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万历二十九年冬天,紫禁城文华殿的地砖上,跪着三百多个身穿官服的人。
前言
万历二十九年冬天,紫禁城文华殿的地砖上,跪着三百多个身穿官服的人。
为首的吏部尚书赵焕额头已经磕出了血,声音嘶哑却带着一股子倔劲:“陛下若不立皇长子为太子,臣等今天就跪死在这里!”
龙椅上的万历皇帝朱翊钧,手指捏着那份立储诏书,指节发白。
他盯着底下这群文官,心里把他们骂了千百遍——朕是皇帝,立谁当太子,难道不是朕说了算?
可他终究还是松了手,诏书落在地上,像一声无奈的叹息。
这场拉锯战,足足拖了十五年。没人想到,一场看似简单的“立太子”之争,最后会把大明朝的官僚体系拖得筋疲力尽,成了压垮这个王朝的又一根稻草。
一、皇帝的私心:我就想让老三当太子
万历十四年,宫里出了件不大不小的事——郑贵妃的父亲郑承宪,突然从一个普通锦衣卫,被提拔成了都督同知。
这官不算特别大,但提拔得太蹊跷。
文官们都是人精,立刻嗅出了不对劲的味道。
郑贵妃是万历最宠爱的妃子,她刚生了皇三子朱常洵。
现在她爹突然升官,这不就是明着告诉天下:皇上想让老三当太子吗?
可问题是,万历早就有了皇长子朱常洛。
按规矩,太子就得是老大。
但万历打心眼儿里不喜欢这个儿子。
朱常洛的妈是个宫女,当年万历一时冲动临幸了她,事后又后悔得不行。
后来宫女怀了孕,万历想不认账,还是太后拿出起居注(皇帝的“行为日记”),他才不情不愿地认了。
朱常洵就不一样了,是宠妃郑贵妃生的。
万历抱着这个儿子时,笑得合不拢嘴,还偷偷跟郑贵妃赌咒:“朕一定让咱儿子当太子。”
这话传到文官耳朵里,炸了锅。
第一个站出来说话的是工科给事中李沂。
这哥们儿也是个狠人,直接在奏折里说:“陛下要是敢废长立幼,就是学隋文帝!忘了隋文帝怎么被儿子杨广害死的吗?”
万历气得把奏折摔在地上,吼着要把李沂拖出去打。
可李沂一点不怂,还在朝堂上大声说:“臣说的是祖制!朱元璋定下的规矩,陛下敢改吗?”
朱元璋确实在《皇明祖训》里写得明明白白:“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意思是,老大再笨也是老大,老二再聪明也得排后面。
这下万历没话说了。
他是皇帝,可朱元璋是老祖宗,老祖宗的话,他不能不听。
二、拉锯战:你敢骂我,我就敢贬你;你敢贬我,我身后还有人
万历见明着立老三不行,就想了个招——拖。
他说:“孩子们还小,立储的事,再等等。”
文官们可不傻。
等?等多久?
等老大出事了,还是等大家忘了老祖宗的规矩?
于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奏折大战”开始了。
每天早上,万历一睁眼,太监就抱着一堆奏折进来,打开一看,十有八九是说立储的事。
有的苦口婆心:“陛下,国本动摇不得啊!”
有的言辞激烈:“陛下再拖,就是昏君!”
最狠的是户部给事中姜应麟。
他在奏折里直接说:“郑贵妃谋夺储位,陛下难道看不出来吗?”
万历气得浑身发抖,把姜应麟贬到了贵州都匀。
那地方在当时就是蛮荒之地,走路得走半年。
可老百姓都佩服这硬骨头,他走的时候,街坊凑钱给他送行,说:“您是为天下争理,我们记着您。”
还真让他说中了。
他刚走,又有十个官员跟着上书,骂得比他还狠。
万历没办法,只能接着贬。
可贬了一批,又来一批,跟割韭菜似的,根本割不完。
有人统计过,单是万历十七年,从腊月二十九到正月十五,二十天里就收到一百三十七本争国本的奏折。
连过年都没歇着,文官们跟打了鸡血似的,奏章往宫里送的频率,比太监传膳还勤。
万历十四年到二十九年,十五年间,关于立储的奏折堆起来有一人高,足足超过一万本。
平均每天两本,比万历吃的饭还准时。
后来万历也烦了,干脆玩起了“躺平”——不上朝,不批奏折,不任免官员。
大臣们急得跳脚。
吏部尚书的位置空了三个月,没人管;
地方官缺了一百多个,没人补。
内阁大学士朱赓实在忍不住,跑到宫门口哭着拍门:“陛下再不出来,衙门都要关门了!”
