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如,历史上(隋唐)东北地区有个很大的地区叫“高句丽”(gao gou li),相对而言,以大兴安岭为中心,西边的人群后来发展出了蒙古,而这东西两个族群的名称(自称)为:
夷人(siam)迁徙路线
这可以从语言学上找到蛛丝马迹。
比如,历史上(隋唐)东北地区有个很大的地区叫“高句丽”(gao gou li),相对而言,以大兴安岭为中心,西边的人群后来发展出了蒙古,而这东西两个族群的名称(自称)为:
高句丽 Goguryeo
蒙 古 Mongolia
比较两者的发音,可以看出其发音的后半部分很相似,都类似“古丽亚”:
(高)句丽 Go—guryeo
(蒙)古利亚 Mon—golia
元代女真人和蒙古人
其一:语音
至于两个“古丽亚”,前者的“丽”是闪音R,后者的“利(丽)”是边音L,这很可能与汉语有关系。因为上古汉语的“丽(麗)”的确是发音为ri或res(白一平,沙加尔)。
注意,这里的古音ri或res不是日,而是类似日语的ri音,或类似普通话的li),而到了汉唐后“丽”就闪音变边音了,成了li或le
这正好符合高句丽和蒙古的形成时期,高句丽族群大约在上古已有,而蒙古族群要到唐末五代才有。
其二:词头
这两个族群的词头一个叫“高”,一个叫“蒙”,因此实际上两个族群只不过是分别为:
高 古丽亚
蒙 古丽亚(蒙古利亚)
那么,蒙 和 高,作为词头是什么意思呢?
综合分析:“高”很可能是“国”的古音,也就是“高句丽”是“国古丽亚”即“古丽亚国”,而“蒙”很可能是“邦”的古音,也是邦的意思。有网友可能会问,怎么蒙会是邦呢?(关于邦和蒙的古音转换,可参看我的文章:),这里仅举一例,比如孟加拉国,其国名写作bangladesh,明明是发音“邦格拉代世”,汉语偏偏写作“孟加拉”,就是这个原因。
因此,蒙古利亚可以说是“邦古丽亚”,也就是“古丽亚邦”
这样看来,蒙古族群和满族(女真)人族群,都自称为“古丽亚”,(大兴安岭)东边的自称“古丽亚国”,西边的自称为“古丽亚邦”,这岂不是说明他们都自认为出自同一族群吗?
满蒙人群来源
为什么满(女真)人生活的地方称为“国(高)”,而蒙古族群自称为“蒙(邦)”呢?我猜测是跟生活方式有关,满(女真)是“渔猎”生活,必须定居、盖房子,因此形成了“城郭(国)”,就是有围墙的固定聚居区就是“国”。而蒙古人居住之地是草原,过的是游牧生活,无法定居,也无法盖房子,因此其生活的区域有很大一块地方,只能称之为“邦”,也就是地区的意思。
渔猎定居
游牧迁徙
东夷人想象图(图片引自网络,侵权必删)
东夷,这是周人对东部沿海居民的称呼,而且《论语》里子罕也说了,夷有九种,称为“九夷”(很可能就是九黎)。
引用:
关于九夷,古人注为:东有九夷:一玄菟、二乐浪、三高骊、四满饰、五凫更、六索家、七东屠、八倭人、九天鄙
九夷,或者夷人族群,猜测起源于云南一带,一直以渔猎方式生活(打渔捡贝类,射箭射鸟射鹿),他们为生存(追逐猎物)沿着东部海岸线一直北上,分别到达福建、江淮、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然后在此分成了若干族群:
往东去的分为:
朝鲜
日本
往北去的分为:
女真(满)
蒙古
当然有,往南迁徙的被称为“暹罗”,(暹,音鲜siam),也就是现在泰国的古名。不仅是往南迁徙,还有往西迁徙的,比如缅甸有掸邦(掸,音善,其音应与暹罗的暹是同一个siam),当然,再往西追溯,还可以追到孟加拉,上古孟加拉同样是汉藏人群,而不是现在的人群。而往北迁徙的也有一个名字与之很像,就是“鲜”,比如北方之国朝日鲜明,其鲜,同样是来自siam一词。
其实很早就发生了,这沿海迁徙路线存在了数万年,大约五万年前的“田园洞人”其实已经是沿海北上的族群了,但是田园洞人应该即使继续北上到达了美洲,并没有留在华夏之地。至于后来的晚期智人,应该是沿此线路迁徙络绎不绝,直到商朝开始有了文字记载,比如“箕子朝鲜”(箕,音妓,其实古音也是发kra,非常类似古丽)
以上种种,可以有把握的说,满(女真)人群、蒙古人群,皆源于华夏,无论从人种还是语言上,皆可以得到证明。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人群不排除有各种融合,但是这无法否认这些人群来自沿海地区的(九夷,九黎)人群,而正是九黎人群与周人人群融合称为新的华夏族群。
声明:
文中有数图引自网络,只为说明问题,若有侵权即刻删除
来源:普通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