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深邃寂静的时光深处,饱经沧桑的古树年轮里镌刻了生存的智慧,保留下物种延续的密码,涌动着历史文脉的线索,更蕴藏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哲学理念。古树被人们称为绿色“活化石”“活文物”,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生态、经济、景观价值。唐山
守护绿色“活文物”
——寻访唐山古树名木散记
唐山劳动日报记者 赵雅静 刘洪超 王冠杰
在深邃寂静的时光深处,饱经沧桑的古树年轮里镌刻了生存的智慧,保留下物种延续的密码,涌动着历史文脉的线索,更蕴藏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哲学理念。古树被人们称为绿色“活化石”“活文物”,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生态、经济、景观价值。唐山的古树名木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它们或矗立于古寺名刹,或守望于帝王陵寝,或扎根于青山绿水,或留翠于城镇村落,见证着沧海桑田、时代变迁。近日,记者踏访全市各地,探究唐山的古树名木。
古树无言 守望乡愁
暑热渐退,秋风渐起,树叶摩挲,路南区万科红郡一期3号楼后,物业服务中心的肖红艳按照惯例踏上石径小路,绕着一株高大的侧柏踱来踱去,仔细观察生长情况,并将信息发送到“盛唐龙柏保护”微信群中,信息叮叮咚咚响个不停,群内瞬时活跃起来。
万科红郡物业服务中心和尚安社区的工作人员与热心居民共同查看古树生长情况。受访单位供图
肖红艳介绍,这株侧柏树龄已有500余年。此处原为龙泉寺旧址,相传始建于唐朝,1975年建成龙泉寺小学。原有的4株侧柏在历经战乱、遭遇强震后,仅存一株。
这株侧柏一直得到众人的精心呵护。在房产开发中,万科公司得知此事,修改了施工方案,按照避让原则,给古树留出充足的生长空间,所属物业服务中心与社区工作人员、小区热心居民先后投入数万元,为保护古树奔走呼吁、忙前忙后。去年,物业服务中心还聘请专业机构对古树周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更新养护设施,铺设石径小路,修建户外长椅,在众人精心呵护下古树渐显生机。
“枯木逢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此祈福、参观。”肖红艳介绍,除了龙泉寺小学毕业的师生和搬迁离开的老街坊,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在肃静清幽的氛围中,他们或聚坐在长椅上,向晚辈讲述历史传说;或驻足于古树下,回望童年的惬意时光。“昔日繁茂苍翠的古树下,追逐嬉戏、憧憬未来的翩翩少年,弹指间成为步履蹒跚、追忆往事的耄耋老人,故土生出思念,乡愁便有了重量!”
古树讲述着“光阴的故事”,成为人们在水泥丛林中的精神刚需,蕴含的绵长文脉则展现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迁西县上营镇鹿过寨村幼儿园院内,三三两两的人聚拢在一株油松前拍照留念。油松树干粗壮,遒枝盘曲,近看似盘虬卧龙,远望如神凤号禽,可谓一步一风景,一景一陶然。
“趁暑气渐消,带家人回乡省亲,一定会在古树前照张四世同堂的全家福。”唐山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主任刘瑞军介绍,每年在此合影留念已成家人的惯例。古松树龄已有350余年,可以说亲历了家庭子孙满堂的幸福时光,见证了青年踌躇满志的高光时刻,也听到了暮年老者感叹人生之须臾……古树早已嵌入每个人的成长历程,融入到人生的方方面面,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拼图,对他而言更是人生路上的启蒙老师。
“自古以来,古树名木被赋予了高尚品格和美好愿望,一直是文人墨客托物言志的对象,有关的诗词典故颇多。”刘瑞军表示,松柏之茂等成语典故展现出先贤的精神追求,而碧虬、苍官、岁寒友这些古树雅称则让人领略到中华文明的诗意浪漫,他对古树名木的追崇喜爱正源于此。
2022年,在政协唐山市第十三届委员会二次会议上,身为市政协委员的刘瑞军提交的《关于加强保护我市古树名木的建议》提案,得到了市资规局的积极反馈,成为探知唐山古树名木状况的契机。
创新方式 为古树名木撑起“保护伞”
在迁安市蔡园镇马官营村,一株高达25.6米的古银杏树宛如身披铠甲的大将军镇守村中,环视山宇,院内排列的八株侧柏成拱卫之势,护在古银杏树周围。
“古树树龄有2600余年,相传为春秋时期齐桓公所栽。”唐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介绍,相传此树能预报年景好坏,被村民尊称为“白大将军”。依照今年施行的《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唐山现有单株树龄满500年以上的一级古树98株,300年以上不满500年的二级古树64株……它们包含了自然演变的生物信息,承载了特色鲜明的历史文脉,在“中国近代工业摇篮”“冀东三枝花”等现有叙事主线外,唐山又多了一个外界探寻城市往昔的窗口。
