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学们,我们先把道具小车组装好,气球吹气再固定在车上……”3月3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科技馆内,广西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师陈宇良正向一群小学生讲解如何组装“反冲小车”实验道具。
“同学们,我们先把道具小车组装好,气球吹气再固定在车上……”3月3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科技馆内,广西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师陈宇良正向一群小学生讲解如何组装“反冲小车”实验道具。
身着蓝白色的志愿马甲,此刻的他不是讲台上的高校老师,而是科技馆里带领孩子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引路人。课后,陈宇良如约向广西“希望科学+”基金捐赠10万元,这是他践行“十年反哺公益之约”的第二年。“因为广西青年英才助学金,我的人生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陈宇良回忆。
2006年的盛夏,农村娃陈宇良攥着广西工学院(现广西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踏上逐梦之路。他坚信知识改变命运,但是求学道路却是曲折不已。“父亲生病无法工作,维持生活、供养我和弟弟的重担全压在了母亲身上。”他回忆道,“我大一就开始勤工俭学,发传单、摆地摊、卖电话卡等,能做的工作都做过,每个月会省下一些钱寄回家。”
从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到代课的教室,几点一线的轨迹绘成陈宇良的校园生活。读研期间,他甚至在自身拮据的情况下,资助了更为困难的学生,“对他们的情况我感同身受,正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我想为别人撑起伞。”
2013年,陈宇良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广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听闻喜讯,全家人为之骄傲。然而,母亲突然生病的境况,让陈宇良陷入两难:“家里需要兼顾,选择读博不就业,在短时间内就没有稳定的收入,当时真的很纠结。”
一筹莫展之际,学校团委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可申请广西青年英才助学金。”得知此事的陈宇良,异常激动,立即提交申请材料。通过层层审核后,他顺利获得了两万元资助。
“对一个学生来说,这笔钱相当于一笔‘巨款’了。”助学金解了陈宇良的燃眉之急,同时也在他的心中埋下了感恩的种子。获得资助后,陈宇良在日记中写下了一个和自己的约定:“给我十年,我要通过努力去做一件大事,用行动去回报社会。”
2018年博士毕业后,陈宇良婉拒企业高薪邀请,回到母校任教。“把学到的知识和经验传递给更多年轻人,培养出更多社会需要的人才,我认为这更能实现个人价值。”
在大学任教期间,陈宇良全身心投入教学和科研中,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130余篇学术论文,多次获得广西科技进步奖等奖项……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陈宇良终于有机会将日记本里的约定变为现实。
“我既是教师也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可以说科研改变了我的命运。”2024年,陈宇良联合广西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设立“希望科学+”基金,将连续10年,每年向希望工程捐赠10万元。基金通过发放助学金、开设“希望科学+”班、开设科学实验课、开展青少年科学交流研学营等多种形式,点亮八桂青少年的科技梦想。
“希望科学+”基金实施一年多以来,项目影响覆盖超过1000名乡村青少年。不管工作多么繁忙,陈宇良都会挤出时间与研学营的同学们面对面交流,给“希望科学+”班的同学上课,鼓励他们勇敢地追逐科学梦想。
从农家子弟到八桂英才,从受助学子到公益先锋,陈宇良完成了人生多重跨越,却始终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陈宇良坦言,每年捐助10万元对他来说并不轻松。两个孩子尚且年幼,父母又体弱多病,需要照顾,而妻子正在攻读博士学位,此时也正是家里经济最为紧张的时候。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使他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
“教育本就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只要还有余力,我愿为传递希望而奋力奔跑。”反冲小车模型载着彩色气球全速滑行,孩子们开心地笑着,陈宇良也不禁跟着笑了。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