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关于加快依法治网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为牵引,制定出台《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浙江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关于网络虚假信息治理的决定》等涉互联网重点地方性法规,印发实施互联网信息内容“分业分层监管 联合联动执法”、自由贸易试验区数据出境负面清单、
自2021年以来,浙江聚焦省委提出的“率先构建依法治网体系”工作目标,稳步推动互联网领域立法执法司法守法贯通提效,以清朗安靖网络环境护航高质量发展。
8月28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2025年“之江净网”网络空间依法治理新闻发布会。
浙江构建依法治网体系工作取得这些重点成果:
以《关于加快依法治网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为牵引,制定出台《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浙江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关于网络虚假信息治理的决定》等涉互联网重点地方性法规,印发实施互联网信息内容“分业分层监管 联合联动执法”、自由贸易试验区数据出境负面清单、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管理等新业态新领域规范性文件。
温州、绍兴制定自媒体分级分类管理、网信领域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等基层制度指南,依法治网法制基础进一步夯实。
紧盯网络谣言、网络黑灰产、网络涉枪爆、网络诈骗、个人信息保护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各地各部门完善协调机制、加强信息通报、深化执法联动,上线迭代“浙E执法”“浙江公平在线”等平台,完善文化市场执法预警模型。
累计发现网络交易相关风险线索19万余条,办理网信行政处罚案件400余起,下架App2500余款,侦破网络犯罪案件近3万起,侦办的6起“网络水军”和网络暴力案件入选全国典型案例,有力增强网络执法震慑。
宁波探索“模拟演练、交叉检查、以案代训”三位一体网信执法模式,舟山深化“3223”网信执法市域一体化建设。
坚持专项打击与长效治理相结合,各地各部门组织开展“清朗”“净网”“网络市场专项治理”“浙里固源”等专项行动,完善网络直播综合治理平台,累计监测覆盖18万个直播间,培育绿色直播间600余个,持续优化营商网络环境。
杭州实施直播电商“主播第一课”工程,衢州重塑“衢网信用”引导平台企业践行社会责任,台州深化自媒体“五个一批”治理路径,属地监管效能持续提升。
深化“互联网司法数智大脑”建设,打造跨境贸易纠纷协同共治体系,全省各级法院累计一审审结涉网络犯罪案件3万余件,审理全国首例“网络水军”民事公益诉讼案、首例涉虚拟数字人侵权案等系列新型案件。
打造全国首个省域数字未检平台—“浙里花开·未成年人检察综合司法保护平台”,探索公益诉讼“互联网+”新模式,开展英烈保护公益诉讼专项行动,全省检察机关累计起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1000余件,办理“取快递女子被造谣出轨案”等示范案例。
各地各部门以创新载体拓宽传播渠道,持续打造“浙江法治”、“八五”网络普法“看浙里”、“清朗侠在行动”等工作品牌,运用“云端普法”、数智普法人等技术,构建全媒体普法矩阵,年均发布法治资讯9000余篇,浙江宣传公众号发布《网络环境也是营商环境》《“无主谣言”不能无主治理》等文章,放大网络法治宣传声量。
依托“争做巾帼好网民”、青少年法治素养提升行动、网络安全宣传周等活动载体,常态普及网络法律法规,推广“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法律服务”模式,在全国率先发布浙江省网瘾防治技术指南,“南太湖号”“禾你e起靖网”“清亲婺E家”“丽阳暖企”等系列活动成效明显。
现场,发布人就与会记者关心的问题作了解答。
法治日报记者: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也带来一些网上的违法犯罪行为,给老百姓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威胁。浙江在打击网络犯罪方面都有哪些举措?
周进答,今年以来全省共侦破各类网络违法犯罪案件5156起,抓获犯罪嫌疑人9826名。
严厉打击网络黑客犯罪
积极探索黑客类犯罪侦查技术和战法,分析作案规律,重塑案件数据模型,还原犯罪手法。今年以来,共侦办黑客类案件66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11名。如针对今年爆发的系列木马投毒案,共捣毁木马制作和“投毒”团伙5个,抓获境内开发人员8名、技术帮助人员3名。
切实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
紧盯社情民意,始终保持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重点突破利用境外加密软件通联、虚拟货币支付结算、AI人工智能技术参与实施的新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今年以来,共侦办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163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91名,查获涉案公民个人信息近亿条。
全力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
围绕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护航数字经济发展,强打击护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今年以来共侦办涉企涉网案件61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24名,帮助22家企业挽回经济损失3265万余元。
中国新闻社记者:近年来,未成年人网民数量不断增长,尤其是到了寒暑假上网时间可能更长,有的也会面临像网络沉迷、违法不良信息隐蔽传播等问题。如何确保青少年群体的用网安全?在防网络沉迷方面有什么措施?
