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省生态环境厅新闻发言人、副厅长尹荣尧,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吴军,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监测处副处长王春,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陆嘉昂,南京市林业局副局长毛海城。
2025年8月28日下午,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全省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成果及发现物种更新情况,介绍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调查的典型经验做法。省生态环境厅新闻发言人、副厅长尹荣尧、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吴军、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监测处副处长王春、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陆嘉昂、南京市林业局副局长毛海城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生态环境厅宣传教育处处长华晓皓主持新闻发布会。
主持人华晓皓: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省生态环境厅新闻发布会。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是美丽江苏建设的重要部分。近年来,我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长江江豚在南京江段成群跃动,盐城湿地的丹顶鹤振翅高飞,太湖的“水下森林”重现生机。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扎实的科学基础。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正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对于科学全面指导生态保护修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以县域为单元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截至目前,全省已圆满完成第一轮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任务,形成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全民保护氛围浓厚,生动诠释了我省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共进道路上的积极探索与成功实践。
展开剩余93%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将介绍发布全省生物多样性调查总体情况和主要成果。
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省生态环境厅新闻发言人、副厅长尹荣尧,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吴军,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监测处副处长王春,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陆嘉昂,南京市林业局副局长毛海城。
我是省生态环境厅宣传教育处华晓皓。
首先,请尹荣尧副厅长介绍全省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果。
尹荣尧:
记者朋友们,同志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江苏省首轮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成果新闻发布会,与大家分享近年来我省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实践探索和阶段成效。借此机会,我谨代表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向长期关心支持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各位记者朋友表示热烈欢迎!你们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积极传播者,谨向你们表示崇高的敬意!下面,主要与大家分享三个方面的情况。
一、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基本情况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江苏省平原广阔、通江达海、水网密布,长江横穿东西,大运河纵贯南北,是江、河、湖、海多点交汇聚集的典型平原水乡,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组分齐全。我省拥有泗洪洪泽湖湿地、盐城珍禽、大丰麋鹿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黄(渤)海候鸟栖息地,长江江豚、中华虎凤蝶、东方白鹳、宝华玉兰等珍稀物种千姿百态,是我国东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生物宝库,在全国生态安全格局中具有独特地位。同时,江苏以占全国1.1%的国土面积,承载6%的人口,贡献10%以上的经济总量,国土空间开发强度达22.5%,苏南部分地区超过30%,已接近或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任务艰巨繁重。
在高强度开发背景下,省委、省政府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努力扩大生态“分母”,维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2022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构建“1+8+N”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政策框架,明确由省生态环境部门牵头,省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林业等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2024年,经省政府同意,我厅印发《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纲要(2024—2035年)》,为新时期新阶段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指引和基本遵循。2025年,省人大常委会正式颁布施行《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作为全国第三部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标志着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入规范化法治化轨道新阶段。