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4岁的小王(化名)被同事推入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急诊科时,已胸痛1小时,全身被冷汗浸透,四肢冰凉,呼吸急促,检查时又突发意识丧失、全身剧烈痉挛……
“快!快!快!推进抢救室!”
34岁的小王(化名)被同事推入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急诊科时,已胸痛1小时,全身被冷汗浸透,四肢冰凉,呼吸急促,检查时又突发意识丧失、全身剧烈痉挛……
值班医疗组长闫江医生接诊,见小王全身大汗、四肢湿冷、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心电图提示存在早搏和心肌缺血,初步判断为“高危胸痛”。情况危急!闫江医生立即组建ACLS团队(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团队),同时汇报急诊医学科执行主任张琦。
张琦主任当即指示:“马上开通绿色通道,全力抢救!”
就在行血检与心电图检查时,小王突发意识丧失、全身抽搐——心电监护屏上,致命的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简写VF ),波形疯狂跳跃!一场与“电风暴”的生死对决就此展开:
3分钟黄金除颤
“立即启动心肺复苏!准备电除颤!”医疗组长闫江一声令下,急诊抢救团队迅速反应:第一时间开始高质量胸外按压,以保障重要器官血流灌注,同时200焦耳双向波电流精准释放,并适当镇痛镇静、肌松后,行气管插管术、呼吸机控制通气,建立中心静脉通道给药……心电监护仪上令人窒息的室颤波形消失了,自主心律和脉搏恢复!
从室颤发生到成功除颤,整个过程仅用了不到3分钟。
7次室颤,50分钟生命拉锯战
就在医护团队准备松口气时,小王很快再次出现了室颤(VF),急救团队再次紧张有序地进行了电除颤,继续高质量抢救治疗。
张琦主任分析后果断判定为“急性心梗诱发室性电风暴”,当即加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并联合CCU、心外科、ICU启动多学科协作(MDT)治疗。
CCU贾磊副主任医师会诊后,确诊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须尽快开通闭塞血管,挽救濒死心肌!”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医护人员立即推着小王从急诊科通过绿色通道直达心脏DSA室。CCU团队分工协作,快速置入IABP(主动脉球囊反搏),同时开通前降支闭塞血管,术中进行了PTCA(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术后血管达到三级血流。
经50分钟反复除颤及持续生命支持,小王心律终趋稳定。而整个抢救期间,他竟先后出现了7次室颤!
血管再通,生命站稳
被转入CCU(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后,在高钊主任、贾磊教授及科室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小王的生命体征及各项指标趋于平稳。刚恢复意识的那几天,尽管他身上还插着维系生命的管子,只能静静躺在病床上,却早已无法抑制内心的感激。他握起笔,在纸上写下了一行“谢谢医生们”。
这行用红笔写就的字迹,虽不工整,甚至带着颤抖的瑕疵,却炽热地诉说着他对医者们最深的敬意与谢意。
如今,小王已成功撤下了呼吸机,拔除了身上的管子,不日便将康复出院。
生死“电风暴”的幕后
心室电风暴的抢救,是技术、速度与协作的极致考验。当心肌因缺血“短路”,心脏会陷入恶性电紊乱,脑损伤与器官衰竭在数分钟内发生。此时,唯有持续高质量CPR维持基础循环,结合精准电除颤打断异常电路,才能为后续治疗赢得时间。而最终挽救生命的,仍是快速开通闭塞冠脉——这也正是国家级胸痛中心的核心使命:以分钟为单位,重启心跳!
警钟!心梗逐渐年轻化
张琦主任表示,近年来心梗的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这与熬夜、过劳、高压、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长期累积有很大关系。
胸骨后/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是心梗最典型、最警示的症状,但有些人则表现为牙痛、腹痛、呕吐、大汗淋漓等非典型症状,一定要提高警惕。心梗发生后,越早开通阻塞的血管,挽救的心肌就越多,预后越好。 一旦怀疑心梗(无论典型或不典型),须立即采取行动:
1、停止一切活动,静坐或静卧休息。
2、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
3、等待就医期间,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胸外按压,或快速启用身边场所配备的除颤仪进行除颤。
来源: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