许晴介绍,针对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浙江着重开展了这些工作:
持续发力强化未成年人网络法治素养培育,引导未成年人形成健康上网良好习惯
持续深耕“青年好网民”工作品牌,定期推送展现浙江青年风采正能量话题,统筹搭建网络法治宣传“清朗侠在行动”的专题网页和微信端专栏,刊发原创动漫和短视频1200余条。特别是在今年“六一”儿童节及浙江首个未成年人保护宣传月期间,搭建专题页面,策划“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系化升级新路径”等融媒体作品,开展进校园、进社区网络法治宣传活动,用鲜活案例讲述未成年人保护的法治故事。
依法整治不良信息内容,着力营造未成年人良好网络环境
部署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在往年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治理深度和范围,集中整治实施网络侵害行为、隐蔽传播违法不良信息、诱导参与线下危险活动、利用未成年人形象牟利等四方面重点问题。自专项工作开展以来,累计清理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6万余条。
在防范未成年人网络沉迷方面,强化指导、积极加大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推广力度
启动了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推广工作,督促指导省内未成年人使用较多的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平台全面接入未成年人模式、开发未成年人专属版本,同时加强人员和技术力量投入,强化内容审核方面的教育培训。截至目前,省内20余家重点网站平台已完成了相关接入和改造工作,属地相关网络游戏账号交易平台明确禁止未成年人参与交易。
香港商报记者:现在日常都会用到一些网络平台,大家比较关注直播虚假营销,卖AB货等问题。浙江作为平台经济大省,在规范平台经济发展方面有哪些措施?
顾文海说,今年以来,省市场监管局聚焦平台经济领域突出问题,扎实开展四项专项整治,平台竞争环境和消费环境明显改善。
强化合规指导,开展平台规则专项整治
聚焦平台收费、大数据“杀熟”、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等问题,对网络交易平台的交易规则进行全面评审,落实《网络交易平台收费行为合规指南》,指导150余家平台开展自查整改,优化调整“强制运费险”“仅退款”等198项规则条款。
指导外卖平台合理确定订单数量、准时率、在线率等考核要素,适当放宽配送时限,逐步取消骑手超时扣款、投诉扣款等考核规则,对配送超过8小时、12小时的骑手发送休息或下线提示,避免外卖骑手“过快过劳”。
强化隐患排查,开展产品质量专项整治
全面排查网售儿童用品、消防产品、燃气用具等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加大网售产品抽查力度,抽检批次较2024年增加70%。建立“线上监测+线下抽检”联动机制,探索推进质量安全赋码核验试点,有效遏制网售产品“货不对板”AB货、假冒伪劣等问题。
强化综合施策,开展直播电商专项整治
出台《浙江省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指引》,对通过AI深度合成技术等方式伪造他人声音、肖像剪辑拼凑音视频为直播间制作引流短视频广告等新型违法行为进行规范管理。迭代网络直播监测平台功能,累计监测15个直播平台、18万个直播间,发现相关违法风险线索4841条。加大直播电商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
强化执法打击,开展不正当竞争专项整治
发布《互联网互动广告和宣传风控法务指引(试行)》,明确互联网广告和宣传活动形式、法律适用及监管原则。严厉打击利用黑公关互踩互黑、夸大产品功效、虚构评论评价、低价引流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积极查处平台利用服务协议对交易价格进行不合理限制行为,今年以来查处网络不正当竞争案件917件,同比增长15.8%。
央视网记者:今年是普法工作第八个五年计划收官之年。在网络普法方面,浙江有哪些创新做法?
徐海江介绍,近年来,省司法厅开展一系列网络普法专项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逛网站、刷手机、看短剧等方式,学到法律知识、获取法律资讯。
突出顶层设计,构建网络普法新格局
将网络普法纳入法治浙江建设规划,着力构建整体协同、密切合作、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网络传播矩阵。同时,认真履行省守法普法协调小组办公室职责,把网络普法列入成员单位法治宣传教育责任清单。
突出分类施策,提升网络普法精准度
面向领导干部,联合组织部门开设“公务员云讲堂”法治直播课堂;依托领导干部网络学院组织年度法律知识考试。面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重点聚焦网络直播、网约配送等领域,编制法治素养基准48个。面向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制作“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法治动漫在网络平台投放。面向未成年人,联合教育等部门,持续推进“法育青蓝”未成年人保护、“学宪法讲宪法”、青少年“法在心中”等主题宣传活动。突出创新手段,打造智慧普法新品牌
利用新媒体特点,开展互动式、应用式、场景式普法,打造了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网络普法品牌。以“浙江法治”公众号为引领的普法新媒体矩阵,全网关注量260余万人。联合省委网信办等单位推出“‘八五’网络普法‘看浙里’”“我们一起学宪法”等系列活动。
浙江日报记者:网络谣言等不实信息,已成人人喊打的网络公害。针对网络谣言乱象,浙江如何整治?
