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侯集实验小学《徐州汉印》课程成果纪实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2 09:57 1

摘要:在徐州市的教育版图中,有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学校——徐州市侯集实验小学。这所学校始建于1942年,自诞生之日起,便秉持着“每个孩子都重要、每个孩子都精彩”的育人理念,始终坚守着“小事做细,细事做精”的校训。近年来,在江苏省课程基地建设和江苏省

  在徐州市的教育版图中,有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学校——徐州市侯集实验小学。这所学校始建于1942年,自诞生之日起,便秉持着“每个孩子都重要、每个孩子都精彩”的育人理念,始终坚守着“小事做细,细事做精”的校训。近年来,在江苏省课程基地建设和江苏省“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品牌项目。江苏省第14期立项课题《逆向设计视域下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等多个课改项目的引领下,侯集实小积极创新,全力推动育人理念转变,强化科研导向作用,深化课堂改革,有力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2024年,学校开启集团化办学征程,拓展出4个集团校区,影响力持续提升。而其独具匠心的“徐州汉印”校本课程,更是成为学校特色育人的一张亮丽名片。

  徐州,作为两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拥有深厚且丰富的汉文化资源。侯集实小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独特优势,充分利用徐州汉印等极具地域特色的优秀文化,从多维度精心布局,深度挖掘课程资源,全力构建校本课程群,并创新课程实施路径,成功开发出“印铸品格 篆悦人生”徐州汉印校本课程。这一创新之举,将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巧妙转化为育人实践,为培育具备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和创新思维的时代新人,踏出了坚实且富有成效的探索之路。

  一、深耕传统文化育人,三十年磨一剑

  侯集实小在传统文化教育领域的探索历程,是一场跨越三十年的接力赛。早在1995年,学校便以前瞻性眼光成立篆刻兴趣小组,为学生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1999年,在市教研室指导下,开展“乡土美术进课堂”教研活动,拓宽教育渠道。此后,学校收获累累硕果:2014年,学生社团“松石印社”获全国优秀红领巾“国学小社团”称号;2018年,学校在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项目中获优秀项目殊荣;2022年,获徐州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3年,获评江苏省中小学“一校一品”优秀党建品牌;2024年,被评为徐州市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先进学校。

  三十年的实践与探索,学校凝练出“以地域优秀文化浸润学生成长”的育人主张,将徐州汉印等传统文化融入育人实践,提炼出“专心专注、坚持坚韧”的课程精神,把静态文化资源转化为注重内涵、强调品格塑造的学习内容。这些经验成果在全省教育系统广泛传播,赢得高度认可与赞誉。

  二、构建融合课程体系,多元协同促成长

  学校深知挖掘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价值的重要性,以“文化浸润-内涵提升-培根铸品”为课程体系开发指导思想,运用多种策略,使国家课程与地域文化有机结合,打破学科壁垒,重构校本课程,打造出具有本校特色的“印铸品格、篆悦人生”校本课程体系。

  该体系由“礼悦人生、文悦人生、艺悦人生、动悦人生、篆悦人生”五个模块组成,实现了地域文化资源向体系化课程新形态的成功转化。在课程实施中,学校将地域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课程与校园文化,为育人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滋润着学生成长。

  三、创新“三真”教学模式,激发学习新活力

  在《艺术课标》指导下,侯集实小借鉴逆向设计理论,构建“创设真情境-探究真学习-应用真迁移”的“三真”教学模式。该模式涵盖育人价值、教学目标、评估标准等关键要素,强调情境真实性、探究深入性与迁移有效性。

  教学实践中,教师以问题链和任务群驱动学生学习,配合学习单和评价表,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性,转变学习方式,打造出充满活力的传统文化校本课程课堂。经过多年实践与完善,“三真”教学模式积累了50项优秀案例等教学资源,被省内外20位中小学教师学习运用,受到高校关注与借鉴,并在多地国培项目中推广应用,产生广泛影响。

  四、拓展育人新路径,多元联动促发展

  侯集实小在探索优秀传统文化育人道路上,积极开拓创新,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实施路径与育人机制。

  在课程平台开发方面,学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功能完备、便捷高效的课程平台;在教学范式构建上,不断优化“三真”教学模式,形成示范引领作用;在师资队伍培育方面,通过组织培训、开展教研活动等方式,打造专业素养高、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在学习场域搭建上,优化校园内传统学习空间,利用新技术搭建数字化学习场域;在校园文化营造方面,全方位融入汉印元素,营造浓厚沉浸式校园文化氛围;在家校馆社多元联动方面,加强与家庭、博物馆、社会机构等合作,形成强大育人合力。

  学校敏锐把握数字化技术发展机遇,利用AI等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化教育。依托校园网站、公众号等新技术搭建数字化学习场域,开发并上传丰富教学实践案例、线上展览等学习资源,构建直观性强、交互性好的传统文化数字资源库,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利用“空中课堂”等智能化教学平台开展线上教学,丰富学生课后和假期学习生活,为课后服务提供有力支持,提高学生学习汉印课程积极性。此外,学校建设配备先进设备的金石工坊,用于3D打印、激光雕刻等,开发出汉印书签、卡牌等文创产品,将学习成果应用于生活实践。数字化学习场域的构建,打破学习空间和时间限制,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可能性与便利性,有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实践中的创新转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汉印课程践行“以地域优秀文化浸润学生成长”育人主张,将汉印元素全方位融入校园每个角落。学校精心打造金石园、毓秀园、国旗园、师陶园、篆刻文化广场和汉印特色长廊等“四园一场一长廊”。在篆刻文化广场中,以学生优秀作品为素材打造“汉印魔方”雕塑;在毓秀园中,镌刻学生创作的“十二生肖”作品;在国旗园中,铭刻“不忘初心”等主题作品。学校还坚持每学期推出系列“小小篆刻家”介绍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如今,学校的校风校训、室名牌、楼名牌等都以汉印形式呈现。通过校园环境长期潜移默化,地域传统文化得以大力弘扬,真正实现以“外化于形”的汉印文化唤醒教育强大力量,发挥寓教于景独特作用。

  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与传统文化主题紧密相关的社会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同时,将徐州汉印教学成果搬进艺术馆、精神文明实践中心等公共文化空间进行集中展示,向社会充分展示地域优秀文化资源的育人成效。汉印课程成果先后精彩亮相“金龙湖汉文化节”和社区红色党建活动等重要场合。借助“学校+社会”双向实践路径,不仅充分展示了汉印课程的优秀成果,还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对家乡的深厚文化认同,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助力学生实现对传统文化的自主建构,从而全方位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显著提升。

  徐州市侯集实验小学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以地域优秀文化浸润学生成长”的育人主张,持续深耕校本课程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成效。其成功经验先后辐射全国30余所学校,为这些学校依托传统文化开展育人实践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范例,在基础教育课程开发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宝贵力量。

来源:彭城教育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