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望以前走过的路,我们不忘初心,披荆斩棘,穿越多少激流险滩,经受多少挫折与磨难,不骄不馁,奋勇向前,成就了今天的强大与辉煌;展望未来征程,我们牢记使命,信心百倍,胸怀光荣与梦想,朝着伟大复兴之路再出发!
回望以前走过的路,我们不忘初心,披荆斩棘,穿越多少激流险滩,经受多少挫折与磨难,不骄不馁,奋勇向前,成就了今天的强大与辉煌;展望未来征程,我们牢记使命,信心百倍,胸怀光荣与梦想,朝着伟大复兴之路再出发!
毛主席接见常香玉
本条聊聊毛主席与河南两位作家一位演员的故事。河南籍作家,除了姚雪垠外,还有李凖和魏巍很得毛主席赏识。毛主席在北京、郑州等地多次观看河南豫剧、曲剧等地方戏曲,接见并夸奖过著名演员常香玉、陈素真、张新芳的演出,还当面说向常香玉学习。
1964年,毛泽东接见常香玉等河南豫剧《朝阳沟》剧组演员
毛主席亲自为李凖的小说《不能走那条路》撰写编者按
李凖(1928——2000),蒙古族,河南省洛阳人,历任中国作家协会河南分会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
著名作家李凖
1948年,洛阳解放,李凖被招录进银行当职员,不久调入洛阳市干部文化学校作语文教师,业余写作小说。
1953年11月20日,《河南日报》发表了李凖的第一篇小说《不能走那一条路》,在出版单行本时名字改为《不能走那条路》。小说写的是农民张栓因为做小买卖,“捣腾牲口”,欠下了账,想卖掉土改时分的土地,“剩几个钱再去捞一家伙”。村里的另一个农民宋老定,土改之后攒了点钱,想买下这块地为后代置业。宋老定的儿子、共产党员东山劝说他放弃了买地的念头,而将自己的钱拿出来帮助张栓,走上了互助合作的道路。
这篇小说是最早反映土改后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文艺作品,小说批评了宋老定自发倾向,指出只有互助合作才能使农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毛主席读到这篇小说后,予以充分肯定,推荐到《人民日报》转载,并亲自为这篇小说写了编者按。1954年1月26日的《人民日报》全文转载了这篇小说。编者按写道:“小说《不能走那一条路》,原发表在去年十一月二十日的《河南日报》上。这篇小说,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几个不同的农民形象,表现了农村中社会主义思想对农民自发倾向进行斗争的胜利。这是近年来表现农村生活的比较好的短篇小说之一。”随后全国各地多家报纸先后予以转载,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文艺界得到了极高的评价。
1954年3月27日中南局下发的《关于转载李凖写的小说的通知》,要求“分局和省(市)报纸都要转载,要按照《人民日报》稿刊登,并根据《人民日报》按语的精神撰写按语,号召农村干部、知识分子学习这篇小说,若可能可以编成地方演唱材料供农村剧团采用”。在中国农村开始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以后,农民对走共同富裕道路,在思想上并不完全一致,各种利益群体之间矛盾错综复杂。面对这种形势,迫切需要一个正面典型,来证明农业合作化的方针的正确的。小说《不能走那条路》应运而生,因而毛主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当时的权威评论认为:《不能走那条路》“指明了中国发展的道路,通过合作化步入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这篇小说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形势下起到了指点迷津的关键作用。
1954年4月,《不能走那条路》由通俗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到1959年先后印刷4次。该小说曾先后改编成电影、话剧、梆子、坠子、闽剧、豫剧、眉户剧、话剧、连环画等多种艺术形式。
著名作家李凖
1954年,李凖参加了文化部电影局举办的“电影剧本讲习班”,同时,调到河南省文联,成为专业作家。1956年,他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老兵新传》,搬上银幕后,受到观众好评,在1959年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银奖。接着,他又创作了《小康人家》、《李双双》、《耕云播雨》、《龙马精神》等十余部电影剧本。其中以《李双双》,影响最大,该片已成为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李凖因此获得1963年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编剧奖。
1976年以后,李凖又先后创作、改编了电影剧本《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双雄会》、《失信的村庄》、《大漠紫禁令》、《清凉寺的钟声》、《老人与狗》等,他的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被称为“立体的流民图”,1985年获茅盾文学奖。
毛主席亲笔批示将魏巍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印发全军
著名军旅作家魏巍在朝鲜
魏巍(1920——2008),河南省郑州市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长期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战地宣传工作。全国解放后,曾任《解放军文艺》副总编、解放军总政治部创作室副主任、总政治部文艺处副处长、北京军区宣传部副部长,从1959年始至1978年,历时20年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东方》,表现了壮烈的抗美援朝战争生活,荣获1982年中国首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创作奖。这部长篇小说与魏巍的另两部作品《地球的红飘带》、《火凤凰》一起,构成了“革命战争”三部曲。
1950年严冬,魏巍赴朝鲜战场采访志愿军官兵3个月。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头条发表了魏巍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毛主席读后说道:“太感人了!”随即批示批示:“印发全军”。
朱德总司令读后连声称赞:“写得好!很好!”
青年作家魏巍
周恩来总理在1953年第二次文代会上讲话时,脱稿对着话筒大声说:“在座的谁是魏巍同志,今天来了没有?请站起来,我要认识一下这位朋友!” 当魏巍从座位上站立起来时,全场爆发出热烈鼓掌。周总理接着说道:“我感谢你为我们子弟兵取了个‘最可爱的人’这样一个称号!”
《谁是最可爱的人》后来收入中学课本,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著名军旅作家魏巍
魏巍还是毛泽东的坚定维护者,几十年来勇敢地、不妥协地同一切非毛化思想言行作斗争。临终前,魏巍留下遗言:“继续革命,永不投降!”
毛主席对常香玉说“我该向你学习”
巩义人常香玉与毛主席相识于新中国建立之初。抗美援朝时,常香玉义演捐献飞机的事,引起了毛主席的关注。1952年4月,全国文艺汇演期间,毛主席观看常香玉演出的《拷红》后,握着她的手兴奋地说:“你这个香玉,了不起嘛!我该向你学习。”[1]
青年时代常香玉
1959年4月24日晚上,常香玉在郑州河南省军区礼堂为毛主席等领导同志演出《破洪州》。演出结束时,毛主席走到舞台前,向常香玉等招手致意。当晚,毛主席致信周恩来:“我在郑州看过一次戏,穆桂英挂帅,叫做《破洪州》,颇好,是一个改造过的戏,主角常香玉扮穆桂英。我看可以调这个班子来京为人大代表演一次。如你同意,请处理。”[2]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
1964年元旦,毛主席在北京看了常香玉演出的《朝阳沟》后,亲切接见常香玉,鼓励她为人民演好戏。毛主席喜欢豫剧的激情奔放,大气磅礴,对豫剧中的许多著名剧目都十分熟悉,他保存有常香玉的《花木兰》、《大祭椿》、《赶路》等剧的唱片。常香玉终生践行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明的方向,为人民大众服务,为工农兵服务。
谢谢点赞支持!
来源:河之洲He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