周进说,浙江深入开展打击整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网络谣言、网络水军等网络乱象,全力营造清朗有序的网络环境。
加大打击力度,依法严惩造谣传谣违法犯罪行为
坚持打早打小、快查快处,今年以来已累计侦办网络谣言案事件1057起,其中办理刑事案件16起,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40人;办理行政案件173起,行政处罚215人。
加强日常监管,压紧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
从严从紧,加大网络执法力度,督促网站平台严格落实网络安全主体责任,完善落实信息发布审核机制,做好网络谣言信息清理工作。今年以来,已累计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1114份,清理网络谣言信息5971条。
加强宣传引导,着力构建清朗网络舆论环境
积极利用新媒体矩阵,开设“浙警捉谣”宣传专栏。通过发布警情通报、开展新闻发布等,及时回应网民关切,澄清事实真相。
人民网记者:一些诈骗分子通过电话等工具传播涉诈信息,防范和打击这些违法行为,浙江通信管理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陈波介绍,省通信管理局深入推进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持续强化行业监管和风险治理,以积极的行业治理成效助力浙江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案损金额同比双下降。
在深化号卡治理方面,注重兼顾安全和服务
加大号卡管控力度,今年上半年,累计对138.4万个号码开展二次实名认证,浙江涉案号码为1074个,同比下降37.8%。提升技术反制能力,切实加强跨行业跨部门数据共享、核查溯源和联合研判工作。拓展便民服务渠道,全面部署“一证通查”工作,组织浙江各基础电信企业在各类渠道显著位置引导用户使用“一证通查”掌握本人名下电话卡数量。
在强化监督管理方面,注重压实企业责任
加强企业责任考核,推动基础电信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加强业务合规监管,深入推进中间号、宽带专线、物联网卡、短信端口等重点业务治理。今年以来,关停涉诈短信端口3.14万个,处置涉诈短信3781万条,处置异常物联网卡16.61万张,关停宽带专线3417条。
加强案件追查问责,组织全行业协同公安机关开展涉案通信资源复盘工作,着力发现企业主体责任履行不到位的情况。今年以来,省通信管理局对1家企业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对4家企业进行行政处罚。行业各企业问责违规渠道129个,追责从业人员189名。
在优化宣传教育方面,注重活动实效
加强教育培训,组织1.2万名行业从业人员参与“反诈应知应会”全省反诈知识培训测试、省市通信治理组专题培训等活动。扩展宣传阵地,在全省设立39个“反诈宣传工作站”;会同省公安厅指导建设“浙里反诈”公众号、抖音号等新媒体平台阵地。加大社会宣传,广泛开展各类“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社会宣传活动。
浙江经视记者:网络环境也是营商环境的一部分。一段时间以来,网络“黑嘴”伤企现象时有发生。近期国家层面启动了整治网络“黑嘴”专项行动,对此浙江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
许晴答,今年以来,组织开展了省内整治涉企网络“黑嘴”的专项行动,主要开展两个方面的工作:
从严整治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网络乱象,着力为企业经营发展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督促网站平台健全涉企信息内容管理机制,集中整治网络“黑嘴”伤企乱象,提请处置一批涉侵害企业及企业家合法权益的账号。其中微信公众账号“孟栖笔谈”“辉常观察”,以及微博账号、百家号“孟永辉”长期集纳发布浙江企业负面不实信息,要挟开展商务合作,已被依法依约关闭,账号主体被纳入黑名单管理。此外,清理各类涉企侵权信息4200余条,处置账号300余个。
持续优化助企服务工作举措,助力提升企业合规经营的能力。聚焦问题堵点,下沉资源力量,积极服务省域互联网行业企业合规发展。聚焦难点问题,赴重点机构和平台开展实地调研、“送法入企”等活动,解读网络政策法规,开展行政指导350余次。聚焦重点环节,印发“一企一策”、“网信助企合规提示”,帮助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助力营造良好营商网络环境。聚焦能力提升,开展分级分类多层次教育培训。
来源:浙江发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