为此,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域内每株古树名木的坐标、冠幅、长势等信息进行了详细记录,在全省率先完成普查认定、挂牌管理的基础上,编撰了《唐山市古树名木及后备资源图册》《守望年轮》等反映本市古树名木资源、分布、特征等状况的重要工具书。市资规局联合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出台了《古树名木管护和复壮技术规范》,建立起一套覆盖管护全流程的完整科学严格的规范操作体系,携手市园林绿化中心制订了养护巡视方案,通过定期排查病虫害等问题,及时对濒危古树名木采取救护措施。此外,我市组建了由唐山市职业技术学院、市林业技术推广站、市园林绿化中心等机构组成,包含植物分类与植物栽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等多学科技术骨干的专家团队,为古树名木保驾护航。
在普查认定、制度创新的基础上,全市各地积极创新举措,探索更加有效的古树名木保护和管理方式,寻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优解。
“域内有北方难得一见的古流苏树,历史悠久的古核桃树,还有药用价值极高的古皂荚树。”迁安市资规局谌洋介绍,古树名木离不开科学养护和专业修复,以古树复壮施工为例,就涉及树体支撑、伤口保护、清腐除朽、树盘改造等多道工序。在缺乏专业人员和技术手段有限的情况下,他们邀请了国内古树名木领域的专业机构,对域内31株古树名木,根据立地环境、树体检测等情况,量身定制了“一树一策”保护方案。“古树名木是这片土地留下的珍贵自然遗产和历史遗产,不容有失。”谌洋说。
在厚达300余页的《河北省迁安市“一树一策”古树名木普查资料》中,记者看到,上面逐一列编了古树名木树冠树枝特征、生存现状评估,以及树体病虫害防治手段、药品剂量等。比如迁安市兰若院小学院内的古银杏的树干检测结论,图中黑色代表木质坚硬,绿色代表木质部致密程度下降(有损伤或疏松现象),1.3米处受损率为36.42%……并给出了全面、科学、具体的保护操作意见和建议。
“古树名木属于公共利益,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保护和利用难题既是时代发展所需,更是职责所系。”古冶区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郭程亮表示,保护和利用好古树名木与建立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的初衷高度契合。如果说民间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更多源自民俗信仰和朴素情感,那么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则及时回应了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和社会各方的普遍关切。
郭程亮介绍,在“燕赵山海·公益检察”专项监督行动中,古冶区人民检察院利用河北公益诉讼检察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平台排查了古树周边违建及土地利用动态,采用土壤检测仪现场测定古树周边土壤PH值及重金属含量,调阅资料200余份……一系列举措的背后得益于“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
古冶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与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共同勘查古树现场环境。 受访单位供图
在“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保障下,古冶区府检联动,发挥各自职能优势,调动各方力量资源。邀请行业专家、志愿者、热心市民参与古树现场勘验、圆桌会议等行动,通过不断创新完善治理机制,扩大各方参与的广度深度,将基层社会治理、普法宣传教育、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融入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的法治实践中,在公益诉讼质效最优化和公益保护合力最大化中实现了从“林长制”向“林长治”的转变。
据了解,近年来,市资规局、市人民检察院、市城市管理局等部门主动加强沟通衔接,形成强大工作合力,为守护古树名木撑起坚实的“法治盾牌”。
让古树名木“活”起来
高水平的保护是为了高质量的发展,如何让古树名木“活”起来?
