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以来,江汉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锚定创建湖北省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目标,突出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抓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抓好凝聚服务群众工作,将社会工作深度融入基层治
今年以来,江汉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锚定创建湖北省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目标,突出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抓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抓好凝聚服务群众工作,将社会工作深度融入基层治理血脉,推动发展成果全面惠及民生福祉,实现经济密度与民生温度交融互促,为加快“三个示范区”建设,努力在全市加快“三个优势转化”、全省支点建设中当标杆、走在前,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汉篇章提供坚强保障。
8月27日
《湖北日报》报道
资源下沉 服务上门
江汉区推动治理现代化暖民心惠民生
一起来看
▼
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千头万绪如何理?民生温度,又如何从经济密度中生长出来?
武汉市江汉区,正用一场“沉下去”的实践,托举起基层现代化治理的新高度——把组织建在楼栋、把服务送进小区、把智慧融入日常,让治理根系深扎于民,让民生关切落地有声。
力量沉下去
基层“有人干事、有力管事”
老旧小区多、商圈楼宇密,治理力量如何真正落到一线?江汉区的答案是:把组织体系扎进最末梢。
597个小区(片区)党支部、8000余名党员中心户……一张从社区党组织延展至楼栋的“动力网”越织越密。党组织真正沉到了居民身边,“有事找组织”成了新习惯。
在新华街道,楼宇、商圈和社区打破壁垒,“联”出了新空间:闲置场地开出了咖啡馆、火锅店,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白领们也多了休闲好去处。万松街道武广商圈周边,儿童乐园、幸福食堂等176项共享设施落地,一场场“楼宇行”公益市集惠及上万人次。令人头疼的停车难,也通过“潮汐停车”悄然化解。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江汉区引入“物业城市”理念,把整座城区当作一个“大物业”来运营——江汉区属国企联手万科物业成立江汉城资,打破老旧小区管理边界,把专业服务延伸至环卫、绿化、管家响应,居民办事从“找社区”渐渐转向“找物业”。社区减了负,服务却更高效。
服务提上来
精准对接急难愁盼
“硬骨头”被一一啃下。
科技,也在悄悄改变治理的精度。5G巡逻车、高清摄像头、智慧停车系统……江汉区用物联网打通治理“最后一米”。唐家墩街道西马新村车位利用率提了40%,投诉率降了70%;八古墩社区“平改坡”后,根治了20年的漏水难题;北湖街道拆墙打通生命通道,新华小区楼顶光伏发电点亮公共用电。“智慧+”正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钱从哪来?事要怎么持续?江汉区探索出“居民出一点、政府补一点、经营反哺一点”的“三个一点”模式,设立“红色物业”专项奖励,不增加财政负担,却提前两年实现老旧小区物业全覆盖。
能力强起来
锻造“全科型”社区先锋
基层治理,最终要靠人。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正在这里成长。
江汉区开展社区工作者“菁英培育计划”分组研讨
江汉区率先实施社区工作者“菁英培育计划”,用“理论+实操+案例”三维锤炼,通过技能大赛选拔菁英,开办“社区先锋365学堂”,推动社区工作者向“全科型”蜕变。
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也在变样——8个试点社区通过亲民化改造,问需于民、优化布局,成了聚人气、暖人心、办实事的新阵地。
资源沉下去,服务提上来,能力强起来——江汉区用扎实的“向下”脚步,走出了民生温度与治理高度深度融合的新路径。治理,不再只是管理,更是陪伴与生长。
8月8日
《湖北日报》报道
以治理现代化“金手指”擘画
幸福民生“最大同心圆”
江汉区加快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
一起来看
▼
江汉区发布志愿服务助力基层治理十大专项行动计划。
从蝶变焕新的历史街区,到活力迸发的商业空间;从旧貌换新颜的幸福社区,到动能转换的创新园区……近年来,武汉市江汉区委、区政府始终将最优资源、最佳空间留给人民,把宜居安居放在首位,以人民城市理念构建基层治理现代化新格局。
作为湖北省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曾高达每平方公里2.58万人的超大城市核心区,如何应对群众诉求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的治理挑战?
