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金融市场的舞台上,贝莱德集团无疑是一个耀眼的存在,其创始人是拉里·芬克。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很多金融机构倒闭或凋零,贝莱德却抓住机遇迅猛扩张。自1988年由8名资产管理行业精英于纽约曼哈顿创立以来,贝莱德迅速崛起,如今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资产管理集团之
在全球金融市场的舞台上,贝莱德集团无疑是一个耀眼的存在,其创始人是拉里·芬克。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很多金融机构倒闭或凋零,贝莱德却抓住机遇迅猛扩张。自1988年由8名资产管理行业精英于纽约曼哈顿创立以来,贝莱德迅速崛起,如今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资产管理集团之一,截至2024年,管理的总资产超过11.6万亿美元 ,业务范围覆盖全球,服务对象包括政府、企业、养老基金、主权财富基金等各类机构以及个人投资者。
1、贝莱德的在华布局
贝莱德对中国市场的关注与布局由来已久。早在2006年,通过收购美林投资管理,贝莱德间接持有了中银基金的股权,就此开启了在中国市场的探索之旅。2009年,贝莱德设立北京代表处,进一步加强了与中国市场的联系。此后,贝莱德在中国市场的脚步不断加快。2015年,其设立贝莱德海外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并获得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资格和额度,次年发行首只QDLP基金,为中国高净值投资者提供离岸投资服务。2017年,贝莱德注册成为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1年后发行首只私募证券基金。2019年,完成在中国提供私募投资顾问服务的登记备案 。
2020年是贝莱德在中国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这一年,它获批设立外资全资控股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贝莱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同时获批与中国建设银行、淡马锡筹建合资理财公司。2021年,贝莱德获批公募基金业务许可证,贝莱德建信理财获准开展理财业务 。2022年,贝莱德基金获批成为首家参与QDLP试点的外商独资公募基金,贝莱德建信理财参与养老理财试点。从初步接触到全面深入布局,贝莱德用了十余年时间,逐步构建起在中国金融市场的业务版图。
在股权方面,贝莱德在中国众多知名企业中拥有一定份额。比如,贝莱德重仓百度1.29亿股,为第二大股东;重仓美团3.32亿股,是第二大股东;持有阿里巴巴2.53%的股权,位列第二大股东;持股腾讯2.29%,是第四大股东;持股小米2.46%,为第三大股东;持有联想4.92%的股权,是第二大股东 ;在金融领域,贝莱德在工商银行的持股比例从4.99%升至5.07%,还是中国银行的第六大股东,中国广核的第五大股东。这些投资不仅体现了贝莱德对中国企业发展潜力的认可,也使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拥有了更多参与度。
在人事方面,2019年4月,汤晓东出任贝莱德中国区负责人,2023年6月初,汤晓东已提出辞职。2020年8月,在其任内,贝莱德成立了由贝莱德全资持股的贝莱德基金,为中国首家外商独资公募基金公司。2021年5月,贝莱德与中国建设银行以及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在华合资组建贝莱德建信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成为汇华理财之后,第二家外商控股合资理财公司。然而截止他离职年份的第一季末,贝莱德基金共发行了12只公募产品(A/C份额分开计算),涵盖A股、港股、债券等,管理规模合计62.97亿元,除了2022年11月23日成立的债券产品(贝莱德浦悦丰利一年持有A/C份额)回报率为正(仅有0.27%和0.06%),其余产品成立至今收益均告负。在此背景下,于2013年7月加入贝莱德集团,担任ETF品牌iShares资本市场和产品亚太区负责人陈蕙兰接手,直接领导公司的中国在岸业务,她同时为公司的亚太区副主管及大中华区主管。
2、收购李嘉诚港口引发热议
2025年3月,一则重磅消息引发全球关注:李嘉诚旗下香港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拟向美国贝莱德牵头的财团转让其持有和运营的,分布于23个国家的43个港口,其中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港口。这一交易之所以备受瞩目,有着多方面原因。
从战略位置上看,这些港口意义非凡。巴拿马运河作为全球重要贸易水道之一,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使船只不必绕行南美洲南端的合恩角,减少超过1.1万公里的航程 。通过巴拿马运河的海上航线众多,可连接约170个国家和地区,到达全球约1920个港口,每年承载全球约5%的贸易货运。而此次交易涉及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分别位于巴拿马运河的太平洋入口和大西洋出口,掌控着全球6%的海运贸易量 。如此关键的地理位置,使得该收购案天然具有极高的战略敏感性。
在商业层面,长和集团多年来在这些港口的运营投入巨大,仅2022 - 2024年间,就向巴政府上交各类税费5900万美元,累计上交高达6.58亿美元,还投入近17亿美元升级港口基础设施和更新设备 。这些港口资产稳定的收益与庞大的物流网络,对贝莱德财团而言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但也引发了外界对于交易背后是否存在非商业因素的猜测。长和集团联席董事总经理陆法兰强调交易是“纯商业性质”,然而,种种迹象表明事情或许没那么简单。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特朗普2.0政府”上台以来,多次将巴拿马运河与中国相关联,称“运河被中国影响和控制,威胁美国国家安全”,并威胁“以动武为代价收回运河主权” 。在这样的背景下,巴拿马不仅退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还对长和集团的港口特许经营权发起“违宪”调查,而长和此时选择出售港口资产,难免让人产生联想。美国长期将巴拿马视为自己的“后院”,此次贝莱德牵头收购港口,很难不让人怀疑美国是否在背后推动,试图通过掌控这些关键节点,强化其在全球贸易中的影响力,甚至将其作为制衡他国的手段。
