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起码在先秦阶段,华夏就存在一个天下共主的观念。比如在禹做部落联盟首领的时候,禹就以天下共主的身份。这个天下共主,其实就是天子的一个雏形。而天子讲究一个正统性。
今天在某乎上看到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宋金辽并立被视作南北朝,吐蕃和唐朝并立不被视作东西朝?
其实某乎经常会出现这类让人感到智商好像有啥大病的问题:这种观念,完全就是现代人不理解古代环境,所以才提出的相对弱智的问题。
这就好比我的不少读者,认为周朝和卫国的地位是平等的一样,弄不清啥是朝廷,啥是诸侯国.
同样,在古代华夏,辽金和吐蕃,本质上就是不同的属性。
1、华夏正统
最起码在先秦阶段,华夏就存在一个天下共主的观念。比如在禹做部落联盟首领的时候,禹就以天下共主的身份。这个天下共主,其实就是天子的一个雏形。而天子讲究一个正统性。
此外就是华夷观念:对于距离天子的中央帝国很遥远的群体,被视为化外之民,不在天子的教化之内。
所以弄清楚这一点,才能理清楚中国古代史的逻辑,才能弄清楚正统王朝和非正统的区别——比如东晋十六国时期,东晋是正统,但是十六国不是。所以在记载东晋控制之外的北方历史的时候,很多史书才年号方面,还是使用东晋年号。
同样唐朝后期割据势力一大堆,李渊的唐一开始也是割据势力。但是因为后世认为唐是正统,所以隋朝崩盘以后,使用纪年这方面,还是使用唐的年号。
清朝初年,出现了著名的文字狱《明书》案事件。这一事件是因为当时有人编撰明书,在努尔哈赤时代以后,使用明朝年号,并且在清兵入关以后,继续使用弘光、隆武这些南明君主的年号。这在古代的政治伦理上,意味着清不是正统,南明才是。所以这直接激怒了清朝的统治者。
所以现代人可能觉得古代正统是扯淡,但古代人很重视这个。所以按照现代视角理解古代,注定是翻车的结局。
2、辽金和吐蕃南诏的区别
在中国古代史上,胡人势力大致可以分成这两种分类:
第一种,匈奴、鲜卑、吐蕃(姑且算是胡人吧!),这类胡人属于没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蛮族,在中国古代史上,更被视为独立于中原王朝之外的胡人政权/部族,不具备割据王朝或者少数民族王朝的属性。
第二种,北魏、辽、金、西夏、元、清。这类属于在入主中原前后(西夏可以理解成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接受了儒家思想影响,并且也认为自己可以和汉人王朝争夺儒家正统。这种情况一般被视为少数民族王朝——比如北魏就是典型。西夏属于割据类的。
因此在两宋时期,北宋和辽,南宋和金之间的对峙,属于第二种:一方面辽金都接受了儒家文明,另一方面,辽是在太祖时期,金最起码是在世宗时期,就大范围接受儒学——所以有说法认为金以儒亡,可见儒家对金的影响何其深入?
实际上这一情况汉人的知识分子也是承认的——毕竟对于古代汉人来说,是否信仰儒家,是判断算不算一家人的标准。儒家就是华夏乃至古代整个东亚的信仰。
比如明朝后期,皇太极改革建州女真,建立清朝。当时清朝把明朝叫南朝,而明朝的知识分子也把清朝视为北廷——从观念来看,明末士大夫也并不认为皇太极时代之后的清朝是野蛮人。
所以,辽和北宋、金和南宋、明和皇太极时代的清朝,被视为准南北朝对峙。而明朝和瓦剌、鞑靼的南北对峙,则属于大一统王朝和蛮族的对峙,区别就在于儒家文明指数问题。
所以不难理解,为啥唐朝和吐蕃不算东西朝——原因很简单,吐蕃人也不信仰儒家啊!
其实读历史,一定得了解一个区域的文化背景情况。所以有时候我想,当代华夏人读古代华夏史尚且经常想当然,那读外国史呢?
来源:人文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