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城市发展的话题中,“新一线” 概念一直备受关注,而我对此始终秉持鲜明态度:实在没必要过度追捧。究其根源,这一概念最初不过是开发商卖房时炮制出的营销噱头罢了。
在城市发展的话题中,“新一线” 概念一直备受关注,而我对此始终秉持鲜明态度:实在没必要过度追捧。究其根源,这一概念最初不过是开发商卖房时炮制出的营销噱头罢了。
然而第一财经旗下的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却频繁发布相关排名,加上咱们国人向来对各类排名兴致颇高,似乎城市在榜单上的名次有所上升,生活就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新一线城市排名。先跟大家打个招呼,咱就事论事,千万别搞地域攻击。
就拿昆明来说,它从新一线被调回二线,可仔细想想,昆明之前就真的稳稳站在新一线行列吗?如今也远不至于沦为三线城市。
再看呼和浩特,处于三线城市的位置,大家心里都清楚三线城市大概是什么样的水准。所以说,这类排名仅供参考,既然有这样的榜单,咱们不妨深入分析分析其中的门道。
中国大陆的四大一线城市,从有排名起至今,一直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未来也不太可能变动。别再提“中国第五城”以及杭州超广州、成都超深圳等不切实际的说法,毫无可能。
新一线城市,我觉得定位为强二线更合适。榜单通常列出15个城市:成都、杭州、重庆、苏州、武汉、西安、南京、长沙、天津、郑州、东莞、无锡、宁波、青岛、合肥。
大家可对照自己心中的榜单。这15座城市即新一线,也就是我认为的强二线。
该排名并非随意而为,依据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的活跃度、新经济竞争力、未来可塑性等维度评判,各维度有不同权重占比,综合计算后得出城市名次。
按城市魅力指数排序,前四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上海和北京优势明显。接着是成都、杭州等至合肥。城市魅力指数可理解为网红指数,即城市的吸引力、美观度以及旅游热度。
此指数并非固定,2016年到2024年,上海和北京稳居前二,深圳和广州为三四名但有波动,其他城市变化较大。宁波上升势头猛,从第17名持续攀升;西安、长沙等排名变动大。也有城市排名下滑,如大连、厦门,虽自身不差,但竞争中落后,大连排24名,厦门排28名,不在一线和新一线行列。
再看其他维度。商业资源聚集度涵盖大品牌青睐程度、商业核心指数、商业配套成熟度等,计算后排名仍是北上广深在前,成都等依次往后。城市枢纽性方面,苏州虽无机场,但交通枢纽强度强。
城市人的活跃度和新经济竞争力方面,无论怎么吹嘘“中国第五城”等,新一线城市与前四的一线城市都不在一个量级。从未来可塑性,包括创新氛围、人才吸引力指数、城市规模指数等看,北上深广依旧领先。
各维度具体含义为:
商业资源聚集度关注主要消费品牌布局;城市枢纽性与交通关联度、承接流动指数、产业协同关联指数有关;城市人活跃度看人们的休闲、夜间等消费情况。
此排名针对全国300多个地级市,一些网红城市如淄博、延边等旅游消费热度高,但整体排名靠后。
新经济竞争力描绘城市发展内生动力,包括企业引领力等,长沙、杭州、成都有不少新兴消费品牌。长沙、沈阳等在小红书上热度指数高于综合排名,小红书在新经济竞争力方面有一定参考性。
未来可塑性体现在创新氛围等,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城市有深圳、北京、宁波,宁波在人才吸引力和创新氛围方面表现优于其综合排名。
我向来不太喜欢这类排名,觉得对个人生活意义不大。但既然大家爱看,就梳理下排行榜:一线城市4个,新一线城市15个,二线城市在表中。昆明、台州、中山等城市的人,你们觉得自己城市是二线吗?
三线城市有70个,呼和浩特列为三线可接受,鄂尔多斯感觉四线更合适,岳阳等城市的朋友,你们认为自己城市是三线吗?四线城市有很多,如赤峰等。五线城市有128个,博尔塔拉、阿里等在内,博乐很美又宁静,阿里人迹罕至。
文本来源@金融民工吉胖子 的视频内容
来源:社会观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