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年初开始,外卖这门看似已经“卷无可卷”的生意,忽然硝烟四起。京东上线百亿补贴、淘宝闪购突袭攻城,美团一度“被迫应战”,补贴大战迅速将平台之间的价格战推向失控边缘。在这一场从地推小哥到资本市场、从街边小店到沙特Keeta的战役中,大家都在等——到底谁会先受不了
从年初开始,外卖这门看似已经“卷无可卷”的生意,忽然硝烟四起。京东上线百亿补贴、淘宝闪购突袭攻城,美团一度“被迫应战”,补贴大战迅速将平台之间的价格战推向失控边缘。在这一场从地推小哥到资本市场、从街边小店到沙特Keeta的战役中,大家都在等——到底谁会先受不了。
等到了。8月27日,美团发布Q2财报:营收同比增长11.7%,但净利润暴跌89%,核心业务利润率从25%跌至5.7%。随即其美股ADR一度大跌14%。几乎在同一时间,京东也发布了Q2数据——新业务亏损扩大至147.8亿元,同比放大20倍,营销费用暴涨127%。从账面上看,这是一次利润的集体溃退;从竞争格局看,这是一次平台模式的根本震荡。
在用户端,低价习惯一旦建立,后补贴时代订单会不会“断崖”?在商家端,被强行拉入补贴战的中小店家,还愿意为平台投广告、做促销吗?更关键的是,在烧钱换单的同时,平台们还能否守住自己的底线:不只是利润线,更是定价锚点、供给逻辑、平台范式。
这不是一场外卖战,而是一次深水区决战:谁能定义“到家”之后的长期价值,谁就能活下去。
1. 补贴烧穿利润线:美团“现金牛”断崖式失速
如果只看数字,2025年第二季度美团的这份财报并不难读:营收918亿元,同比增长11.7%,核心本地商业依然是最大收入来源。
但当视线转向利润端,就会发现这是一份“掏空利润”的成绩单——经调整净利润仅14.9亿元,同比下滑高达89%,核心本地商业的经营利润率从一年前的25.1%暴跌至5.7%,新业务仍亏损超18亿元,整体经营利润几乎归零。财报发布当晚,美团在美股市场的ADR盘中大跌超14%,市场反应并不夸张——这是一个高增长+高毛利的行业,却在一个季度内突然陷入近乎“免费送餐”的状态。
在此之前的数个季度,美团的本地商业板块一直被视为“现金牛”——外卖+到店业务贡献了近70%的营收和几乎全部的利润,是撑起美团高估值的根基。
但二季度的战况彻底改变了这个认知。为了应对京东外卖和淘宝闪购带来的“百亿补贴冲击波”,美团在营销开支上大幅加码:当季销售及推广费用达到225亿元,同比猛增51.8%,比去年多烧了77亿——而这77亿,几乎正好等于美团“本该赚到”的利润。
外卖补贴对平台的影响,并非只体现在财报利润表上的一行数据,而是对整个业务模型的系统性扰动。首先是配送环节。
产业时评人彭德语认为:“过去,美团通过算法与调度优化,实现了较高的履约效率和较低的单均履约成本。但随着订单量的暴增,平台为了保障履约能力,不得不调高骑手收入,补贴骑手单价,导致单位配送成本明显抬升——据测算,单均配送收入环比下滑超过1元,这直接吞噬了平台的履约毛利。”
“其次是用户侧的价格锚点被打破。在这场混战中,一杯原价20元的奶茶,只需几元就能送到家门口;本来10元起送的快餐,补贴后几乎0元购。这种“性价比极致”的体验,在短期内确实拉动了新增用户和下单频次,但也形成了极其脆弱的心理预期。”彭德语说到。
北京企事界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睿表示:平台刚一退补,用户下单立马回落。商家更加被动:补贴大战引导的是“虚假繁荣”,在没有真实利润支撑的订单堆积下,他们面临着产能瓶颈与成本压力双击,既不敢涨价,又无力维持广告投放。
一个头部茶饮品牌的外卖负责人直言:“补贴结束那天,才是我们真正‘踩空’的时候。”
品牌战略定位专家吴玉兴则直言:更隐蔽但更危险的是,平台和用户之间的“价格信用”也正在被稀释。平台一边在App上推荐“9.9包邮”,一边又要回到“原价购餐”的策略。长期用户会问:你到底是值这个价,还是原来就不值这个价?这种心智的摇摆,是所有平台最怕的事情——它意味着补贴不仅换不来长期忠诚,还可能反噬原有的消费习惯。
