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生成内容要打“电子水印”了,这事儿影响真不小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8 19:22 1

摘要:9月1日起,《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正式施行。简单说,以后不管是AI画的画、写的文章,还是合成的视频音频,都得明明白白打上专属“电子水印”。作为天天刷信息的人,这政策一出来我第一反应是:早该如此。

9月1日起,《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正式施行。简单说,以后不管是AI画的画、写的文章,还是合成的视频音频,都得明明白白打上专属“电子水印”。作为天天刷信息的人,这政策一出来我第一反应是:早该如此。

这两年AI生成内容简直“野生长”。前阵子刷到某明星“塌房”视频,画面清晰到连毛孔都看得见,结果第二天就被扒出是AI合成的;朋友收到“领导”发来的语音,让转一笔紧急款,差点就信了,后来才发现是骗子用AI克隆了声音。这些事儿不是个例,去年某平台统计,光是被举报的AI虚假新闻,就比前年涨了300%。

这次《办法》的核心是“双标识”。显式的就是直接告诉你“这是AI做的”,比如视频开头加一行字,图片角落标个符号;隐式的更关键,藏在内容里的电子水印能记下谁做的、啥时候做的,就算有人想偷偷去掉,技术上也很难实现。这就像给AI内容办了张“身份证”,来源、身份一目了然。

有人可能觉得“多此一举”,但真不是。去年有个AI生成的“地震预警”视频在小范围传播,虽然很快被辟谣,但还是引发了局部恐慌。如果当时有明确标识,大家一眼就知道是假的,根本闹不出这么大动静。还有些自媒体,用AI写文章冒充“专家解读”,误导性极强,以后有了标识,读者至少能心里有数。

对创作者和平台来说,这政策是约束也是保护。以前总有人用AI生成内容搞碰瓷,比如模仿某画家风格画画,署上自己名字卖钱。现在有了电子水印,原创者维权时能拿出铁证。平台也能少背锅,毕竟用户投诉“被骗”时,只要能证明内容标了AI标识,责任就能厘清不少。

当然,执行起来肯定有难点。比如有些小公司技术跟不上,加电子水印可能影响内容清晰度;还有些用户故意去掉标识搞事,怎么监管?《办法》里其实有说法,服务提供商得保证标识加得规范,平台审核要严格,谁违规谁担责。去年某AI绘画工具因未标识被约谈,罚了20万,这就是先例。

有人担心“影响创作自由”,其实想多了。就像写文章要署名、发视频要版权声明,AI内容标标识只是多了个必要流程。真正有价值的创作,不会因为加个标识就掉价。反而那些靠“以假乱真”博眼球的内容,才会被这政策挡住。

说到底,这政策保护的是咱们普通人的知情权。以后刷到“惊爆新闻”,先看看有没有AI标识;收到“重要语音”,留意是不是合成的。多一层警惕,就少一分上当的可能。

我支持这事儿,不是因为它能完美解决所有问题,而是它给狂奔的AI内容装上了“刹车”。技术发展快不是坏事,但总得有规矩跟着。当每一段AI生成的内容都清清楚楚、有迹可循,我们才能更放心地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而不是整天提心吊胆防着被骗。这一步,走得很有必要。

来源:荧光点亮未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