2022年普查数据显示,唐山市域共有古树名木12617株,以经济树种和观赏树种为主,其中古树群主要分布在遵化等北部山区境内。群生古树株数排名前三的树种分别为板栗、油松、侧柏。全市各地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古树名木生态价值与文化IP的活化之路。
相较成片种植的栗树品种,古栗树规模虽小,产量有限,但口感更醇厚,营养更丰富,加之古栗树历经自然演变,在遗传多样性、选种育种改良上有巨大的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遵化市选取板栗树、核桃树和香白杏树优质产区各7处、21个优质林片区开展了古树认养活动。经测算,农户单株收益可达优质树种4倍以上。优越的市场经济价值,提高了农户养护的积极性,减轻了养护的财政支出压力,为助力富农增收、盘活生态资源、助推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唐山国际旅游岛上的菩提古树群(小叶朴)蕴藏的历史文化价值,则成为当地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的金钥匙。
在菩提岛,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纷纷在菩提树群前打卡拍照。“菩提岛上传说众多,流传广泛的是菩提达摩祖师曾在此参禅悟道,离开后,因感念这里神奇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幽雅轻灵的气韵,托北归鸿雁将菩提种子带至此地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千百年后这里成为华北地区最完整的菩提树群。”唐山国际旅游岛服务中心陈志勇表示,菩提树在海岛盐碱地这种特殊生态环境下“安家落户”,还能实现种群规模稳定,实属罕见。具有传奇色彩的传说成为核心文化符号,赋能当地文旅产业出彩又出圈。
菩提岛上的古树群经长期自然选择,形成了独特的遗传特性。专业人士介绍,研究这些遗传基因,有助于揭示小叶朴对海岛环境的适应机制,为选育适应类似环境的优良树种提供基因资源,也为环渤海地区盐碱地改良、植被重建提供了天然参照样本,更是研究小叶朴的起源、传播路径及与鸟类迁徙关系的重要线索。
迁安市则另辟蹊径,走出一条因俗而治,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新路。
在迁安市蔡园镇马官营村,村干部与村民在古银杏树下开“议事会”。 受访单位供图
“有了古树这位‘神明判官’,邻里间的纠纷,妯娌间的矛盾,调解效率效果好了很多。”迁安市蔡园镇马官营村村委委员苏梦介绍,古树崇拜是中国传统民俗中的自然崇拜形式之一,马官营村村委会巧用民俗文化化解群众纠纷,将村中的“大事小情”从调解室、会议室搬到古树旁,成立“古树”议事厅。在古树的注视下,村民的家长里短,邻里的鸡毛蒜皮,街边的口角争执等“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纷难题解决起来效率高了很多,比说教规劝更易化解双方的矛盾纠纷,解开彼此心结,在法理与情理间找到了相融点,营造了以和为贵的乡风社情,用民俗化的表达让新时代“枫桥经验”更接地气,更近民心,更合民情。
苏梦认为,在尊重地域特色文化的基础上,主动了解其中的精神内核,民俗文化也可以成为一种道德约束。借古谋今,这样的基层治理不失人性温暖,不需繁文缛节,只要心怀敬畏,善于思考,总能受益良多。“亦如枝叶繁茂的古树,向上长,向新生,但只有守住自己的‘根’,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营养和生机勃发的能量。”
新闻多一点
古树名木:唐山亮丽的生态文化名片
古树名木是林木资源中的瑰宝,是大自然的馈赠。近年来,我市在古树保护与利用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成效斐然,古树名木成为唐山又一亮丽的生态文化名片。
我市拥有丰富的古树资源,呈现出数量庞大、分布集中、种类多样的特点。据2022年统计数据表明,全市现存单株古树名木407株,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各县。其中,396株古树中,500年以上的一级古树98株,300年至499年的二级古树64株,100年至299年的三级古树234株。此外,还有11株名木,不论年龄均实施一级保护。全市拥有古树群落共计76个,12210株,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遵化市、迁西县、丰润区、古冶区等地。南部菩提岛有小叶朴群落1处,有2600多株,包括百年以上古树495株,为河北省最大的北方小叶朴古树群。我市群生古树以经济树种和观赏树种为主,排名前三的树种分别为:板栗5591株、油松4799株、侧柏805株。三者累计占全市古树名木总株数的91.68%。
迁安市蔡园镇马官营村的古银杏树是目前我市发现的最古老的一株古银杏树,树龄已达2600余年,相传为春秋时期齐桓公所栽,目前长势良好,树高25.6米,胸围650厘米。遵化市禅林古寺周围生长着13株古银杏树,植于秦汉时期,除有3株树龄为600多年外,其余10株树龄均超过1900年,其中有3株树龄在2200年左右,至今仍枝繁叶茂、果实累累,是我省古银杏树最多的一处。
这些古树不仅具有生态调节功能,还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与文化价值:百年板栗林支撑着唐山特色干果产业;北部山区古酸梨树具备药用与深加工潜力;清东陵的古松柏群、菩提岛小叶朴群则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记忆,成为旅游景观的核心元素。目前,唐山市古树名木生长状况总体良好。
我市深入挖掘古树的文化基因,举办“中国·遵化杏花节”“迁西板栗节”等节庆主题活动,在古树分布区建立生态教育基地,通过“古树课堂”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积极打造古树文化IP ,提升区域知名度,将其转化为可感知、可传播的生态文化产品。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