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闭6万家的“暴利”眼镜店,年轻人却在疯抢99元镜、晒万元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8 22:08 1

摘要:一边是街角开了十几年的眼镜店悄然转让,新闻里说有6万家店在这场寒冬中倒下;另一边是朋友圈里,有人晒着刚从网上抢的“99元季度换”眼镜,也有人秀着最新款的数千元设计师联名镜框。

文章均已开通全网一键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首发|品牌官作者|品牌官

一边是街角开了十几年的眼镜店悄然转让,新闻里说有6万家店在这场寒冬中倒下;另一边是朋友圈里,有人晒着刚从网上抢的“99元季度换”眼镜,也有人秀着最新款的数千元设计师联名镜框。

图源:网络

一副眼镜,怎么能既卖“白菜价”又卖“奢侈感”?低价与高奢、实用与炫耀,在这个小小的载体上撞出冰火两重天。

如今年轻人的消费行为为何如此令人费解?究竟是他们的消费理念出现了转变,还是市场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副眼镜,两个世界

从“白菜价”到“天花板”的割裂市场

今天的眼镜市场,早已不是一个统一的战场,而是两个平行且互不干扰的“世界”。

一是“快消品”的世界,规则是极致性价比。

在这里,眼镜早不是“戴好几年”的医疗器械,而是像T恤、口红一样“季度换新”的快消品,线上品牌的“99元季度换镜”服务,刚好戳中年轻人“换款搭衣服”的需求:今天穿卫衣配黑框,明天穿裙子搭金属细框,戴腻了就换,根本不纠结“能戴多久”

图源:小红书

打开小红书搜“眼镜穿搭”,几百万条笔记里全是“眼镜搭妆容”的分享,这股快消化浪潮早就藏不住了。

图源:小红书

这种低价模式能成,全靠互联网戳破了成本猫腻。业内人都知道:“30元镜架,300元卖是讲人情,600元卖是讲行情”。

图源:CCTV2

江苏丹阳工厂直供的镜架,出厂价才30元,到了传统眼镜店能翻20倍卖600元。现在工厂直接对接消费者,传统店靠信息差赚钱的日子,自然就到头了。

消费者用最低的价格,满足最基础的功能和最多变的需求。

图源:网络

与99元免运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动辄上万的“天价”眼镜。高端眼镜店里,标价12万元的玳瑁材质镜框,依然有其追随者。

卡地亚、阿玛尼等奢侈品牌,则巧妙地将眼镜定位为年轻人触手可及的“轻奢入门券”,满足的是身份象征的需求。

图源:网络

更让传统业者看不懂的,是年轻人对“设计”的狂热买单。日本设计师奥山清行的联名款,一副镜框售价高达数千元,拥趸们却心甘情愿,只因其“独一无二的设计”。

25岁的消费者莎莎,就曾为一副设计独特的“可折叠墨镜”高价买单。她购买的早已不是“看清楚”的功能,而是“便携设计+独特外观”所带来的个性化表达和社交满足感。

图源:小红书

在这两个世界里,价格不再是唯一的度量衡。一副眼镜的价值,被彻底解构和重塑。

“液态青年”登场:不是消费降级

是“按需分配”消费分级

要理解这种割裂,我们必须先理解这届消费者的核心人格“液态青年”。

这个由招商银行信用卡提出的概念,精准地描绘了Z世代的消费形态:像液体一样,可以适应任何形状的容器,行为灵活多变,不拘一格。

图源:小红书

他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抢一张9.9元的临期护肤品券而精打细算,但在出席重要场合时,也愿意花费数千元购置一套得体的西装。

这种“液态”特质,在配镜行为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的一面,是冷静到极致的“理性算计者”。数据显示,41%的年轻人购物时会在全网比价,19.3%的人甚至会进行多平台交叉比价。

2024年中国折扣零售市场增长8.2%,仅奥莱销售额就达2390亿元,正是这股“极致性价比”追求的有力证明。

对于眼镜的“视力矫正”这一基础功能,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99元的线上款,因为在他们看来,为这部分功能支付更多溢价是“不划算的”。