江汉区委、区政府紧扣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最新部署,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群众满意为目标,强化党建引领、创新服务模式、夯实法治根基,在志愿服务、养老服务、矛盾化解等领域精准发力,寻求协同共治“最大公约数”,绘就幸福民生“最大同心圆”,奋力书写“民呼我应”的超大城市中心城区治理现代化精彩答卷。
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释放新效能
江汉区将志愿服务作为撬动基层治理、提升城市温度的关键支点,探索以志愿力量充实城市肌理、增强社会韧性的新路径。
瞄准专业化、规范化方向,该区制定“志愿服务助力基层治理十大专项行动计划”,举办公益创投大赛,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创新推行“社工+志愿者”搭班服务模式,整合逾2万名“江汉管家”力量,强化应急救护等专业培训,“助人自助”理念深入人心。
在大型安居工程社区汉兴街道江汉里社区,“老街坊”情感纽带被巧妙激活。通过“请党员回家”“邀老群干出马”等活动,社区组建起699人的“一呼百应”志愿服务队,打造“行走的民生110”,将熟人社会的温情融入现代社区治理,绘就新老街坊和谐共生新图景。
作为中央社会工作部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民权街道打铜社区创新“双轨赋能”模式:专业社工引入直播等新手段,志愿组织“桂香编织社”传承手工技艺,合力帮扶困难群体。
在专业力量引导下,社区深度孵化“铜小匠”系列文化品牌,培育26个活跃志愿组织,实现志愿服务从“广覆盖”向“精细化”跃升,形成专业社工带领志愿者、志愿者协助专业社工的融合发展格局。“铜巷不同样”环境微更新、“铜话故事”文化传承等项目成效显著,相关实践获评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全国社会工作党建创新案例大赛一等奖等多项荣誉,成为党建引领融合创新的标杆。
精准破题,托举“一老一小”稳稳幸福
直面老龄化挑战,江汉区统筹区属国企资源,倾力打造“吉年养老”品牌。通过盘活街道闲置资源,建成42个养老服务驿站,设置268张床位,升级“互联网+居家养老”平台,高效完成上门助老服务61.5万次,为“社区养老”“居家享老”提供了坚实的本土化方案。“吉年养老”模式被《中国社会报》头版报道并在全省推广。
加速建设儿童友好城区,巧用城区“边角料”,改造低效空间,建成远洋鲸奇儿童友好公园,相关做法入选全国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二批),获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今年暑假,江汉团区委开设31个青少年暑假爱心托管班,安排科学探索、手工实践、美育熏陶等特色课程700余次,惠及青少年超千人。
法治筑基,打造矛盾化解“终点站”
依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江汉区构建覆盖109个社区的“哨兵”网络,创新推行信访工作“研、交、办、督、结”五字闭环法——“研”字精甄别,区信访联席办每日“会诊”,将复杂诉求精准归纳,依法导入6条法治路径。“办”字提效能,区委统战部、区工商联联合司法部门全面推进普法、投诉、诉调、合规四大商事法律服务,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发挥桥梁作用,协调群体利益,调解化解纠纷占比高达92.59%。“督”字强闭环,专班严格评查,推动不规范事项100%整改到位。
该模式因法治化程度高、化解效果好,被国家信访局誉为“湖北信访法治化实践标杆”,为基层矛盾化解提供了可复制的“江汉方案”。
以民需为号令,以实干为笔墨,江汉区在超大城市中心城区治理现代化的考卷上奋力书写“民呼我应”的精彩篇章。站在新起点,江汉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社会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及省委工作要求,持续聚焦新兴领域党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与政权建设、凝聚服务群众等核心任务,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努力在新时代赶考路上交出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7月30日
《湖北日报》报道
以高质量党建护航新兴领域高质量发展
江汉区以社会治理现代化激发市场主体澎湃动能
一起来看
▼
7月10日,北湖街道双玺中心楼宇综合党委举办政企服务活动。
28.29平方公里——武汉市江汉区以全市最小的国土面积,书写着全省最高“亩产”GDP的精彩篇章。寸土寸金的土地上,一道关乎超大城市中心城区未来的“必答题”亟待破解:如何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实现经济密度与民生温度的交融互促?