积极实施国家“山水工程”,即南水北调东线湖网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总投资近60亿元,生态保护修复面积超89万亩。实施省级“山水工程”4项,即高淳、宜兴、贾汪、金坛4个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总投资59.6亿元(其中省级财政安排12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设生态安全缓冲区133个,新增湿地面积3480公顷,助力生态扩容和污染减排。创新实施“生态岛”试验区23个,新增、恢复湿地面积约3700公顷,造林面积约770公顷,恢复典型植被面积约300公顷,有力支撑了区域生态质量和生物多样性提升。初步构建全省“四带三区多点”的生态保护格局,即长江流域旗舰水生生物保护带、京杭大运河重点物种保护带、滨海珍稀候鸟保护带、东陇海线丘岗残脉物种保护带,宁镇宜溧低山丘陵陆生动植物保护区、环太湖重点水生生物保护区、里下河湖荡水生陆生生物保护区,以及多个生态保护点,为生物栖息、繁衍和迁徙提供了良好场所和通道。开展“绿盾”重要生态空间监管、大运河沿线核心监控区排查等专项行动,印发实施《江苏省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行为负面清单(2025版)》,有效处理一批生态破坏行为。强化宣传教育和夯实科研基础,持续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目前,全省22.49%的陆域国土面积被划入生态空间保护区域,保护了60%以上的森林生态系统和50%以上的湿地生态系统。全省湿地保护率达49.1%,林木覆盖率超过24%,生态质量指数(EQI)持续稳定在二类水平,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
二、首轮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主要成果
一是生物物种丰富多样,多地调查记录不断刷新。
全省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共记录生物物种9266种,较2024年公布数据增加424种,增长率为4.6%。其中,陆生维管植物2913种、陆生脊椎动物523种、陆生昆虫3216种、淡水水生生物2614种。调查期间,相继发现近30种江苏新记录物种:如苏州市吴中区发现毛脉槭、工业园区发现伞房花耳草,南通市经开区发现海边月见草,无锡宜兴市发现凹耳臭蛙,南京市玄武区发现蕈步甲、江宁区发现亚洲长翼蝠等,越来越多的野生动植物选择在江苏安家落户、繁衍生息,标志着我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物种栖息生境不断恢复。
二是珍稀濒危物种数量增长,分布范围持续扩大。
全省调查记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179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受威胁物种141种。一批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实现稳定增长,分布范围呈现扩大态势,万物复“苏”逐渐从愿景走向现实。比如,溧阳市首次发现“植物熊猫”独花兰的野生种群,成为继句容市宝华山之后全省第二个分布点;“昆虫界国宝”中华虎凤蝶,2018年在南京仅调查到几十只,处于濒危状态,如今已在南京、镇江新增多个分布点,种群数量明显回升;“鸟中国宝”东方白鹳从扬州、宿迁、盐城等局部区域扩展至全省13个设区市;“微笑天使”长江江豚的活动范围拓展至整个长江江苏段。
三是生物分布特征鲜明,空间格局结构清晰分明。
江苏独特的地形地貌孕育了多元生境,为众多生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从空间分布看,陆生维管植物、陆生昆虫的多样性热点地区主要集中于宜溧山地、宁镇山脉、云台山脉等生态条件优越的山区,滨海湿地与太湖沿线湿地是陆生脊椎动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苏南水网密集区及大运河沿线为水生生物提供重要栖息地。这些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与我省重要生态空间呈现较高的重合性,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年来实施的“山水工程”“生态岛”试验区、生态安全缓冲区等系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取得的成效。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们将继续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部署,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调查、观测、评估、宣传等工作,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一是强化成果共享与公众参与。
推进省级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建设,依法有序推进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加强“公民科学”建设,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实践。鼓励各地建设科普展馆,将调查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提升全民保护意识。
二是深化调查成果转化应用。
依托首轮调查数据与成果,分析物种数量、空间分布变化,更新《江苏省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江苏省生态环境质量指示物种清单》,编制具有指导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将调查成果切实转化为可操作的政策建议,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精准性和科学性。
三是组织开展新一轮本底调查。
《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每五年开展一次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我们将积极谋划,及时组织开展新一轮全省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优化组织方式,扩大调查范围,严格质量控制,力求取得更加全面、精准、权威的调查成果,为科学开展保护工作提供支撑。
在此,我再一次向各家媒体、各位新闻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希望大家继续关注和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加强舆论监督,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主持人华晓皓:
谢谢尹荣尧副厅长。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记者朋友可以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提问前请说明供职于哪家媒体。
省广电总台融媒体中心记者:
指示物种能够表征着生态环境的变化,有效指导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刚刚尹荣尧副厅长公布了全省本底调查总体成果,能否再具体介绍一下指示物种方面的调查情况?
