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春人文学院传媒学院强调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知识导向”转向“问题导向”。旨在通过一系列高规格、实战化的项目平台,全面提升学生在真实行业生态中的综合实践与创新能力。
长春人文学院传媒学院强调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知识导向”转向“问题导向”。旨在通过一系列高规格、实战化的项目平台,全面提升学生在真实行业生态中的综合实践与创新能力。
产教融合见实效:师生深度参与电影节全链路报道
8月23日,第二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正式开幕。电影节期间,长春人文学院传媒学院表演与播音主持艺术系教师关培达带领学生深度参与报道工作。在项目中,学生不是简单地观摩,而是作为主要团队成员,参与《蛟龙行动(特别版)》媒体见面会的前期策划、现场采访、新闻撰写与多媒体内容制作等关键任务。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们在导师和业界专家的联合指导下,完整地参与了从联系对接、拟定采访提纲、现场执行、设备操作到后期成片的全链条工作流程。不仅锻炼了他们敏锐的新闻嗅觉、高效的沟通技巧和扎实的采编能力,更在实践中深刻理解了媒体行业的运作机制、时效压力下的团队协作以及面对突发状况的应变策略。
这次经历远超一次简单的课外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场景和压力下,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交付的专业成果,极大地提升了其职业自信和就业竞争力,充分彰显了学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前瞻性与实效性。
业界学界双认可:“捕耳声音工坊”项目化教学模式获主流媒体关注
吉林卫视“第20届长春电影节特别报道”对传媒学院“捕耳声音工坊”进行专题报道。内容聚焦学院项目化教学模式的阶段性成果,并专访了表演与播音主持艺术系教师孟令军教授,通过专业视角展现了学院在声音艺术教育与产业实践深度融合方面的突出成效。孟令军作为长影译制片厂资深配音导演、国家一级演员,曾参与《超人》《马达加斯加3》《精灵旅社》等1500余部国内外知名影视作品的配音工作。在采访中,他现场演示了配音创作过程,生动讲解了声音塑造的艺术逻辑与技术要点,展现了学院教师队伍的高水平专业能力。
“捕耳声音工坊”作为学院项目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实践平台,致力于“做有产出的课堂教学”。工坊依托真实产业项目和赛事契机,引导学生参与声音设计、广播剧制作、影视配音、音频后期等全流程实践,强化其职业能力与创新意识。在报道中,捕耳声音工坊的学生也在孟令军指导下参与了部分配音片段的现场演示,体现出项目化教学对学生实战能力的显著提升。
课堂直通直播间:学生在电台实战中实现角色升华
近日,在长春人文学院传媒学院表演与播音主持艺术系教师李昊川的带领下,齐煜、王诗宇等几名学生走进长春广播电视台。两位学生主要承担了FM99.6《有声阅读时间》,以及FM88.0《摩天时间》两档节目的直播工作。在教学中,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师周锦彤现场指导并参与《有声阅读时间》节目的直播工作。在项目化教学中,学生深入学习并操作导播台、播出系统、录音室录制、节目后期剪辑、节目素材整理等工作,全面了解主持人直播间以及录音室内的各类设备。从理论到实践,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战能力。
与此同时,吉林省小记者团走进长春广播电视台参观学习。李昊川老师带领小记者团参观了6楼的FM99.6和FM88.0直播间。学生周戈麒、陈玲宝、齐煜、王诗宇等人在带领小记者团参观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了从“学习者”到“传播者”与“技术支持者”的角色升华,充分展现了项目化教学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职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感方面的显著成效。
长春人文学院传媒学院扎实深入推进项目化教学改革,将产业前沿转化为生动课堂,将真实项目嵌入培养流程。核心都在于构建一个“技能+素养”一体化的育人生态。通过带领学生承接如影视作品配音、长春电影节、广播电台直播等真实任务,让学生在直面市场标准与时效压力的挑战中,快速完成从理论认知到能力生成、从学生到“准媒体人”的关键蜕变。下一步,学院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项目化教学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拓展项目资源,培养具有通识性的适应能力的全媒体制作人才。
来源:光亮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