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确认,这家希腊船东新造船订单总价值已达33亿美元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4 08:42 2

摘要:希腊船王Evalend又双叒叕下单了!这次一口气在现代重工定了2艘带洗涤塔的苏伊士max油轮,总价1.8亿美元,壕无人性!算上之前的订单,这位传奇船王Kriton Lendoudis的新造船订单总价值已经高达33亿美元,妥妥的-买买买-模式开启!这不禁让人想起

希腊船王Evalend又双叒叕下单了!这次一口气在现代重工定了2艘带洗涤塔的苏伊士max油轮,总价1.8亿美元,壕无人性!算上之前的订单,这位传奇船王Kriton Lendoudis的新造船订单总价值已经高达33亿美元,妥妥的-买买买-模式开启!这不禁让人想起去年在釜山船厂,那位韩国工程师擦着焊枪说的话:-每道焊缝里流淌的都是地缘政治的暗流。

-嗯,细品!

时间回到2023年初春,Evalend在现代三湖船厂签下第一笔订单——2艘15.7万载重吨的油轮。

当时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还在1000点下方挣扎,谁也没想到,短短14个月,Evalend的订单规模像坐火箭一样飙升到了32艘!看看-Invictus-轮的首航航迹图,从鹿特丹到苏伊士运河,简直就是资本在能源变局中画出的贪婪曲线!更有趣的是,就在三天前,中远海运能源刚接收了第31艘VLCC,这种30万吨级的海上巨无霸占据了中国原油进口运输量的76%,和欧洲市场偏爱苏伊士max油轮形成了鲜明对比,有点意思~

仔细研究Evalend的订单明细,背后的战略图谱逐渐清晰:2023年每艘油轮造价8400万美元,现在已经涨到9000万美元,14.3%的溢价远超同期克拉克森新造船价格指数6.2%的涨幅。

更值得玩味的是,Evalend还订购了4艘价值3.7亿美元的LNG加注船,这是要all in清洁能源的节奏?感觉这位老牌船王在复刻上世纪70年代希腊船王们豪赌油轮市场的疯狂操作,只不过这次的筹码换成了洗涤塔和双燃料发动机,技术博弈yyds!

在米兰的Banchero Costa总部,分析师Ralph Leszczynski指着AIS数据告诉我:-现在每艘穿越霍尔木兹海峡的苏伊士型油轮,都在演绎着能源自主化的悖论。

-他计算器上的两组数据很关键:21%的现役油轮船龄超过20年,而新造船订单仅能替换16%的现有船队。

这种缺口在欧盟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更加突出:德国威廉港的LNG接收站被迫接收来自美国墨西哥湾的天然气,运输距离比传统的卡塔尔-欧洲航线长了37%,这意味着每艘苏伊士型油轮每年可以多跑1.2个航次,这波利好Evalend!

如果把全球航运市场比作正在板块运动的地壳,那么中国市场的选择就像喜马拉雅山脉一样稳如泰山。

希腊船东抢购苏伊士型油轮,而中国船东97%的运力都投放在VLCC上,这可不是简单的船型偏好,而是国家能源战略的深远考量。

从马六甲海峡到宁波港,30万吨级油轮一次卸货就能满足上海炼厂12天的原油需求,这规模效应让苏伊士型油轮黯然失色。

更别提中国自主研发的LNG双燃料VLCC,碳排放强度比传统船型降低21%,妥妥的海上绿色长城,正在改写IMO的环保规则!

不过,市场永远在寻找新的风口。

现代重工今年承接的34艘集装箱船订单中,有28艘配备了氨燃料预留设计,而中国船企在氨动力发动机专利数量上已经占据全球43%的份额。

这或许预示着,下一轮航运革命的竞技场将从甲板转移到实验室。

Evalend选择传统燃料+洗涤塔的技术路线,到底是老船王的经验之谈,还是对清洁能源革命的误判?

在蔚山造船厂,现代三湖为Evalend建造的油轮正在进行分段合拢。

那些35毫米厚的EH36钢板能抵御北大西洋的狂浪,却未必能抵挡能源转型的惊涛骇浪。

我摸着船用洗涤塔样品上的镀层,韩国工程师随口说:-这套系统每天要消耗3吨氢氧化钠,但比起每升便宜0.3美元的高硫油,船东们更愿意算这笔账。

-这种成本权衡从来都不是单纯的技术选择,就像现在中东水域同时出现的中国VLCC和希腊苏伊士型油轮,本质上都是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体现。

值得关注的是,HD KSOE今年64.9亿美元的订单中,LNG相关船舶占比38%,这个数字和沪东中华造船手持的47艘LNG船订单遥相呼应。

希腊船东在传统能源运输领域高歌猛进,而中国造船业正悄然完成从规模优势到技术引领的蜕变。

工信部数据显示,中国在甲醇动力船舶、氨燃料储运系统等18项关键技术的专利储备量已经超过日韩总和,这种-第二战场-的技术突进,比现在的订单竞赛更具战略价值。

夜幕降临,比雷埃夫斯港的导航灯亮起,为Evalend的新船指引方向。

但在全球航运业的星辰大海中,真正的航标或许隐藏在另一些数字里:中国船级社认证的国产洗涤塔效率已达99.2%,中国自主研发的船用燃料电池系统已完成5000小时耐久测试。

当这些技术突破积累到一定程度,希腊船王们重金押注的传统技术路线,会不会像当年的蒸汽帆船一样,变成博物馆里的展品?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个关注中国航运崛起的人思考。

来源:踩着星星漫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