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拔猴毛”的闹剧,暴露和田玉的尴尬处境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2 15:08 1

摘要:昨天收到一位玉商的求助微信,据他说,一个客户买到其所售卖的青海料玉牌之后,投诉那块玉石原料曾经“拔过猴毛”。商家一则觉得冤枉,一则也被顾客纠缠得有些糊涂了。

参玉

由广大爱好者自制,和田玉知识共享平台——全网唯一

昨天收到一位玉商的求助微信,据他说,一个客户买到其所售卖的青海料玉牌之后,投诉那块玉石原料曾经“拔过猴毛”。商家一则觉得冤枉,一则也被顾客纠缠得有些糊涂了。

听了这番讲述,我感觉他似乎对玉也是一知半解,于是简单的介绍道:“所谓猴毛,大体上是指生长在和田玉玉肉内部,形似猕猴毛发的杂质。”

“其主要成份为锰铁盐,多见于青海的野牛沟料,以及一些新疆的山料之中。而拔猴毛,则专指以化学试剂沁泡,将这种杂质清除的行为。”

“这样处理之后的玉石,通常会被腐蚀得质地疏松生涩,油润度大幅度的降低。”讲解到这里,我突然发现似乎哪里不对,这事情的逻辑有问题呀!

带有猴毛,是青海野牛沟料的典型性特征,而野牛沟又因距离新疆且末较近,玉质上乘,而一直被推崇为青海料中的巅峰,售价在青海料中,也长期处于第一梯队。

那么费尽心机的拔掉猴毛,也就是清除了优秀矿口的产地特征,然后再当成普通的青海料降价销售。这思路岂不太过匪夷所思啦?

想到这里,我把上述的道理原原本本的告诉了商家,不料刚过了一会儿,这小哥哥又几近崩溃的对参玉说:“顾客声称自己从90年代就开始玩玉啦!野牛沟料的鉴定特征并非猴毛,而是脏糖和金桂花。”

听到这里,我才间接的了解到这位爱好者的真实水平。他口中的“脏糖”,大概率是常见于劣质且末料与俄料中的“翳糖”,坊间也称之为“麻糖”。

而他所说的“金桂花”,应该是多见于贵州罗甸玉中的“桂花糕料”。凭这两个仅流传在古玩地摊上的,似是而非的名词,也不难推测出此君的品味。

后来,这位仁兄又言之凿凿的说:“现在90%的青海料,在雕刻之前都要经过拔猴毛这道工序。”

而这就更加不可思议啦!试想,如果真的像他说的那样。这两种山料刚被开采出来时,岂不都是“一脸的麻子”?

再者,要知道用于拔猴毛的药水实在是价值不菲,倘若像此君坚称的这般,大范围的使用,青海料与俄料的成本必然会大幅的拉升,造假者哪里舍得这样投入?

再者,试想一个自称深度接触和田玉30多年的老玩家,迄今仍然徘徊在购买普通青海白玉山料的阶段,其又如何能是个明白人呢?毕竟新疆子玉才是藏家的终极归宿啊!

更何况以我的过往经验,越是常年与优质新疆子玉为伴,和它相互切磋琢磨的老藏家,为人便越是虚心谦退。至少是不会像此君这样自以为是。

写到这里,笔者也不得不做番自我检讨。时至今日,我还是做不到无视是非的一团和气。不仅为了揭露真相,而得罪过不少的玉商,还经常怒怼一些自视过高的同好小伙伴。

如此耿直,是不是不够成熟?是否要学着圆滑一些?但笔者考虑了许久,长叹一口气,恐怕改不了,还是本性难移……

但由这件事情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今天的和田玉市场就是这样的荒诞,既有坑蒙拐骗,宣传歪理邪说的网络主播,更不乏中毒已深、晕头转向的“资深小白”。

(图片均来自于网络转载)

来源:文化那些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