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115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最近,张阿姨在社区群里看到一条消息:“含某种成分的香皂被列入致癌名单,别再用了!”她一看,平时最常用的香皂就在列。吓得她赶紧把洗手台上的香皂全扔了,开始用清水洗脸洗澡。
张阿姨的担心并非个例。很多人看到“致癌”这两个字就慌了神,仿佛用了这些香皂就一定会得癌症。那么,这些香皂真的会致癌吗?我们又该如何科学看待这个问题?
今天就来把这件事讲清楚。
这次被推上风口浪尖的,是含有三氯生(Triclosan)、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对羟基苯甲酸甲酯、乙酯等)以及人工香精的香皂。这三类成分为什么会惹上“致癌”的嫌疑?
1. 三氯生:抗菌成分引争议
三氯生是一种广谱抗菌剂,曾被广泛用于牙膏、香皂、洗手液中。它对细菌确实有用,但问题在于——它可能扰乱人体的内分泌系统。
美国FDA早在2016年就禁止在洗手液中使用三氯生,原因是长期使用可能导致抗药性细菌增加,还可能干扰甲状腺激素代谢。实验鼠在高剂量暴露下也出现了肝脏肿瘤等异常。
不过,世界卫生组织并没有将三氯生列为致癌物。也就是说,目前并无直接证据证明它会导致人类癌症,但长期、大量使用确实存在健康隐患。
2. 对羟基苯甲酸酯类:潜在的雌激素干扰物
这类物质常用于香皂、洗发水、护肤品中,起到防腐防霉的作用。问题是,它们结构类似雌激素,可能在体内产生类似激素的作用。
有研究发现,部分乳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中检测到了对羟基苯甲酸酯的残留。但目前尚无确凿证据表明它就是诱发肿瘤的“元凶”。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也未将其列为明确致癌物。
不过,在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中应尽量避免长期接触高浓度的此类物质。
3. 人工香精:成分复杂难界定
香皂中的香味,大多来自人工合成的香精。一块香皂可能含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香精成分。
一些香精中的多环麝香、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被认为具有潜在致癌性或内分泌干扰能力。但依然属于“剂量决定毒性”的范畴——仅在长期、大量暴露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产生风险。
很多人看到“致癌名单”就以为是“用了就得癌症”的黑名单,其实远非如此。
这个名单主要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致癌物分级系统,分为5类:
1类致癌物:对人类有明确致癌性(如烟草、酒精、石棉)
2A类致癌物:可能对人类致癌,有较强动物实验支持(如红肉、夜班工作)
2B类致癌物:可能对人类致癌,但证据有限(如手机辐射)
3类:目前无足够证据说明是否致癌
4类:可能不致癌(极少数)
被列入2B类或3类的物质,其实并不等于“危险”,而是“有待进一步研究”。日常生活中的接触剂量,远未达到产生癌变的程度。
虽然“香皂致癌”看起来触目惊心,但决定实际风险的,不是成分本身,而是剂量、使用频率和个体差异。
1. 剂量决定毒性
任何物质都是如此,连水喝多了都可能中毒。香皂中的上述成分含量极低,在合规产品中均控制在安全范围以内。
国家药监局对化妆品中防腐剂、香精等添加剂有明确限量标准,正规厂家生产的香皂,都经过安全评估。
2. 使用方式影响暴露
香皂属于冲洗类产品,接触皮肤的时间很短,大多数成分在水冲洗时就被带走了。相比之下,长期停留在皮肤上的护肤品、彩妆产品,风险才相对更高。
3. 个体体质不同
对某些人群,比如过敏体质、儿童、孕妇,应更谨慎选择护肤清洁用品。比如婴儿香皂就会特别标注“无香精”“无防腐剂”。
既然香皂可能含有风险物质,我们是不是干脆都别用了?其实大可不必。只要掌握正确的选购和使用方式,就能有效规避潜在风险。
1. 看成分表,避开“高风险组合”
选购时尽量选择无三氯生、少香精、低防腐剂的产品。尤其是儿童香皂、私处清洁香皂,更应避免含有对羟基苯甲酸酯或邻苯二甲酸酯的产品。
2. 减少使用频率,不盲目追求“洁净感”
每天洗澡、洗手的频率已经足够,没必要频繁用香皂清洗身体各部位,尤其是私密部位。过度清洁反而可能破坏皮肤屏障,引发湿疹、瘙痒等问题。
3. 儿童、孕妇慎选香皂,优先选择温和配方
儿童皮肤屏障发育尚未完全,孕妇内分泌敏感,建议选用专门配方的无香型香皂或弱酸性洁面产品。
香皂到底会不会致癌?答案是:正规产品、合理使用,“致癌”风险极低,不必恐慌。这类“致癌风险名单”更多是提醒我们关注长期暴露的可能后果,而不是一刀切地“封杀”所有含有相关成分的产品。
真正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积累,比如是否每天暴露在污染空气中?是否经常熬夜、饮食不规律?这些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远远超过一块香皂。毕竟,健康不是靠扔掉一块香皂来保住的,而是靠科学认知和理性选择来守护的。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监局.《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
[2]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致癌物评估分类》.
[3] FDA.《FDA issues final rule on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antibacterial soaps》. 2016.
[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日常生活中化学品的安全使用》. 2023.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小八角聊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