更棘手的是,美团的“到店”业务也未能幸免。从二季度财报来看,到店广告和佣金收入同比增长双双放缓,仅为13%和10.5%,远低于市场预期。这背后反映出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外卖大战不仅侵蚀了线上履约端的利润,也在“替代”用户的线下消费行为——当补贴后的外卖比到店还便宜,谁还会走进门店?这也意味着,美团引以为傲的“到家+到店”双轮驱动模型,在高强度补贴冲击下,第一次出现了前后端同时承压的局面。
回到财报本身,美团的管理层在电话会议上承认,公司预计第三季度仍会出现大规模亏损,核心本地商业将继续面临利润挤压,营销策略将以守住用户心智为第一目标。王兴强调,“不参战就连转AI的机会都没有”,这句话虽然悲壮,但也道出了美团的现实处境:在市场节奏被对手打乱之后,它只能选择“硬着头皮也要打”。
从另一个角度说,这并非一场常规的价格战。它不是“促销+反促销”的简单竞价,而是一场正在重塑用户认知、撕裂商业逻辑、压迫财务结构的系统性挑战。这一次,美团失去的不是一个季度的利润,而是平台模式本身的“确定性”。
2. 三方对决,三种范式:美团、淘宝、京东各走各路
外卖大战不止是一场“补贴比拼”,更像是一次“平台逻辑”的全面冲突。京东、阿里、美团虽然都在送外卖,但它们真正要争的,不是一单交易的输赢,而是用户的心智入口、商家的长期归属和平台范式的未来走向。
淘宝闪购是这场混战的最大变量。从今年6月底开始,淘宝通过“秋天第一杯奶茶”等话题型补贴策略迅速出圈,结合饿了么的履约能力和阿里体系的流量分发,几乎在短时间内完成了“闪购流量→外卖转化”的闭环。数据显示,7月淘宝闪购骑手月活同比增长181%,众包骑手增长更是高达236%,在部分城市和时段订单峰值已接近美团。更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已将“500亿补贴计划”的时间线拉长至三年,淘宝DAU增长趋势也令集团高层感到满意。这说明,阿里并不急于在这场战役中立刻见分晓,它打的是长线——以外卖换回App活跃度,以即时履约增强电商场景渗透力,最终构建“淘天系的到家生态”。
京东虽然在本轮大战中声势浩大,但路径选择显得更“谨慎克制”。其外卖业务主要依托自营体系,如七鲜小厨、社区团购和履约中台,打法倾向于高客单、高品质、强履约效率的城市白领群体。相比“烧钱抢份额”,京东更在意“体系自洽”:如何让仓配网络和自有零售资源形成互补。而这也决定了其扩张速度和市场声量相对温和。Q2财报显示,尽管新业务营收同比翻番,但对应的亏损也暴增至147.8亿元,京东在资本市场上对新业务的“容忍度”正在经受考验。
美团则处在夹缝之中。一方面,它拥有最完整的外卖生态和最高的市场份额,在履约效率、用户黏性、交易频次上均领先;但另一方面,它缺少像阿里那样的流量闭环,也不像京东那样有重资产供应链作为支撑。当烧钱大战打响,美团只能一边补贴守城,一边快速重构模式,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对“供给可控”的执念正在加深。
今年以来,美团大幅推进小象超市、自建前置仓和闪购直营化的转型,并提出三年内要落地1200家“浣熊食堂”自营门店。这背后是一种范式的切换:从撮合型平台转向拥有部分上游供给的“半零售平台”。因为在纯撮合模式下,一旦竞争对手通过补贴扰乱价格锚点,美团无法“锁死”商家供给,只能靠补贴死扛。而进入自营后,虽然毛利率可能更低、运营成本更高,但至少拥有了定价权、履约权和体验控制力。
这也是为什么,三家平台虽然表面上都在“抢单量”,但本质路径早已分化:
• 阿里用“流量换活跃”,试图通过外卖补贴重塑淘系闭环;
• 京东押注“品质即履约”,构建商流、物流一体化的场景生态;
• 而美团在资源最为有限的情况下,尝试通过“供给侧进化”来对抗内卷。
不是谁补贴最多,谁就能赢;而是哪个平台,能在卷完之后留下更强的结构。
3. 边打边撤,边攻边守:美团的新业务“断臂重生”
如果说平台间的竞争,正在将“撮合”变成“自营”、将“轻模式”推向“重资产”,那美团的第三条战线——新业务方向,正在以一种“边打边撤、边攻边守”的方式小心推进。在主业利润几乎被掏空的二季度,美团的新业务并没有熄火,而是选择“调整路径继续赌”。
