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前278年,屈原投江自沉的故事正是"赍志而殁"的典型写照。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这位楚怀王重臣"怀瑾握瑜",却因谗言遭贬。当他得知秦将白起攻破郢都时,"被发行吟泽畔",将毕生政治理想书写于《离骚》后,"怀石遂自投汨罗"。其随身携带的玉佩香草,恰似"
正确读音:(jī)第一声
常见误读:因右侧"齐"字,常被误读为qí;因形似"赉"(lài),易混淆读音,易错读为zī、qí、lái。
成语:赍志而殁(怀抱未竟之志离世)、赍粮藉寇(送粮给敌人,喻资敌)
词语:赍发(携带财物远行)、赍持(捧持)、赍赏(持赏赐)
应用场景:多用于古代文献,如《史记》"赍金百斤";现代常见于历史小说、成语典故中。
文字典故:赍志而殁的悲壮史诗
公元前278年,屈原投江自沉的故事正是"赍志而殁"的典型写照。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这位楚怀王重臣"怀瑾握瑜",却因谗言遭贬。当他得知秦将白起攻破郢都时,"被发行吟泽畔",将毕生政治理想书写于《离骚》后,"怀石遂自投汨罗"。其随身携带的玉佩香草,恰似"赍"字本义中"持物而行"的意象。
这个汉字更深层的文化密码,藏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阐释中:"赍,持遗也。从贝,齐声。"其甲骨文字形,上部为双手捧物状,下部为"贝"(古代货币),生动展现"携带财物"的本义。唐代李商隐在《为濮阳公檄刘稹文》中"赍盗粮而借寇兵"的警示,正是对"资敌"之祸的形象化表达。
三国时期诸葛亮《出师表》中"赍志以殁"的用法,更将这种意象升华为精神层面的传承。建兴六年(228年),蜀汉老将赵云病逝前,将珍藏的《孙子兵法》赍送姜维,这个场景在《三国志》裴松之注中有载,恰如"赍"字承载的文化传递功能。
字形的时空密码:从甲骨文到楷书,"赍"的演变堪称文字活化石:
甲骨文:双手捧贝的象形(+贝);
金文:增"止"部强调行走(辵+贝)
小篆:定型为"齐"声符的形声结构
在书法艺术中,赵孟頫《胆巴碑》里的"赍"字独具匠心:贝部末笔如垂露,齐部参差似云纹,暗合"持物而行"的动态美感。对比"赉"(赏赐)、"赗"(丧礼赠物)等同源字,可见古代礼制中物质传递的细分。
音韵学的见证:中古音韵中,"赍"属精母齐韵(tsiei),与"齑"同源。现代方言中,粤语读作"zai1",闽南语"che",保留古音痕迹。日语音读"せい"(sei),训读"もた.れる"(motareru),印证了汉字传播中的音义流变。
当代语料库数据显示,该字使用频率约0.0001%,主要出现在成语典故、历史文本中。但在考古领域却有特殊价值:居延汉简中的"赍马食"记载,为研究汉代驿站制度提供关键证据。
这个穿越三千年的汉字,从甲骨文的具象表意,到今日成语中的抽象表达,始终承载着中华文明中"精神传承"的密码。当我们准确读出"jī"这个读音时,不仅是在纠正发音,更是在触摸文化基因的深层脉动。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