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6日,在茂名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指导下,茂南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联合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各街道办及社区居委会,共同举办“绿色行动派”分类夏令营活动。50余名学生在暑假尾声踏上沉浸式环保研学之旅,深入垃圾分类全链条处理现场,探秘生
8月26日,在茂名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指导下,茂南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联合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各街道办及社区居委会,共同举办“绿色行动派”分类夏令营活动。50余名学生在暑假尾声踏上沉浸式环保研学之旅,深入垃圾分类全链条处理现场,探秘生活垃圾“变废为宝”的奇幻旅程,争当家庭与校园的“绿色传播者”。
全流程探秘:
从社区分拣到焚烧发电
►“两网融合”资源回收点:精细化分拣实践
在茂南区文光街资源回收“两网融合”点,学生们目睹了可回收物的重生之路。工作人员现场演示塑料瓶、纸箱等混杂废品的精细化分拣与打包流程,强调“前端分类是资源化利用的关键”。一名学生惊叹:“废纸箱压缩后竟能变成新产品的原料!”。
►有害垃圾“安全归宿”:樟古暂存点的严控管理
樟古可回收物与有害垃圾暂存分拣中心内,专业讲解员揭开有害垃圾处置的神秘面纱。通过专用密封容器贮存废电池、灯管等危险废弃物,配合分区防护措施,确保零泄漏风险。“普通居民只需规范投放,后续交给专业体系”,工作人员现场解答学生疑问,传递安全分类信心。
►焚烧发电厂见证“能源转化”
在茂名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中央控制室,巨型屏幕上实时跳动的焚烧数据引发阵阵惊呼。技术人员以动画演示结合实景操作,详解其他垃圾如何经千度高温转化为电能。“每天处理千吨垃圾,发电量可满足数万户家庭用电”,这一数字让学员们深刻体会“垃圾也是资源”。
知识赋能:
从课堂到行动的闭环设计
►互动讲座强化分类逻辑
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专家以“为什么分、怎么分”为核心,通过实物模型对比常见分类误区,剖析厨余垃圾厌氧发酵产沼气、生物柴油的技术路径,引导学生思考“家庭分类对后端处理的巨大影响”。
►趣味抢答固化知识记忆
“过期药品属于哪类垃圾?”“塑料餐盒如何投放?”——夏令营尾声的垃圾分类竞技赛中,学生们争相抢答,现场气氛热烈。通过游戏积分兑换环保文具,知识内化为行动动力。
“小手拉大手”:
播撒绿色文明的种子
茂南区城管执法局负责人在活动中强调:“孩子是环保理念的最佳传递者。”参与学生将撰写实践心得,带动家庭落实分类;部分学校计划开设“环保班会课”,由夏令营学员担任宣讲员。这一模式延续了茂名市“小手拉大手”传统——此前茂名日报社小记者探访垃圾焚烧厂等活动,已推动超95%的社区知晓率与80%的家庭参与率。
长效行动:
构建垃圾分类新生态
未来,茂南区计划将此类研学活动常态化,结合社区志愿服活动、校园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教育和实践,深化“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良性循环。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