主持人华晓皓:
这个问题请吴军处长回答。
吴军:
感谢您的提问。指示生物是对环境变化、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或特定生态过程高度敏感的生物物种,能够反映人为导致的环境压力或干扰对生物系统的影响,其种类、数量等变化等可作为衡量生态环境健康状况的指标。自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开展以来,我们通过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发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指示物种。2022年,基于阶段性调查数据,我厅编制发布《江苏省生态环境质量指示物种清单(第一批)》,包含哺乳动物、两栖动物、鸟类、蝶类4大类群118个物种。通过调查观测这些指示物种,能判断生态系统是否处于稳定状态,及时预警环境风险,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指挥棒”作用。除了已发布的物种外,还有很多其他鸟类、昆虫等也是大自然中的优质“质检员”。下面结合本底调查成果,简要介绍三类指示物种。
一是猛禽类种类丰富。作为处于食物链顶端的顶级捕食者,鹰类、隼类等猛禽对生态系统的完整度以及生物资源的质量有着极高要求,其生存状况直接反映着区域生态环境的优劣。本轮调查记录到38种猛禽,占全国猛禽总数的38.4%(江苏鸟类总数占全国的27.0%),表明江苏的山地、森林等生态系统具备一定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老山山脉、宁镇山脉、茅山山脉、云台山脉等区域的优良生态环境,为猛禽提供充足的食物资源和适宜的栖息空间。同时,各地也在积极推进保护调查行动,南京开展黑鸢专项调查跟踪研究,为精准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无锡建立军嶂山猛禽保护小区,为猛禽打造了专属的安全家园;苏州等地积极开展红隼等野生动物救助工作,并着力构建生物迁徙通道,切实保障了猛禽的生存与繁衍。
二是蜉蝣类多地分布。蜉蝣是一类极具生态指示价值的昆虫,其成虫生命短暂,稚虫却需在水中经历数月乃至数年的成长周期,对水质变化与清洁程度极为敏感,是衡量淡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通常与石蛾(毛翅目)、石蝇(襀翅目)并称为水质检测“三剑客”。目前,全省近半数县域共记录到290条蜉蝣类昆虫数据,涵盖8科33种,包括了对水质要求极高的扁蜉科等蜉科物种。尤其在白马湖等大型湖泊的近岸浅水区,南官河、京杭运河等流域的清洁河段,以及宝华山、紫金山等山区溪流,均能调查到蜉蝣稚虫,繁茂的水生植物形成的复杂微生境为蜉蝣稚虫提供了理想的栖息与觅食场所,反映出这些区域的水体自净能力较强,直观印证了水质改善成效,成为生态恢复的鲜活见证。
三是萤火虫类逐渐恢复。萤火虫就是陆生与水生交界带(如湿地、溪流沿岸、森林底层)的一类特殊指示物种,对周边环境质量的要求较高,特别是对水污染、光污染反应敏感。本底调查在溧阳、贾汪、射阳等多地记录到黄脉翅萤、山窗萤等多种萤类昆虫。2021年以来,南通军山东南麓首次发现黄脉翅萤种群,如今已逐步扩散至军山绿野公园、剑山山麓等区域,种群数量与栖息地范围持续扩大;无锡在太湖沿岸小型坑塘中首次发现的条背萤种群,则为太湖流域水生态的持续好转提供了有力佐证。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部分萤火虫种群开始出现在城市公园与景区,成为美丽的“夜间城市精灵”,一定程度上也表征了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善,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
下一步,我们将贯彻落实《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一方面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重点保护物种、生态环境质量指示物种的持续性专项调查,定期发布调查报告。另一方面,加快研究物种类群与生态环境的响应关系,根据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评估结果,科学筛选生态环境质量指示物种,更新发布新一批江苏省生态环境质量指示物种清单。
扬子晚报记者
:刚刚提到全省本底调查采集到62万条记录数据,如此庞大的数据集是如何进行专业处理并有效应用的呢?
主持人华晓皓:
这个问题请陆嘉昂副院长回答。
陆嘉昂:
感谢您的提问。生物多样性调查数据是摸清全省生态“家底”的关键依据,更是支撑科学决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自2017年以来,全省共布设了1.74万条样线、1.01万个样方、1.26万个样点,系统收集、规范记录并整理了62.3万条调查记录、34.5万张生物电子标本图片及19.3万张生境照片,全面覆盖陆生维管植物、陆生脊椎动物、陆生昆虫、淡水水生生物4大类群,以及全省陆域多类典型生态系统。
在数据处理环节,我们多措并举确保数据质量。
一是统一数据格式。在 2017 年印发的调查要求与技术规定基础上,针对各县域提交的多源异构物种数据,进一步优化填报规则,统一填报标准,编制标准表格,确保所有汇交数据在字段名称、数据类型等方面保持一致,为后续工作筑牢基础。二是建立管理系统。围绕本底调查数据汇交整合需求,研发生物多样性数据库,集成数据管理、空间分析、可视化展示等功能,实现重点区域、重要物种等专题数据的深度处理、高速导出与直观呈现,提高生态环境管理工作中生物物种保护数据的统计、分析效率。三是实施双重校验。采用数据库自动化清洗与人工复核相结合的方式,对所有调查记录进行多轮筛查,修正数据残缺、分类错误、重复记录等问题。同时,特别邀请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晓庄学院等生物多样性领域权威专家按照类群进行专业审定,形成“技术清洗+专家把关”双重保障,进一步强化了数据可靠性。
在成果应用方面,我们多途发力推动成果转化。
一方面,结合各阶段的调查成果,定期开展生物多样性现状及格局分析评估,研判保护工作中的难点与问题,提出保护措施的对策建议,为《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纲要(2024—2035年)》等一系列重要政策规划的出台提供了有力支撑,并全程支撑《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的立法研究与实施落地。另一方面,基于调查数据深度挖掘江苏生物多样性的物种特色,以长江江豚、丹顶鹤、麋鹿、宝华玉兰等我省标志性的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为原型,设计江苏生物多样性专属LOGO并成功注册为商标,以此为基础开发了一系列特色文创产品,有效探索了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新路径,并为生物多样性宣传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有力促进了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知、理解与主动参与。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调查成果的分析与应用,深化生物多样性特征研究,进一步研究分析重点物种的分布格局和演变规律,为新决策、新政策提供更精准的科学依据。同时升级完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加强江苏生物多样性数据信息的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应用与动态化更新,让数据更好地服务于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省广电总台新闻广播记者:
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在区域生态质量监督监测与评价工作中发挥“控制性”作用。请问江苏省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建设情况和初步成果?