图源:淘宝

他们的另一面,又是冲动狂热的“为爱发电者”。Z世代是前所未有的愿意为兴趣和身份认同付费的群体。

心理学上的“needforclosure”(闭合需求)可以解释为何有人会为了集齐盲盒的稀有款而买下三四十个。

这种为“拥有感”和“独特性”支付高额情感溢价的心理,同样可以无缝迁移到眼镜消费上。一副设计师款眼镜,对他们而言,就如同一个稀有款盲盒,代表的是品味、圈层和自我奖赏。

图源:小红书

所以,这根本不是消费降级,也不是精神分裂,是一场清醒的、主动的“消费分级”和“资源按需分配”。

当眼镜只是满足功能需求时,它就应该便宜;当它承载了社交、悦己和身份认同的需求时,它就值得昂贵。

眼镜的“三重分裂”

从医疗器械到社交货币的身份变迁

在这套新逻辑的支配下,眼镜的身份发生了深刻的“三重分裂”。

第一重分裂:功能属性的分裂。

眼镜正从一个“必须用”的半永久性医疗器械,分裂成一个“可以随时换”的99元快消品。它的更换频率和决策逻辑,正在无限趋近于T恤和口红,核心是时尚搭配,而非功能耐用

说功能属性的分裂是“眼镜从‘用多久’到‘好不好看’”的形态变革,那第二重“社交属性的分裂”,则是眼镜从“想遮掩”到“主动晒”的价值反转。

第二重分裂:社交属性的分裂。

曾几何时,眼镜可能是“书呆子”的刻板印象,是人们想要遮掩的东西。如今,它彻底反转,成为一种“可晒”的社交货币和身份标签。莎莎那副可折叠墨镜,因其独特的设计,在小红书上可以轻松成为分享热点。

一副设计独特的眼镜,不仅能提升个人形象,更能在社交场合中为你赢得瞩目与讨论,这已成为当代年轻人重要的时尚消费动因。

第三重分裂:心理属性的分裂。

这也是最深刻的分裂。它体现了消费者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权力反转。

在常规眼镜门店中,消费者往往面临大量专业概念的困扰,诸如"防疲劳涂层""非球形透镜"等术语令人应接不暇。

商家利用这种信息差,制造一种“技术崇拜”,让你陷入“虽然听不懂,但感觉很厉害,贵总有贵的道理”的心理压迫中,从而不敢质疑其高昂定价。

图源:网络

在新消费模式下,逻辑完全变了。年轻人购买一副IP联名镜框,就像购买泡泡玛特的限量款一样。他们支付的溢价,是为获得圈层归属感,为“为爱发电”的心理满足。

这种消费是主动、愉悦的,是被清晰的文化符号、情感价值所驱动的。

图源:网络

“心价比”VS“性价比”

看懂了消费者的“三重分裂”,那6万家眼镜店的倒闭潮,根本原因便昭然若揭。

图源:网络

它们并非死于电商冲击,而是死于自身的“不上不下”。它们既无法提供线上渠道那样极致的性价比,也无法像设计师品牌那样提供足够的情感和体验溢价。

它们试图用一套模糊的话术(如“镜片都选蔡司了,镜框不能差”)来捆绑消费,用虚高的技术溢价(如成本几十元的防蓝光镜片卖上千元)来维持利润,结果就是被两头发力的消费者同时抛弃。

图源:网络

当丹阳的工厂直营店,把“蔡司镜片出厂价仅为终端售价三分之一”的秘密公之于众时,这个基于信息差的旧世界便彻底崩塌了。

在新世界里,唯一的通行证,叫作“心价比”,即心理价值感知度。一件商品值不值,不再仅由“性能/价格”决定,是由“我感知到的价值/我付出的成本”决定。

这个价值,可以是情绪价值、社交价值,也可以是审美价值。

图源:小红书

写在最后

当代青年的“精神分裂”式消费,并非非理性,恰恰相反,它是一种在信息爆炸、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里,进化出的最高效的生存策略。

他们像一个精密的中央处理器,在不同场景下调用不同的决策程序,冷静地在“功能自我”和“情感自我”之间切换角色。

一副眼镜的变迁史,就是一部中国消费市场的变革史。它宣告了那个试图用一种产品、一套话术满足所有人的“中间地带”的死亡。

对于所有从业者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读懂了“液态青年”,理解了“心价比”,你才能拿到通往未来商业世界的门票。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百万商界精英的必备读本,聚焦每日热点事件、财经人物、创投故事、财富商机等内容!每日为您提供更真实、更专业的商业报道,欢迎关注@品牌官

来源:品牌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