此外,贝莱德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资产管理集团之一,管理资产超10万亿美元,与美国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收购完成后,全球10.4%集装箱吞吐量将归其掌控,结合美国此前一些贸易保护主义举措,如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提议对中国船舶及相关产品加征高额“服务费” ,外界担忧这些港口资产可能会被美国用作打击中国和其他国家出口业务的工具,构建全球海运网络上的“收费站体系”,进而对全球航运业和海运供应链带来巨大冲击。
3、海外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海外投资是一把双刃剑,对中国经济有着多方面影响。
从积极方面来看,海外投资为中国带来了大量资金。2023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3766家,同比增长39.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339.1亿元人民币,规模处历史高位 。这些资金的流入,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资本支持,有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进行技术研发创新等。以制造业为例,外资的进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管理经验,推动了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海外投资还促进了技术与管理经验的交流。许多外资企业在全球拥有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管理模式,它们进入中国市场后,通过与本土企业的合作、竞争,使得这些技术和管理经验得以传播。比如汽车制造领域,外资汽车品牌的进入,促使国内汽车企业学习先进的生产工艺、质量管理体系等,提升了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在金融领域,贝莱德等国际金融机构带来的先进投资理念和风险管理技术,也有助于中国金融市场的完善和发展。
海外投资还能助力中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一些外资企业在全球拥有广泛的销售渠道和客户资源,中国企业与之合作,可以借助这些资源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提高中国产品的全球市场份额,推动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
然而,海外投资也存在一定挑战。在经济安全方面,大量外资进入可能会对中国一些关键产业的控制权产生影响,如果外资过度集中在某些重要产业,可能会威胁到国家产业安全。例如在粮食加工等领域,如果外资控制度过高,可能会对粮食供应稳定性产生潜在风险。在金融市场方面,海外投资的大规模流动可能会对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性造成冲击。国际金融形势复杂多变,一旦全球金融市场出现波动,外资的撤离可能会引发国内金融市场的震荡,影响股市、债市等的稳定。
4、海外投资与大国博弈
在大国博弈的背景下,海外投资已成为重要的战略工具。从美国的角度看,美国通过鼓励本国企业海外投资,尤其是在关键地区和关键领域的投资,来维护其全球霸权地位。在能源领域,美国企业在中东等地的投资,保障了美国的能源供应安全,同时也增强了对全球能源市场的掌控力。在科技领域,美国对海外科技企业的投资与并购,有助于其获取先进技术,保持科技领先优势。
对于中国而言,海外投资是中国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外投资,中国加强了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影响力。比如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帮助非洲国家建设公路、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不仅改善了当地民生,也为中国企业开拓了市场,同时提升了中国在非洲的形象和话语权。
但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近期撒哈拉边缘的尼日尔正将中国50亿美元投资推入地缘政治漩涡,军政府查封中企资产、撕毁4亿美元贷款协议,其背后是某欧亚大国通过政变扶持亲俄势力,试图重塑非洲权力版图。部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海外投资进行无端指责和阻挠,将正常的商业投资政治化,给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增加了难度。当石油产业链遭遇"经济自杀"式背叛,这场风暴不仅关乎中企海外利益保卫战,更预示着非洲正成为大国博弈的新火药桶。在一些国家,中国企业的投资项目可能会受到当地政治势力的干预,面临政策变动、审批受阻等问题。此外,国际舆论场上,一些不实言论试图抹黑中国的海外投资,将其歪曲为“债务陷阱外交”等,这也需要中国积极应对,加强国际舆论引导,讲好中国海外投资的故事,展示中国投资带来的互利共赢成果。
结语
贝莱德在中国的发展以及此次对李嘉诚港口资产的收购,只是海外投资浪潮中的一个缩影。它既反映了国际资本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与布局,也凸显了海外投资在经济发展、地缘政治等方面的复杂影响。中国在积极吸引海外投资、推动企业海外投资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权衡利弊,趋利避害,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维护好国家经济安全与战略利益,在大国博弈的国际舞台上稳健前行。
来源:情缘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