万历就在宫里装听不见。
他想:你们不让我立老三,我就什么都不管了,看你们怎么办。
可他没想到,文官们比他更有耐心。
你不批奏折,我们就天天写;
你不上朝,我们就在朝堂上跪着等。
有一次,三十多个官员跪在文华殿外,从早上跪到天黑。万历派太监出来说:“陛下知道了,你们回去吧。”
没人动。
太监又说:“陛下要治你们的罪了!”
为首的官员说:“能死在这儿,是我们的荣幸。”
万历气得把杯子都摔了,可最后还是没辙。
三、崩盘:官僚体系烂了,党争开始了
这场拉锯战,没有赢家。
万历赢不了文官,文官也逼不倒万历。
可大明朝的官僚体系,却在这场内耗中慢慢烂掉了。
地方官没人管,税收收不上来,流民越来越多。
万历三十七年,江南发大水,巡抚上书求赈灾,奏折压了三个月没批。
等批复下来,已经饿死了上万人。
更要命的是,文官集团自己也开始内斗。
支持朱常洛的文官,分成了两派。
东林党骂浙党“跟郑贵妃一伙”,浙党骂东林党“装清高谋私利”。
后来一个疯子拿着棍子闯进东宫(梃击案),想打朱常洛,两派又互相甩锅,查了半年没结果——吵架比查案还起劲。
而朱常洛,这个被文官们拼死保下来的太子,也成了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他当了十九年太子,天天提心吊胆,生怕被废。万历不喜欢他,郑贵妃也处处刁难他。他只能靠喝酒、炼丹打发日子,身体早就垮了。
万历四十八年,万历死了。
朱常洛终于当上了皇帝,可刚当了一个月,就吃了一颗“红丸”,暴毙了。
这就是“红丸案”。
大臣们又吵了起来:“是郑贵妃下毒!”“是东林党没照顾好!”
最后,朱常洛的儿子朱由校继位,也就是天启帝。
可这孩子从小没人管,就喜欢做木匠活,朝政全被魏忠贤把持。
魏忠贤趁机杀了一大批东林党,朝堂上血流成河。
有人说,如果没有国本之争,万历也许不会怠政;
如果没有国本之争,文官集团也许不会分裂;
如果没有国本之争,明朝也许不会亡得那么快。
可历史没有如果。
四、根源:皇权与士大夫的千年死结
这场国本之争,看似是“立谁当太子”的家务事,其实是皇权与士大夫的终极对抗。
朱元璋当年废了丞相,想把权力都抓在自己手里。
可他没想到,文官集团会慢慢崛起,成了皇权的“对手”。
文官们读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觉得自己不仅是皇帝的下属,更是“天下道义的守护者”。
他们认的不是皇帝本人,而是“祖制”和“道义”。
万历想做一个“说了算”的皇帝,可文官们用“祖制”捆住了他的手。
他骂文官“多管闲事”,文官骂他“不守规矩”。
其实,嘉靖帝当年也遇到过类似的事。
他想认自己的亲爹为“皇考”,文官们不让,吵了三年。
最后嘉靖帝直接动手,打了一百多个官员的屁股,打死了十几个,才把这事办成。
可万历没嘉靖那么狠。
他不敢打,不敢杀,只能躲在宫里“躺平”。
结果,嘉靖赢了面子,输了人心;万历输了面子,也输了人心。
这就是明朝的死结:皇帝想集权,文官想制衡。谁也不让谁,最后只能一起走向灭亡。
结尾
十五年争吵,拖垮了一个王朝。
万历到死都不明白,自己贵为天子,为什么连立谁当太子都做不了主。
文官们也不明白,自己拼死保住了“祖制”,为什么明朝还是亡了。
或许,权力这东西,就像一根绳子,你拉得越紧,对方就越想挣脱。
最后绳子断了,谁也站不稳。
国本之争,争的不是太子之位,而是权力的边界。
换作是你,坐万历那龙椅,敢硬刚满朝文官立老三吗?
要是你是跪在殿上的官,被贬到贵州还敢再上书吗?
评论区说说,你撑得住几回合?
参考文献
《明神宗实录》
《明史·郑贵妃传》
《明史·光宗本纪》
《皇明祖训》
《谷山笔麈》(明·于慎行)
《王文肃公全集》(明·王锡爵)
来源:三湘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