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晚无锡分会场落幕三月有余,太湖之畔的掌声渐息,但吴地文化的涟漪仍在激荡。当苏州评弹的弦索叮咚与《太湖美》的吴侬软语从无锡舞台传向全国,苏州人的心头泛起微妙波澜——这究竟是吴文化的共享盛宴,还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文化截流?
春晚无锡分会场落幕三月有余,太湖之畔的掌声渐息,但吴地文化的涟漪仍在激荡。当苏州评弹的弦索叮咚与《太湖美》的吴侬软语从无锡舞台传向全国,苏州人的心头泛起微妙波澜——这究竟是吴文化的共享盛宴,还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文化截流?
苏州评弹的吐字归音讲究“苏州白”,字字如珠落玉盘;锡剧唱腔的“无锡官话”则带着运河码头的烟火气。两者本似同根双生花,却在春晚舞台上模糊了地域胎记。正如网友所言:“无锡用苏州话唱评弹,好比用宜兴紫砂壶泡碧螺春——茶是好茶,壶是好壶,但总觉错位了那份原乡的魂。”
一首诞生于苏州的《太湖美》,因无锡将其定为市歌,竟让全国默认“太湖属于无锡”。这背后藏着城市文化传播的残酷法则:
·抢占心智的闪电战:无锡自1980年代起将《太湖美》嵌入城市肌理——公交报站、旅游宣传片、甚至天气预报背景乐,形成“声景霸权”。
·地理符号的视觉驯化:鼋头渚“太湖佳绝处”题刻、央视镜头对无锡湖岸的偏爱,构建起“太湖=无锡”的集体潜意识,却让占据太湖70%水域的苏州沦为“沉默的多数”。
苏州东山、西山的古村落与缥缈峰依旧静美,但游客的相机里只装着无锡樱花谷的粉色滤镜。这恰似文化传播的“马太效应”——强者愈强,而沉默者连申辩都显得酸涩。
面对“文化越界”的争议,需穿透表象看本质:
·泰伯故里之争:无锡梅里与苏州吴中各自高举“吴文化发源地”大旗,却忘了泰伯三让天下的精神内核本是超越地域的。
·资源禀赋之差:苏州坐拥9座古典园林、6项人类非遗,文化富矿带来的“审美疲劳”,反让无锡“轻装上阵”的文旅打法更具传播锐度。
·城市性格之别:苏州如拈花仕女,讲究“移步换景”的含蓄;无锡似运河商贾,深谙“货卖堆山”的热闹——前者重沉淀,后者擅造势。
吴文化的真正生命力,或许正在于其流动的基因:
·苏州可学无锡的“破圈勇气”:当山塘街评弹馆开始尝试沉浸式夜游,当博物馆联名咖啡杯刷爆小红书,传统文化才能挣脱地域枷锁。
·无锡需补苏州的“根系意识”:惠山泥人不应只是旅游纪念品,阿炳故居不能沦为拍照背景板,唯有深挖文化DNA,流量方能转化为留量。
正如太湖烟波从不囿于行政区划,吴文化的未来,应是苏州园林的曲径通幽与无锡运河的桨声灯影共绘的“双面绣”——一面绣着江南的文脉深根,一面绣着时代的破浪长风。
结语:
春晚引发的文化涟漪,终将沉淀为吴地自省的镜鉴。然而,文化传播本无界限,无锡在文化传播与文旅发展上的敢想敢为值得肯定。这次春晚分会场背后是无锡对文旅金饭碗的撬动,无锡人的精明与大胆,是苏州乃至其他城市可以学习的地方。同时,苏锡同属吴文化,不应过分强调文化归属的争议,而应携手弘扬吴文化,共同挖掘文化内涵,推动文旅产业发展,让吴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来源:杨壮波的新媒体传媒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