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零碳园区超越了单纯的能源替代,将绿色能源的成本优势直接转化为绿色工业的竞争优势,将“碳负债”转向“绿色资产”,为全球制造业的深度脱碳开辟了全新路径。
摘要:
零碳园区超越了单纯的能源替代,将绿色能源的成本优势直接转化为绿色工业的竞争优势,将“碳负债”转向“绿色资产”,为全球制造业的深度脱碳开辟了全新路径。
撰文 | 维小尼
编辑 | 小雨
进入2025年,中国在推进“双碳”目标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关键一步。
一个显著标志是,自从2021年远景科技集团携手内蒙古鄂尔多斯政府,开创性地打造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之后,“零碳园区”建设已从地方性试点和企业自发行为,迅速上升为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
自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此概念,到2025年被明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再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于2025年上半年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这一系列动作标志着零碳园区已成为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的核心抓手。
随着零碳园区的战略地位持续提升,也受到媒体广泛关注。最近,央视和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对零碳园区进行了密集点赞和报道。
比如,8月27日,人民日报以《零碳园区,降碳“三部曲”》为题,报道了内蒙古、江苏建设零碳园区的经验。并着重介绍了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和江苏盐城大丰港零碳产业园,如何因地制宜使用绿电,加快园区用能结构转型,如何优化园区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绿色竞争力”,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管理智慧化水平,实现“绿色能源吸引绿色产业、绿色产业消纳绿色能源’的良性循环”。
8月20日,在央视一套播出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列讲读》 第5集《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节目中,作为中国“双碳”承诺中零碳产业的代表,详细介绍了远景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作为全球首个真正落地、实现零碳排放的产业园的重要意义,并介绍了零碳产业园作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已从地方实践上升为国家行动。
8月19日,央视科教频道播出的《逐梦山水》第2集“绿色引擎”节目中,又以内蒙古鄂尔多斯这座城市为案例,分析了这个煤炭产量占全国总产量六分之一,天然气产量占全国总产量八分之一的能源输出之地,如何摆脱“卖炭翁”的形象,实现绿色转型,密码就藏在零碳产业园里。
图说:央视《逐梦山水》节目对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点赞。
鄂尔多斯是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的诞生之地。今年4月5日,人民日报还专门探访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 ,以《零碳生产是如何实现的?》为题,详细介绍了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如何通过可再生能源利用、智能化管理、绿色产业链构建等创新方式,探索出一条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也成为业界参观学习的圣地。2024年10月,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外方委员和特邀顾问一行,前往鄂尔多斯考察调研。参观完零碳产业园之后,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原特邀顾问桑加苏伦•奥云表示,如果我们能看到中国向清洁能源的转型,向更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国将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非常重要的借鉴,也会给全球带来重要启发。
今年7月下旬,2025年全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培训班暨国家碳达峰试点工作现场会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举办。全国各省(区、市)发展改革系统及相关试点单位负责人参加。其中的培训内容之一,就包括实地观摩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等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相关项目。
从鄂尔多斯出发,从西部戈壁到东部沿海,零碳园区正成为推动区域产业升级,形成低碳辐射效应的强劲引擎,为世界贡献可复制的中国样板。
零碳园区为何上升为国家战略?它有何开创性意义?对零碳工业转型升级又有何启示?
01
地方争抢绿色经济新引擎
零碳园区,指通过规划、设计、技术、管理等方式,使园区内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近零”水平,并具备进一步达到“净零”条件的园区。
中国将零碳园区建设视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载体。在中央层面做出战略定位和部署后,最近,国家发改委正在组织各省市申报“国家级零碳园区”。按照时间节点,8月22日是最后上报截至日期。
据媒体报道,2025年度首批零碳园区申报竞争激烈,虽然发改委通知要求每个省市最多不要超2个,但预计全国上报项目近100个。
“国家零碳园区”这一身份迅速成为各地政府和产业园区竞相争抢的“香饽饽”。一场以零碳园区为赛道的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竞赛,将撬动万亿级的投资。
政策红利激发多地响应,地方纷纷出台配套政策支持零碳园区建设:
四川公布2025年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云南启动第三批省级零碳园区建设;江苏省对通过部委复核的园区给予 2000 万元一次性奖励,优先保障新增可再生能源指标;广东省推出 “碳中和贷 + 减碳贴” 组合,贷款利率下浮30-50bp,省财政按实际减碳量给予20元 /tCO₂e 贴息;上海市则将零碳园区项目纳入 REITs 试点……
这些政策从资金支持、金融优惠到试点资格等多方面,为园区申报零碳示范提供了强大动力。
零碳园区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新兴市场,涵盖了绿色能源、储能、智慧能源管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循环经济等众多领域。
截至2025年3月底,全国已立项及在建的零碳园区项目已超过百个,累计投资规模高达1272亿元人民币,覆盖全国27个省份。
2024年26个省市已公布的重大项目总数超过19000项,其中双碳环保领域项目总投资额超过30万亿,2024年计划投资额更是超过6万亿。
值得注意的是,在已公布投资计划的省份中,有近14个地区将双碳产业园区项目纳入了2024年的重点或重大项目投资计划清单,合计达到104项。这表明,零碳园区的建设正在蓬勃发展,成为新的投资热点。
这巨大的投资不仅直接拉动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培育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绿色技术企业和完整的绿色产业链。
零碳园区正在成为孵化绿色技术、推广绿色产品、壮大绿色产业的新引擎。为氢能、新型储能、碳捕集等前沿技术的商业化落地提供了宝贵的试验平台。
比如远景内蒙古赤峰零碳氢能产业园,正在积极探索绿氢在工业燃料、化工原料和交通等领域的应用 。
再比如河钢集团在张家口的氢冶金示范工程,不仅利用氢能替代焦炭炼铁,大幅减少碳排放,还配套了二氧化碳捕集技术,每年可回收约6万吨二氧化碳 。
在难以完全脱碳的水泥、化工等行业,CCUS是实现净零排放的最后一道防线。零碳园区通过集中布局,可以降低CCUS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成本,推动该技术的规模化应用。
02
零碳园区是能源革命与新工业革命的最好载体
能源安全是国家战略的核心,中国能源需求刚性增长,化石燃料依赖已成为瓶颈。
零碳园区通过能源替代,推动从传统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型,成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抓手。
具体路径包括:因地制宜发展绿电直连、新能源就近接入等模式,大幅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利用生物质能、绿色氢氨、地热等替代化石燃料,实现供热系统清洁低碳化。
这能缓解电网消纳负担,减少了对外部电网的依赖和长距离输电的损耗,促进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提升能源自给率。
例如,在资源禀赋良好的地区,零碳园区可倒逼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产业转型,探索绿电制氢等技术。
但零碳园区又超越了单纯的能源替代,将绿色能源的成本优势直接转化为绿色工业的竞争优势,将“碳负债”转向“绿色资产”,为全球制造业的深度脱碳开辟了全新路径。
零碳园区通过设定严格的能耗和碳排放标准,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倒逼机制”。
例如,国家发改委等三部委发布的《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指标体系(试行)》中,明确将“单位能耗碳排放”作为核心强制性指标,要求年综合能耗20万至100万吨标准煤的园区,该指标需低于或等于0.2吨二氧化碳/吨标准煤 。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