Q2财报显示,美团新业务分部收入同比增长22.8%,达到265亿元。这其中,最重要的三个动向是:Keeta海外扩张、小象超市加速提仓、美团优选大范围收缩。而这三件事的共同指向是:资源集中、供给可控、战略收缩。
Keeta,是美团出海战略的核心试验品。自2023年底在墨西哥上线后,美团已将其推广至沙特20个城市,并计划扩张至迪拜、巴西等地。在管理层看来,Keeta承载着下一个增长曲线的可能性,尤其是在国内竞争烈度剧增、美团难以再获得高利润扩张的当下。但海外市场并非蓝海。Keeta目前仍处于高亏损运营状态——不仅获客成本远高于国内,且履约体系、餐饮供给、骑手组织均需从零搭建。在海外市场,滴滴与iFood等本地强敌已形成初步垄断格局,Keeta的后发压力不小。更重要的是,Keeta的扩张对资金的需求并不亚于国内补贴战,美团在两线开战之下,面临极大的“资金配置权衡”。
与之相比,小象超市的布局显然更现实、更聚焦也更能“自控”。小象超市本质上是闪购业务的“自营+前置仓”升级版,通过自建仓储、自控商品、强化履约,提升了对用户体验的掌控力。这也意味着,美团从“平台”向“零售商”的角色切换正在发生。二季度,小象超市作为以“总销售额”计入营收的新业务,其规模增长显著,也带动整体新业务营收超市场预期。这一切的代价是财务压力重构:商品成本、履约支出、仓储投入,全部进入成本端,削薄了整体毛利率。
为腾出资源支持小象,另一个更大的动作正在同步进行——美团优选的战略性收缩。李睿指出:这一曾在社区团购热潮中风头无两的业务,如今已大面积撤出二三线以下城市,仅保留广东、杭州等核心区域运营。这一决定背后,其实是对业务“ROIC”的清醒判断:团购业务烧钱留不住用户、履约链路长成本高、用户粘性极弱。与其继续补贴透支现金流,不如将子弹留给履约更可控、复购更频繁、交易更高效的即时零售与自营到家。
但即便如此,美团依然感受到了“弹药不足”的压力。据彭博消息,美团正在与债券投资人沟通,不排除启动新一轮融资的可能。这释放出一个清晰的信号:未来几季的业务推进节奏,将高度受制于“现金支撑能力”。相比阿里和京东动辄“现金池+生态反哺”的战法,美团作为“现金流驱动型平台”的身份越发明显,打仗得精打细算,腾挪要靠牺牲短线利润换取中线战略空间。
更残酷的是,这一轮的现金分配优先级,也说明:美团正在主动“压缩不确定性”,并为核心业务保命清场。Keeta扩张会更加克制、优选基本退出舞台、小象超市则会接过零售新使命,而闪购+浣熊食堂,则构成其到家生态的重构骨架。
在这场尚未结束的战役里,美团的每一步都像是在沙地上跳跃——没有足够的缓冲,但也不允许停下脚步。
尾声:谁能卷到最后?不只是赢得用户,而是赢得结构
回看这场从春天烧到盛夏的“外卖大战”,表面上是单量冲高、补贴狂飙,实则更像是一次平台范式的全局碰撞。烧钱抢人只是战术,真正的较量藏在三个维度里:
其一,用户心智的争夺。补贴可以带来一次交易,但能否带来“信任型复购”,才是决定平台长期价值的底层变量。当用户开始习惯“5元奶茶”“0元起送”时,平台下一次涨价,会不会反而被当作“背叛”?
其二,供给结构的重塑。从小象超市到浣熊食堂,从Keeta海外仓到自营骑手体系,美团的每一步其实都指向一个目标——构建更可控、可计、可持续的“供给底盘”。因为拍脑袋的补贴,可以一夜之间带来千万订单,但若没有稳定供给链支撑,平台只能做流量的搬运工,而无法沉淀出利润池。
其三,现金弹性与战略耐力的博弈。淘天有流量闭环,京东有物流体系,美团靠的是强执行和高效率。但在补贴战拖入深水区后,谁有“撑三年不求回报”的心态,谁才能等到下一轮格局重塑的机会。这不是谁先卷死谁,而是谁能“卷而不死”。
在这场三强混战里,没有轻松的赢家,也没有永久的护城河。真正能走到最后的平台,必须同时拥有三个能力:卷得起、熬得住、改得快。
眼下,烧钱还在继续,订单还在增长,数据依然漂亮。但所有平台心里都明白,这场外卖大战真正的胜负,从来不在一季财报里,而藏在平台结构的耐性、组织系统的演化,以及用户在补贴退潮后,还愿不愿为你买单的那个瞬间。
那才是决胜时刻。
来源:高见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