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诊所心理咨询老师说,曾有一个11岁的女孩哭着说:“我觉得活着没有意思。”
数据表明,如今抑郁情绪的孩子越来越多,且往年轻化、幼龄化走。
连小学生的抑郁调查率都达到了10%。
诊所心理咨询老师说,曾有一个11岁的女孩哭着说:“我觉得活着没有意思。”
也有16岁的男孩盯着窗外,轻声问:“我到底为了什么努力。”
他们的父母往往非常困惑和痛苦:
“我们给了孩子最好的,怎么就会承受能力那么差抑郁呢?”
其实,孩子的抑郁情绪,是来自灵魂深处的求救。
孩子没有错,父母也一样,但能真正带孩子走出来的,从来不是物质的堆砌;
而是需要我们用认知搭建的托举,就像登山时的绳索,既结实又懂得通往高处的路。
找到被忽视的自己
乔主任在讲座时曾分享过这样一个案例。
初二的孩子被确诊中度抑郁,他把自己关在房间每天光打游戏持续了半年多。
父亲是货车司机,没读过多少书,却做了件特别动人的事。
他把全国地图贴在儿子房间,每次跑车回来,就在途经的城市画个圈,讲路边的故事:
"西安的城墙砖缝里都长着草,很好看";
"戈壁滩上的草看着弱,但当地人说根能扎到地下三米";
.......
就这样持续了一年后,孩子第一次主动走出房间,指着地图说:
"爸,我想一起去看看那里的美景。"
这就是认知托举的力量。
它无关父母学历高低,而在于能否帮孩子打破思维的困局。
很多陷入情绪漩涡的孩子,不是抗压能力差,而是被困在了"我不行"、" 没人懂"的认知闭环里。
就像这个孩子最初总说"我就是个废物";
父亲没有反驳,只是某天递给他一个磨损的方向盘套:
"你看这套子磨成这样,不是它没用,没有它哪来的安全。"
我们的认知托举要避开两个误区:
一是用大道理压人,"这点事算什么"只会让孩子觉得不被理解;
二是回避问题,"别想那么多"其实是在否定他的感受。
正确的做法是像这位父亲那样,用具体的生活智慧,帮孩子重新解读困境。
邻居家女孩曾因被孤立而厌学,她的妈妈没有急着找老师,而是带她观察楼下的流浪猫:
"你看它每天自己找吃的,不也活得好好的?有时候独处不是被抛弃,是给自己留空间。"
后来女孩在日记里写:"妈妈让我知道,不合群也可以是种选择。"
给孩子爱生活的勇气
记得曾见到这样一对母子,母亲穿着洗得发白的工作服,手里攥着几张零钱,却坚持要给孩子做全套心理检查。
她说:"我没啥本事,但不能让孩子觉得,连看病都要犹豫。"
很多家长给孩子物质支撑,不是盲目的花钱,不是必须要给孩子一切最好的;
而是要让孩子确信,有爸爸妈妈在,永远是我的支撑和后盾。
很多抑郁的孩子会陷入"不配得感",觉得自己不值得被好好对待,这往往源于父母两种极端做法:
要么过度匮乏,买本辅导书都要念叨"挣钱多不容易";
要么盲目满足,却在孩子犯错时说 "花了那么多钱养你,你对得起谁"。
同事小林的做法很值得借鉴。
她女儿初三时出现抑郁倾向,总说:活着没意思、不想努力了......
家里条件普通,她没给孩子接受心理疗愈,而是做了三件事:
每天早上给孩子煮一个完整的鸡蛋,说"这是给你的专属营养";
每周五晚关掉手机,陪孩子看一部喜剧片;
攒钱买了个二手吉他,只因女儿曾提过 "想试试"。
"我要让她知道,她的情绪值得被认真对待。" 小林说。
后来女儿说:"是妈妈给了我上进的信心。"
我们给孩子物质托举的关键是适度且稳定。
就像植物需要持续的水分,忽多忽少反而会伤害根系。
给孩子买东西时想清楚:这是他真正需要的,还是我为了满足自己的面子?
拒绝孩子时也该想:是真的负担不起,还是想用匮乏感激励他?
那位带流浪猫给女儿启发的妈妈,至今记得带孩子第一次做心理咨询的场景。
她把自己所有的积蓄掏出来说:"这些钱够我们聊三次,不够妈妈再去兼职,但我们先试试,好不好?"
孩子突然哭着抱住她说:"妈,其实我就是想知道,你是不是有了弟弟就不管我了。"
成为孩子的安全感
心理学上有个情绪容器理论:
父母要像个可靠的容器,接住孩子的负面情绪,再帮他转化成能承受的样子。
很多时候,孩子的抑郁不是因为事情本身有多难,而是他的情绪没处安放。
朋友老周的儿子曾因高考失利而抑郁,把自己锁在房间里。
老周没有劝"明年再考",也没骂"不争气",只是每天把饭菜放在门口,附一张便签:
"今天的排骨炖得很烂,你要是想吃,爸随时热。"
有天凌晨,他发现儿子房间灯亮着,进去时看到孩子正对着录取通知书哭。
他走过去坐下,说:"爸当年没考上大学,难受了三个月,但后来发现,人生不是只有一条路。"
儿子突然问:"如果我这辈子都很普通呢?"
老周说:"普通也很好啊,你看楼下王大爷,每天遛鸟下棋,不也挺乐呵?"
那晚之后,孩子渐渐愿意走出房间了。
孩子最害怕的,就是有条件的爱。
"你乖我才喜欢你"、" 考好了才有奖励 "、"以后你长大了得还给我"......
这类话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情绪永远排在父母的期待之后。
真正的情感托举,是让孩子确信:无论你是什么样子,遇到什么困难,家都是你的退路。
▼
写在最后
认知托举,其实是父母给孩子的三张船票:
一张让他有勇气探索世界,一张让他有底气应对风浪,一张让他知道,无论漂多远,都有个港湾在等他返航。
就像那位货车司机父亲说的:
"我不懂什么大道理,但我知道,车陷进泥里时,光着急没用,得有人在后面推一把,还得告诉他往哪个方向开。"
为人父母,能做的或许就是成为那个推车的人,在孩子的世界风雨交加时,稳稳地站在他身后,说一句:
"别怕,有我呢。"
来源:九州金榜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