近年来,江汉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的领导,更好凝聚服务群众,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根本,以求解社会治理最优解、社会和谐最大值为目标,将社会工作深度融入基层治理血脉,推动发展成果全面惠及民生福祉,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提供坚实保障。
党建引领,举旗定向。近年来,江汉区委充分发挥社会治理促发展的保障功能,突出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促进新兴领域党建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通过完善管理、优化服务,促进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释放经济发展动力。
织密组织网络
让党的组织在新兴领域生根
筑牢基层基础。江汉区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摸清新兴领域各类组织、群体基本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指导新兴领域企业建立入职信息、党员信息同步登记机制,结合惠企服务直通楼宇活动,发布楼宇党员召集令,引导党员亮身份、作表率。
榜样的力量在传递。今年“五一”,汉兴街道饿了么红旗渠路驿站负责人、中共预备党员张宝剑,因多次送外卖途中救援群众,荣获“湖北五一劳动奖章”和“湖北青年五四奖章”。江汉区的“新就业群体党员”正成为见义勇为的闪亮名片。在全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主题活动中,“生命摆渡人”汪勇、“火场救人英雄”张裕、“侠义骑士”张宝剑讲述救人初心,弘扬“三大精神”,凝聚奋进力量。
做优服务是关键。江汉区直面新就业群体多样诉求,大力推进“友好场景”建设,举办“江新学堂”系统培训班,既解决“进门难、休息难”等迫切问题,又助力提升职业技能。
如今,77个“暖新驿站”遍布商圈、社区,32个“友好小区”、11个“友好商圈”同步配套。菱角湖万达商圈的驿站让骑手“累有所依”;世纪江尚小区通过醒目标识和专用停车区,将骑手送单时间从15分钟压缩至5分钟;汉兴街蓝骑士驿站内,配备便携式AED、教学机,助力张宝剑组建起33人的“江城骑侠”志愿队。大力推进网络直播行业党建,打造20余个“主播加油站”“共享直播间”。暖心服务,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归属感和向心力。
深耕楼宇党建
把“竖起来的社区”做成“竖起来的样板”
江汉区积极探索以高质量党建撬动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面对“竖起来的社区”——商务楼宇的治理难题,该区以组织筑基、服务聚心、赋能增效为路径,将党建深度融入楼宇肌理。
该区创新建立“街道党工委—楼宇党委—企业党支部”三级架构,构建“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组织体系;组建由产权方、物业、企业代表等组成的楼宇理事会,推行“楼事楼提、楼事楼议、楼事楼决、楼事楼评”的自治模式。
以江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集聚区为例,集聚区党委统领64个党组织、1378名党员,通过月度例会和“一事一议”机制,有效解决电动车停放、高峰期取餐等难题,服务1.2万人次。
与此同时,江汉区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整合职能部门、街道和社区力量,组建“1+1+1”服务突击队,在9个楼宇集中的社区,分别增设1名副书记专职负责楼宇党建工作,与服务突击队组团提供政务、党务、生活等“全科”服务。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培育“邻里文化”,链接多方资源打造“白领食堂”“暑期托管班”等服务载体,解决职工后顾之忧。
该区精准对接企业供需,建立驻楼联企、楼社联动机制,分片走访建立176项需求清单,精准链接40余个市区职能部门资源,形成183项项目清单,靶向输送惠企政策,以贴心服务助力建设“宜商江汉”。
唐家墩街道中心书城楼宇综合党委举办“大咖有请”企业家沙龙活动。
唐家墩街道坚持“党建搭台、发展共赢”,举办4期“企业家沙龙”活动,活动主题从经营理念到产业布局、从行业现状到转型发展。合作共赢的种子在共谋发展中悄然发芽:蔡林记产品走进雅斯超市,拓宽了销售渠道;嘉环科技从万达广场搬到了中心书城,解决了办公场所不足的困境。
来源:两江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