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外界,甚至很多企业内部,认为舆情爆发后的“危机处置”是公关部的正经工作和核心作用。
第一时间收到公关知识
我是只能吃一点点冰淇淋的姚素馨
外界,甚至很多企业内部,认为舆情爆发后的“危机处置”是公关部的正经工作和核心作用。
今天,借助野人先生案例,聊聊主动传播,以及这个时代,获得免费正面传播是做梦吗?
01
野人先生的冰淇淋,吃了吗?
野人先生的报道,看过吗?
以“现做”、“不隔夜”为突出特征,并有实际快速拓店数据支撑野人先生,前段时间舆情量还挺大。
公关看到信息,除了判断“正面”“负面”,脑子里还会弹出“投的”“没投”。
我们看了大概60篇好好写了的正经内容,其中“主动跟进”、“非合作”的比例挺高,也就是说有相当一部分是免费正面内容。
这是怎么做到的,值得仔细看看,是吧。
02
要媒体报道你,先要获得关注。
看到看不到你,怎么可能会主动写。
获得关注,其实也就几个祖传范式。
最容易想到,但并不容易做到的是产品本身有“特征”。
是的,公关也不是时时刻刻在讲意识形态,我们对于产品到底怎么样也很在意。
作为一个冰淇淋品牌,总得先有关于冰淇淋本身的被关注点。
野人先生拿出来的是“现做”,标志性特征非常清晰。
围绕“现做”,强化“当天现做,拒绝隔夜”,并衍生出“冰淇淋也要吃热乎的”“你的冰淇淋还没出炉”“没卖完的冰淇淋要倒掉”等一系列传播话题。
“现做”这个明确界定,在品牌塑造上管用,在营销上管用,在公关上也管用。
如果感受不到“现做”对于获得关注的作用,我给个对比词。
我们遇到过有品牌方把产品特征定位在“专业”。不是这个定位不好,只是想说,你觉得媒体一眼看过去,更容易关注到“专业”,还是“现做”。
03
包括硬广在内的营销向高曝光,对于媒体报道的促进,当然有用。
没有足够多的曝光,媒体没能注意到这个企业,更别提选中作为选题了。
大家应该还记得,几年前吧,化妆品类的快消,7成以上新品牌都用满世界找大主播带货的形式“启动”,轰炸进入媒体视野。
野人先生的做法没有那么夸张,也没那么特殊,就是在商场,地铁站投了大量的广告。
先说清楚,我在培训时候,经常做公关与广告的对比。没有任何说公关比广告强的意思,我一直说的是,各司其职。我反对的,是用广告的标准去考核公关。
在国际金融报和南方都市报的报道中,都有提到,野人先生先生强势“霸屏”上海各大商场,大幅海报贴满了上海的地铁、户外大屏甚至电梯间。
刀法研究所标题直接用了:野人先生“攻占上海地铁”。
除了线下,野人先生也发了很多线上内容,增加曝光。
刷抖音的话,应该会刷到一些探店博主的视频,或者团购视频。
这些高频出现的内容,不仅会让消费者加深对野人先生产品的印象,也能配合“现做”特征,让“晚上九点后买一送一”成为有鲜明记忆点的活动。
投放上去,曝光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更多人认识这个品牌,也会吸引一部分博主进行自发传播。
04
除了产品特征、高曝光等自己的努力,同行衬托也很重要。
野人先生的这一波起量,应该是跟“逆势增长”有密切的关联。
前几年新消费好的时候,大家都有“业绩”。我们服务的一些品牌,也经常被各种选题选中,来约采访。甚至,一度觉得传播太多,不是特别厉害的媒体都想婉拒。回想起来,祖上也是富裕过的。
现在什么情况?媒体想写“增长”,上网一通扒拉,能列出来的名单可能都没有暑假剩余天数长了。
野人先生的成绩单,就会显得扎眼。最近5个月开了500家店,简直可以横着走了。
换位思考,你让媒体怎么办呢,正负面总得阴阳调和一下吧,总不能篇篇都写“未达预期”吧。
05
有媒体写了,就会有更多媒体关注。
这不是说媒体之间互相抄题,而是公域传播就有话题富集的自然形态。
如果某个选题已经被一些媒体写了,其他媒体看了,觉得这个选题对自己也有价值,主动进行跟进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我们这个账号的选题,除了《要不要接媒体电话》这种纯知识点内容,都是看了其他媒体报道,跟着写的。当然,能够成为许多媒体的“共同选择”,肯定得有条件:要么本身可以成为典型案例,要么自带流量属性,或者契合大众或行业的关注焦点。
这是公关理想状态中的正向循环。理想还是要有的。
06
