是“国之脊梁”,也有人捏着键盘打出大大的问号:凭啥他的画像能贴这么高?

说句实在话,如果你是个90后、00后甚至10后,小时候也许听过“革命先行者”这几个大字,可他到底干了啥,又和我们有多大关系?谁还不是在课本里见过他一面,考试时拼命记他“三民主义”、同盟会、辛亥革命这些关键词。可纸面上的孙先生,总归是模糊的——他真的值得像毛泽东、周恩来那样,被那么多相机和纪念日记得?

我倒想问一句,你有没有认真想过,孙中山这个人,究竟算个啥角色?

你看,他倒是点子多,脾气也不差,但人生路走得一点不顺。要让我说,孙中山就是那种命里带点拧巴劲儿的人。生在广东香山的小村子,从小爱琢磨新鲜事——光绪年间的中国,像一口闷罐子,闷得他脱不开身。他曾去檀香山读书,留洋回来,也学了不少洋人的新把戏。别人家念诗背圣贤,他鼓捣的是怎么“推翻皇帝”,这话搁那会,说出来连自己妈都替他捏把汗。

你可别以为革命很简单。刚起家的时候,孙中山连家底都不厚实,出去“化缘”基本靠走亲戚和朋友,后来连自己家里的地都卖了。日子过得,有那么点像现在创业失败又跑路的老板,大冬天喝白开水,进日本、跑欧美,能拉谁是谁——只盼着中国早点翻个身。他去日本跑同盟会时,见老友笑眯眯抱拳,第一个嗓子眼提“三民主义”。你说什么民族民权民生,老百姓当时哪懂这些?但他这个人,就是心里头掂着千斤重的包袱,总幻想哪天一炮打翻了老皇帝,大家都能吃饱饭。

其实革命遇到的麻烦,一茬一茬的。你知道黄花岗起义那年,广州刚下过雨,孙中山根本不在现场。许多热血青年命丧当场,他却只能遥遥叹气,事后还躲在海外。在外漂泊的日子,他一直像个没根的野草,四处寻找能信任的人,或者说,是能托付青春和命的人。失败的滋味,怕是比赢的时候更让人难忘吧。

真正让他火起来,是辛亥革命那一年。谁能想到,满清几百年的家底,被自家人一折腾就震塌了。可别说这全是孙中山的“功劳”,他其实还在海外转圈,消息传来也是一愣,赶紧借道香港、上海,匆匆忙忙地被奉为“临时大总统”。当时给他总统令用的印章,连正式的都没有——刻章的师傅都找不着。历史的车轮推着他往前走,身不由己。好不容易当上大总统,结果一天没坐热,便把权柄交给了袁世凯。有人骂他懦弱,有人说他“识时务”,我更觉得他就是那种热脸贴冷屁股的慢性子,不擅长争抢,但又不肯退场。

你说他一身是胆吧,其实做人做事总带点书生气。制定临时约法、组共和、拉党、拉派,事事掺杂着理想主义和被时代捶打的妥协。他推着中国这辆破车往前走,后面是夺权的北洋军阀,前面是盼着希望的百姓,中间还要应付自己掏空的理想。到最后,他甚至要和“夙敌”共产党合作,和年轻的小毛头们谈未来。他的三民主义,也变成了棋盘上的一粒棋子,大家各自心里打算盘,谁也没真把话说绝。

再说回来,孙中山到底“配不配”挂这照片?其实,每个人心里有杆秤。你要说他带来了天地翻覆的变化,确实没错——封建皇帝下台了,老百姓第一次知道什么叫“民国”,尽管那“民国”离普通人还有十万八千里。他死的时候,才五十九岁。宋庆龄守在病床边,那一句“和平、奋斗、救中国”的临终遗言,说大了是国事家事,说小了是自己的心愿。

他的一生,跌跌撞撞、风风雨雨,身边人也换了一波又一波。有学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也有旧党同志对他指指点点,说他太稚嫩、太讲理想太不懂现实。可谁又不是在一堆困局里摸着石头过河?孙中山死后,人们用各种方式纪念他。上海,南京,北京,甚至远在夏威夷,他那副坚定的画像,都成了一层层传奇的符号。

天安门挂起这巨幅画像,其实也像一场集体回忆——有人觉得荣耀,有人觉得生分。我们今天在广场走过,也许压根没停留几秒,有时候抬头撞见那张脸,心里头想的不一定是历史课上的答案。更多的时候,是一丝疑惑:人到历史的节点,到底靠什么被人记得?靠的是一句响亮的口号,还是那些跌跌撞撞却永远没有放弃过的尝试?

也许这就是历史的有趣地方:大人物被高高挂起,从此和我们凡人有了距离。可转念一想,正是那些经历失望、背锅、妥协和再燃希望的瞬间,才让一块画布背后的故事更能让人念念不忘。

最后,我们不妨问一问自己——如果你站在那个时代,你会想成为他吗?还是和他一样,一直都在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出路?

天安门上的风,还是一阵阵吹着。孙中山的画像笑得很温和,任由世人议论。我们走过他身边时,心里的答案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次抬头,都会有人再问一遍:“他凭什么?”也许,这一问,本身就值得久久回味。

来源:好学小羊kw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