主持人华晓皓:
这个问题请王春副处长回答。
王春:
感谢您的提问。长期以来,与相对完善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相比,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的建设一直处在探索阶段。2023年,生态环境部会同中国科学院制定实施《全国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工作方案(2023—2025年)》,全面推动国家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并分批组织开展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遴选工作。
我省第一、二批共命名7个国家生态质量监测站点,涵盖沿江、沿海、沿太湖等生态保护重点监管区域,涉及湿地、海洋、农田等生态系统类型。同时,大部分综合站采用“一站多点”和联合组建的模式,站点覆盖范围广、更有代表性,建设单位涉及生态环境部门、中国科学院及其他研究机构,专业配备齐全、工作基础扎实。
围绕推动综合站“在全国生态质量监督监测与评价工作中发挥‘控制性’作用”这一目标,省生态环境厅加强统筹协调,综合站各成员单位之间强化硬件共享、软件协同、优势互补,开展区域生态样地监测、遥感监测现场校核等工作,强化质量控制和科研技术引领,总体建设运行情况良好,观测成果初显。
在推动基础业务开展方面。
省厅落实生态质量样地监测专项经费,各综合站高标准开展生态样地建设和监测工作,做好数据积累。常态化开展生态类型和格局变化遥感监测,开展湖库蓝藻水华遥感监测。及时总结凝练生态监督监测成果,围绕EQI监测评价、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等工作,形成工作简报和专项报告,支撑生态保护修复决策。
江苏太湖(湿地)站
在蓝藻暴发高发时段、高发区域提高观测频次,及时掌握太湖蓝藻水华变化,深入分析太湖水质、藻情变化数据,编制专报。
江苏长江(湿地)站
开展长江江豚专项调查监测工作,发现长江南京段、扬州段、泰州段存在稳定分布的长江江豚种群,且呈稳定增长趋势。
连云港(海洋)站
持续深入开展连云港海州湾典型海洋生态系统长期监测、海洋样地监测、田湾核电站海洋环境调查和临洪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
盐城滨海(湿地)站
发现红尾鸲(qú)、白胸翡翠等6种新鸟种,监测到丹顶鹤等16种珍稀鸟类。
在推动创新成果应用方面。
强化新监测技术应用,提升对鱼类、鸟类、江豚、藻类等智慧监测能力,形成规范标准等技术成果。
江苏太湖(湿地)站
常州平原水网(湿地)站
出版《太湖流域营养物削减及达标应用技术》《江苏省太湖流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图集》专著,发布江苏省地方标准《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规范》(DB32/T 4815—2024),参与编制《水生态监测技术指南 湖泊和水库水生生物监测与评价(试行)》(HJ 1296—2023)。
江苏长江(湿地)站
建成水生态及环境DNA监测实验室,开展环境DNA生物监测方法研究,开发鱼类、底栖动物、长江江豚等水生生物分析方法。
南通(湿地)站
开展鸟类环志工作,目前20台鸟类追踪设备均正常运行,回传数据40万余条,总飞行轨迹里程超10万公里,初步摸清南通地区水鸟栖息地利用状况和迁徙路线。
苏州(农田)站
创新GEP核算应用,完成苏州首份生态价值清单,“沙家浜湿地GEP与GDP双赢”模式获评省级十佳案例、入选省生态文明建设典型。
在加强监测数据质量保障方面。江苏太湖(湿地)站牵头,
实施水生生物集中分析、交叉质控,生态质量样地省级、国家及第三方质控,遥感数据三级质控审核等措施,多措并举确保监测数据“真准全”,守好数据质量“生命线”。
在加强技术交流和宣教方面。
常州平原水网(湿地)站
作为主场地承办“全国(南方片区)水生生物采样现场技术交流”,编制《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天目湖治理成效报告》专项报告;
江苏长江(湿地)站
出版《凤城丽影——泰州鸟类观察手册》;
盐城滨海(湿地)站
科普宣传获生态环境部讲解比赛三等奖,湿地主题日活动常态化开展。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争取新增站点纳入第三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加快完善我省典型生态系统和重要生态空间国家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同时,推动省内各综合站积极参与全省第二轮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充分发挥全省生态监测网络建设成果作用。
南京晨报记者:
南京保护区长江江豚保护取得较好成效的经验是什么?可为流域保护提供哪些启示?