被关注到,写出来的稿子也不一定是正面,不一定是企业想要的。
前面提过野人先生的核心特征“现做”。
这个传播点好在哪里,不仅能够吸引关注,而且传播上也很能做文章,而且不容易发生歧义和偏离。
围绕“现做”,可以发散出:现做的差异,现做的难度,为什么要选择现做等等一系列内容。还可以围绕现做玩梗。
也就是说,“现做”是个被关注之后,可供媒体深度挖掘的内容,传播价值相对较高。
前面还提过的逆势增长,也是同样道理。
关于猛猛开店,媒体可以写增加数据,店都开在哪里,可以写排名排位,可以写行业地位。
单点内容不单薄,无歧义,是获得更多媒体进行正面传播的基本条件。
这里得罪人的提醒一句,很多PR常年“采买”,处于想发什么就发什么的状态,对于自家给出去的内容,到底是什么脏东西,心里逐渐失去逼数。
单点内容能打之外,还需要有足够的“不同内容”。
前面说了,引发媒体陆续跟进之后,有2个问题:
问题一,后来的媒体发现,能写的都写过了;
问题二,不同类型的媒体,对内容的需求是不同的。
能够在媒体好不容易自主关注了品牌的情况下,方便媒体“完成组稿”,其实是很重要的公关能力。
而且,我说“提供足够内容”的意思,不是媒体问你,你做回答,而是能让他们看到的“足够多”。俗称,之前“垫得厚”。
公关要在企业可能获得高曝光之前,完成前期内容铺垫,极其重要。
在外部释放足量且品牌所需要的公开信息,既能为后续媒体的自主选题提供素材支撑,也能一定程度上引导媒体聚焦品牌希望展示的点。
说得更加高级一点,如果信息足够丰富,有能力的媒体还会将这些正面信息,反复进行交叉组合,形成多样的呈现与结论。
野人先生“存下的内容”还算可以,能找到“超过哈根达斯”这种。
也能找到“冰淇淋的杯子可以吃”这类的搞抽象热梗。
8月初,品牌创始人接受媒体访问,是一种直接且高效的“补信息”方式。
体量较大的专访内容,包含品牌的发展历程、经营现状及未来规划等更为详细的信息。
这些内容,实际上也在后续的其他报道中反复引用,提及。
目前看来,行业与都市类媒体会聚焦野人先生的产品特色、运营模式及门店扩张动态;财经媒体能会从野人先生的战略布局切入,剖析发展路径与市场定位;广告营销类的自媒体则可围绕营销策略,探讨品牌推广方式……都找到了能写的。
08
做了一系列努力,终于能让媒体做点免费正面报道……之前,还要想好,这样的报道发出去会不会挨骂。
说得更加直白一些,媒体“正面报道”发出去之后,会不会引发争议,会不会带回来更多“负面”,心里必须有数。
在一系列对野人先生的报道中,公众的评论有好有坏。
有说野人先生的冰淇淋好吃的,也有说特别难吃的。
有看好野人先生发展前景的,也有觉得野人先生就是在割韭菜的。
我们在判断某条正面内容是否为企业投放的时候,肯定会看评论区。评论区如果负面还挺多的,那大概率……没投。公众号上特别明显。
注意,我们今天聊的是没有进行合作的免费正面内容,要对评论区的负面率有接受度。
更重要的是,公关要能判断,传播内容与公众对企业的印象,是否一致。
前阵子的百果园踩了大坑。本来想说,因为东西好,所以贵。结果不但没有说法大家“好的就该贵”,很大一部分评论是吐槽东西不好。
媒体发布的正面报道,与评论区里大量的品牌“恶评”,如果形成非常强烈反差,不仅会让报道的可信度大打折扣,也会引发新的质疑,最终导致传播走向“适得其反”的局面。
品牌方在公众心里存在的印象,和媒体报道呈现的形象较为一致,公众才不会觉得媒体的报道过于割裂,蹭到的正面传播对媒体才是真正有效的。
09
这篇文章写的是“获得免费正面传播是做梦吗?”
不是做梦。
说得直白一点,公关知道“什么话题点是媒体感兴趣的,什么放在公域是有自然流量的”,有意识放料,就有可能获得免费正面传播。
而且,提炼“可以报道的点”,想办法让媒体看到、接受,算是公关的本职工作。
但,也要说清楚,公关只能呈现、不能生造“可以报道的点”。无中生有是违法的。
怎么办呢?
喜宝的名言是:我要很多的爱。如果没有,很多钱也好。
对于公关来说:我要很多可以报道的点。如果没有,很多预算也好。
清醒知道自家拿的是什么牌,是做公关的第一步。
请在手机微信登录投票
你觉得野人先生?单选好吃,贵好吃,不贵一般,贵一般,不贵不好吃,贵不好吃,不贵没吃过听都没听过其他,评论区告诉你推荐:百果园也走上了教育消费者的绝路上文:罗永浩的“已拉黑”你怎么理解?来源:在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