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漫山茶树叠翠,车间机器轰鸣,茶室笑语盈盈……走进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茶岭村,一幅“茶香飘两岸,各族共振兴”的画卷在眼前铺展。这个曾藏于深山的村寨,以民贸民品政策为引,以茶叶产业为脉,将各族群众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从“各守一亩茶”到“抱团
发布时间:2025-08-28 10:08:57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漫山茶树叠翠,车间机器轰鸣,茶室笑语盈盈……走进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茶岭村,一幅“茶香飘两岸,各族共振兴”的画卷在眼前铺展。这个曾藏于深山的村寨,以民贸民品政策为引,以茶叶产业为脉,将各族群众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从“各守一亩茶”到“抱团闯市场”,从“单一卖茶”到“全链共富”,走出了一条民族团结与产业振兴同频共振的新路径。
政策“搭金桥”
“以前采完茶要背两里地才能到收购点,现在产业路通到茶园边,三轮车直接拉货,省时又省力!”说起村里的变化,茶岭村村民深有感触。这一切的转折,始于2022年民贸民品政策的落地生根。
彼时,茶岭村的茶叶产业正面临“成长的烦恼”,有人种茶缺销路,有人制茶缺技术,有人懂手艺却难成规模。村合作社顺势而为,联合各族村民成立茶叶合作社,引入龙头企业共建加工厂。借助民贸民品“流动资金贷款贴息”政策,企业第一件事就是修通连接各片区的产业路,让“藏在坡上”的茶叶有了便捷的出山通道。
政策的温度,更体现在细节里。企业开展制茶培训时,用多种语言讲解技术要点,把“杀青火候”比作“烤糍粑的温度”,让各族村民一听就懂;包装设计融入蜡染、银饰、竹编等民族工艺,采茶歌改编自特色曲调,带着“民族印记”的茶叶成了市场抢手货,溢价较普通茶叶高出30%。“政策不仅帮我们解决了资金难题,更让各族群众的智慧拧成了一股绳。”村支书的话道出关键——如今的茶岭村,政策红利已转化为“同心建茶园”的行动力。
产业“结同心”
清晨的茶园里,采茶人穿梭在茶树间,“一芽一叶”的采摘标准人人恪守;加工车间内,杀青、包装、泡茶各环节衔接流畅;直播间里,茶香伴着歌声飘向全国……在茶岭村的茶叶产业链上,“团结”二字渗透在每个环节。
采茶季是最热闹的时节。每天120名采茶工里,各族村民各展所长,有人传授采摘技巧,有人熟悉山地路径负责陡坡采茶,有人细致记录采摘量。“茶叶质量是大家的脸面,分红是大家的盼头,谁都不会含糊。”村民们心里有本“明白账”。
去年春茶季,工钱当天结算,从未因“身份”有过差别,公平公正的氛围让协作更顺畅。
据了解,民族资金是茶岭村茶产业发展的基础,自探索“村企联盟”模式以来,茶园直接带动就业8.3万人次,其中,在管护、采摘期带动季节性就业6.4万人次,实现产值2500万元,为群众增收1000余万元。
从茶园到市场,“融合”贯穿始终。加工厂里,杀青火候的把控、包装流苏的点缀、特色混泡茶的调制,各族村民各尽其能;销售端线上线下联动,民族语言推介、乐器伴奏采茶歌、特色包装展示,让茶叶不仅是商品,更成了民族团结的“信使”。分红时,各民族群众手里的红本本,都写满了“共富”的喜悦。
茶旅“聚人心”
“这茶里有山的味道,更有人情的温度!”刚体验完采茶的游客点赞道。如今的茶岭村,早已不只是“种茶卖茶”的村寨,更成了各族文化交融的“活舞台”。
研学基地里,老人们传授刺绣、制茶技艺,讲述古茶树传说,传统文化在互动中传承;8家民宿实现“客源共享”,互荐特色体验,协作默契十足;“长桌茶宴”上,特色茶点配着各族祝福,让游客真切感受“民族一家亲”。更可贵的是人心凝聚——有人捐出老茶树、献出祖传工具支持发展,有人牵头修起文化广场,成了各族群众共庆共话的新阵地。
从“一片叶”到“一条链”,从“一座山”到“一个家”,茶岭村的蜕变印证着一个道理:民族团结是振兴的基石,产业兴旺是团结的纽带。如今,这片茶山已成为“共富园”的代名词,各族群众在茶香中携手前行,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采写:郭翰 陈雪琴 图/西秀区民宗局)
责任编辑:陈瑾
来源:高原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