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以,此刻问题直截了当的,就是东方化可否翻身成为一种世界文化?如果不能成为世界文化则根本不能存在;若仍可以存在,当然不能仅只使用于中国,而须成为世界文化。"
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写下这样一句话:
"所以,此刻问题直截了当的,就是东方化可否翻身成为一种世界文化?如果不能成为世界文化则根本不能存在;若仍可以存在,当然不能仅只使用于中国,而须成为世界文化。"
这句话在当时显得惊世骇俗,但今天看来却充满预见性。
文化的兴盛在于传播,而不是“孤芳自赏”。
敦煌壁画之所以能保存千年,是因为丝绸之路上各国商旅都在传颂它的美;
而某些失传的少数民族文字,正是因为缺乏交流才彻底消失。
梁漱溟的警告其实很简单:文化不是摆在自家客厅的古董,而是要在交流中存活的水流。死水会发臭,活水才能奔涌向前。
要理解这句话的分量,得先认识说这句话的人。
梁漱溟不是书斋里的老学究,而是一个用脚丈量中国大地的行动派。
他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
他当过北大的哲学教授,也跑到山东农村搞过乡村建设实验。
1937年北平沦陷时,别人都在逃难,他躲在防空洞里修改《乡村建设理论》手稿。
有次日军炮弹在附近爆炸,他抖落书稿上的尘土说:"城墙可以倒,文化不能断。"
这种执着不是守旧,而是看懂了文化传承的规律——就像种庄稼,不能只收不种,更要让种子撒到更远的地方。
回到梁漱溟说这句话的1920年代,中国知识界正陷入前所未有的文化焦虑。
陈独秀说要"打倒孔家店",钱玄同甚至主张"废除汉字"。
当时北大图书馆里,学生们排队借的是《物种起源》,不是《道德经》。
这种极端态度反而证明了中国文化的韧性——就像被踩进泥土的种子,遇到春雨还是会发芽。
如今,一百年过去了,经历了如此重大创伤的中国文化活了下来。
活下来便足以证明,中国文化是世界性的。
但为什么中国茶道没有像日本茶道那样风靡全球?
为什么《论语》的传播力不如《圣经》?
问题出在传播方式上。
比如《红楼梦》,作为中国最优秀的文学作品之一,在“世界最优秀的一百部小说”中排名第49位。是唯一上榜的中国小说。
这时候国人会说,西方人不懂中国文学,所以他们读不懂《红楼梦》。
这种野榜,不看也罢。
好,如果一个学生没有理解一个知识点,是学生的问题大一些,还是老师的问题大一些呢?
外国人读不懂《红楼梦》,不是书的问题,也不是外国人的问题,是传播文化的人出了问题。
就连很大一部分中国人都觉得《红楼梦》情情爱爱的好没意思,怎么还能奢望外国人懂呢?
怎么让外国人爱上《红楼梦》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一定是方法出了问题,我们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嘲笑他们不懂中国文化。
我们总把文化锁在玻璃柜里展览,却忘了文化需要"使用说明书"。
比如中医讲"阴阳五行",外国人听得云里雾里。
但如果换成"人体生态系统平衡",用现代科学语言解释,接受度就会提高。
另一个问题是商业化不足。
意大利歌剧能走向世界,是因为有斯卡拉歌剧院这样的商业平台。
法国红酒成为文化符号,靠的是分级认证体系。
反观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还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
苏州刺绣大师姚建萍说过:"我的作品在巴黎卖到2万欧元,但国内年轻人觉得这是老奶奶才做的东西。"
故宫的英文名从"Forbidden City"改为"Imperial Palace",访问量提升了40%。
这个案例说明文化传播需要"转译"。
很多古老的哲学理念充满着智慧,却因为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将人拒之门外。
这个时候如果再说文言文有其独特的简练之美,多少有些不合时宜了。
相比于晦涩难懂的古文,文化更需要可视化。
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为《大鱼海棠》中巨大的鱼时,文化才具有真实感。
最近爆火的TikTok话题#TangMakeup(唐妆),就是通过现代美妆教程再现唐代妆容,三个月播放量超过10亿次。
同样起源于东方的日本,电影和动漫早已火遍全球,近些年的推理小说更是大获成功。
韩国的电影同样相当优秀,西方人也是“练习生”的狂热粉丝。
我们有着更加古老,更独特的文化,如果不能输出全球,岂不是对文化的辜负。
文化需要现代的方式才能更好的传播,当年《卧虎藏龙》的爆火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中国文化全球化的首要障碍,在于我们总在用考古学家展示文物的方式传播文化。
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图》数字展在海外引发轰动,而传统书画展却门可罗雀。
虽然原汁原味地呈现传统文化,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其本来的意境。
但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在于,它需要欣赏者有足够的文化底蕴,我们可以称之为“文化门槛”。
一个没有中国文化底蕴的人,十辈子也不会爱上京剧。
但这个门槛,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迈过去的。
我们要做的,恰恰是将门槛抹平。
敦煌研究院的"数字飞天"项目正是成功案例——通过VR技术让壁画人物"活"过来与游客对话,使1600年前的艺术在抖音上获得2.3亿次播放。
就像英国把莎士比亚戏剧改编成《狮子王》,日本将浮世绘融入《塞尔达传说》,我们需要建立文化转译体系。
中医药大学正在尝试的"中医症状翻译标准",用"能量失衡"代替"阴阳失调",就是突破性的实践。
苏州博物馆与王者荣耀合作推出"江南四大才子"皮肤,让95后玩家在游戏里主动探究吴门画派历史。
这种"文化嫁接"模式,比学术讲座有效十倍。
数据显示,该皮肤上线后,博物馆青少年参观量增长47%。
《流浪地球2》全球票房突破7亿美元,而多数国产历史剧在海外遇冷,这折射出深层次的文化认知偏差。
我们习惯强调"五千年文明独一无二",却忽视了人类共同的情感连接。
就像《论语》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圣经》金规则的内在相通,但我们的传播往往止步于文化特殊性。
奈飞版《三体》引发争议的背后,恰恰说明西方观众更接受"人类对抗三体文明"的集体叙事,而非原著中浓厚的中国历史隐喻。
当我们不再死守中国文化的“古老”与“独特”,而是承认中国文化作为世界的文化的一部分。
当我们不再急于证明我们的文化比他们的文化更优秀,而是带着一颗分享的心向世界展示我们特有的韵味。
当西方说我们的文化晦涩难懂的时候,我们不再说“你不了解中国”,而是换一种表达方式,让对方更有兴趣了解你。
当我们做到这些的时候,也许中国文化才能真的走向世界。
其实,中国文化的全球化,不是什么全世界都讲汉语,也不是一群白人姑娘穿着汉服自拍。
而是一个生活在遥远大洋彼岸的年轻人,面对生活的困境时突然想到,几千年前,在遥远的东方,有位叫庄子的哲人说:“生活要顺其自然,不要过分焦虑。”
我想,这就是文化的意义吧。
我相信,年轻一代的文化工作者,必能将传带着传统韵味的中国文化用最有趣的方式展现在世界人的眼前。
来源:黏黏书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