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朝的范仲淹用一篇《岳阳楼记》证明:哪怕没去过现场,照样能将景色写得鲜明生动。明朝的画家沈周也有这个本事——他没去过庐山,照样能画出一幅《庐山高图》,还成为了传世名作。
宋朝的范仲淹用一篇《岳阳楼记》证明:哪怕没去过现场,照样能将景色写得鲜明生动。明朝的画家沈周也有这个本事——他没去过庐山,照样能画出一幅《庐山高图》,还成为了传世名作。
这幅《庐山高图》是沈周在 41 岁时,为庆祝老师陈宽 70 大寿精心绘制的。
为啥选庐山来画呢?
原来陈宽祖籍江西,虽说他家从曾祖那会就避乱搬到吴中了,但陈宽老念叨着“西望怀故都”,对故乡那是魂牵梦绕。沈周这小心思就用上了,以“尚知庐灵有默契,不远千里钟于公”为主题,画了这幅寓意满满的山水画。这画,既祝老师寿比南山,又表达自己的敬仰,还能给老师解解思乡之愁,一举多得,不得不佩服沈周的情商和才华。
画里有啥呢?近景是两棵松树,就像两个忠诚的卫士。中景以庐山瀑布为中心,两座木桥打破了直线的呆板,让画面灵动起来。一位老者站在溪边,静静地欣赏着美景,他可能就是沈周的老师陈宽。
沈周画这画的时候,绘画风格正处在从青涩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他在这幅画里,借鉴了王蒙的笔法,大量使用长短、疏密、大小、浓淡不同的点,有的是苔点,有的是树叶,看着特别有层次感。
再看那山石,多用披麻解索皴来表现,就好像能摸到石头的纹理一样。他用笔细得像毫芒,局部还多次皴擦点染,整个画面显得苍茫又厚实,就像岁月沉淀下来的故事。
色彩上,这幅画以暖灰赭为主调,看着特别温馨。墨色更是丰富,渴、润、浓、淡、焦五色全有,这功力,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全画布局气韵贯通,布景高远深幽,缜密繁复。这幅纵 193.8 厘米,横 98.1 厘米的画作,在当时堪称“IMAX巨幕”,是沈周存世作品里最大幅的山水画。
想象一下,站在这幅画前,仿佛能走进那深山老林,感受山间的清风,听到瀑布的轰鸣。
最意思的事,就是沈周自己压根儿没去过庐山,这画全靠他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的——这就厉害了,证明中国山水画可不只是简单的风景写生,那完全是艺术创作啊!
而且,这画还开创了用山水画象征人品的表现手法,把老师的品德比作庐山的崇高,这创意,在当时绝对是独一份。
沈周的《庐山高图》现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它不只是一幅画,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沈周用一支笔,既给老师造了精神故乡,又给自己竖起了一座艺术的丰碑。
来源:一笑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