主持人华晓皓:
这个问题请毛海城副局长回答。
毛海城:
感谢您对长江江豚保护工作的关注。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是长江中下游8个豚类自然保护区中最新成立的豚类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也是唯一在主城区附近能够为市民近距离观看野生江豚提供条件的保护区。根据2022年长江全流域江豚最新科考和保护区本底资源调查显示,保护区内长江江豚数量约62头,江豚数量占干流长江江豚总数量的10.4%,约为长江江苏段总数的一半。2025年,保护区内江豚种群数量增长至约65头,且种群稳定、发展潜力良好。
近年来,我们以长江大保护和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围绕以高质量的长江生态保护促进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个总体目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栖息地整体修复:
推动从物种保护到生态恢复。2020年,总书记在南京召开座谈会时强调:“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追根溯源、系统治疗,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他举例指出,遏制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大幅下降趋势,要靠长江生态系统的整体修复”。以此为指引,南京江段腾退生产型码头岸线40多公里,并建设10万亩长江防护林带。年均开展百次水域巡航巡护,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专项监督检查行动,排查违法违规行为,为江豚建立稳定的栖息空间。注重保护区水域生态连通性的修复,串联新济洲、绿水湾等湿地公园,构建“串珠式”生态廊道,保障江豚迁徙通道畅通。此外,积极落实“十年禁渔”部署,开展保护区增殖放流,有效恢复渔业资源,为江豚提供充足饵料。
二是制度协同创新:
一方面,打破行政壁垒构建区域保护共同体。我们联合推动南京与江苏镇江、安徽马鞍山开展全国首个针对长江江豚单一物种的跨省域协同保护立法,建立跨区域、全生命周期的保护机制,打破了“邻避效应”、为长江流域跨行政区生态共治提供了范本。另一方面,坚持生态优先引领绿色转型。江豚保护区规划基于区域内科考和全省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成果,实现与市各部门规划的相容,为高质量的平衡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
三是科技赋能保护:
四是公众参与机制:
打造全民守护的“城市生态名片”。积极与社会组织合作,创新宣教模式,推动将江豚保护融入南京城市文化基因。自2019年开始,打造“南京长江江豚保护主题月”“守护江豚之都”活动品牌,开展400余场公益活动,吸引广大市民朋友参与。组建高校志愿者团队,培育“江豚小使者”少年志愿队,进一步调动社会志愿力量参与保护。出版“长江江豚保护与研究”丛书,其中《大江豚影》等书籍入选“礼赞全面小康 致敬建党百年”江苏省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江苏省2021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2023年自然资源优秀科普图书、第十二届江苏省优秀科普作品图书类一等奖、首届江苏省优秀林业科普作品奖,入选建党百年青少年优秀读物等。创建江豚书屋、主题邮局,推动打造“冬季到南京看江豚”新品牌,促进江豚保护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助力“绿水青山”变现。
南京已经成为长江干流江豚分布密度最高的水域,在主城区滨江观赏“江豚逐浪”已成为南京市民的日常,这是“人与自然共生”的生动实践
。
主持人华晓皓: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要内容就发布到这里。为了更直观展示我省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实践成效,会后将为各位记者朋友们提供4个保护成果案例,分别是:老山鸟踪——“五宝”栖息记与守护新篇章;南京中华虎凤蝶保护——从濒危小众到城市生态明星的蜕变;生态修复赋能“鸟中大熊猫”重生——打造震旦鸦雀可持续保护样板;三水交汇孕生机,珍稀生灵共舞生态画卷。谢谢大家。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