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李雪琴胃里切了8个息肉#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引发众多网友关注。李雪琴在一档综艺节目中提到自己胃部切除了8个息肉,不少网友纷纷表示“自己也有胃部不适,会不会也长了息肉?”“胃息肉到底严不严重,需要手术切除吗?”。
撰文 | 碧瑶
近日,#李雪琴胃里切了8个息肉#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引发众多网友关注。李雪琴在一档综艺节目中提到自己胃部切除了8个息肉,不少网友纷纷表示“自己也有胃部不适,会不会也长了息肉?”“胃息肉到底严不严重,需要手术切除吗?”。
图源:综艺节目截图
1%-6%,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1]。虽然大多数胃息肉为良性,但部分类型的胃息肉存在一定的癌变风险,因此,了解胃息肉的成因、风险以及正确的处理方式,对维护胃部健康至关重要。想远离胃息肉?先搞懂它的5大成因!
胃息肉的形成是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医学研究已明确其主要成因如下: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Hp感染是增生性息肉的重要诱因。Hp可引发胃黏膜慢性炎症,长期刺激导致黏膜上皮细胞异常增殖形成息肉。
2、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NSAIDs虽广泛用于止痛抗炎,但长期服用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黏膜糜烂、溃疡,进而诱发息肉。研究表明,连续服用NSAIDs超1年者,胃息肉发生率比未服用者高2-3倍[2]。3、胆汁反流:胆汁反流入胃后,胆盐、磷脂等成分刺激胃黏膜引发炎症,长期可致黏膜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增加息肉风险。
4、遗传因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遗传病与胃息肉密切相关。
5、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长期食用高盐、腌制、熏烤食物,会因高渗透压和化学刺激损伤胃黏膜,诱发增生;吸烟、饮酒、熬夜、精神压力大等,也会影响胃黏膜循环代谢,降低抵抗力,增加息肉发生几率。
胃息肉会癌变吗?4种类型风险大不同!胃息肉的风险主要体现在癌变风险上,不同病理类型的胃息肉,其癌变风险存在显著差异,临床中需根据息肉类型进行针对性评估和处理。
1、腺瘤性息肉:癌变风险较高,占胃息肉总数的10%-25%,依病理形态分为管状、绒毛状、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绒毛状腺瘤癌变风险最高,管状腺瘤相对较低。其癌变率与大小、形态、生长速度相关,直径超2cm者癌变率可达50%以上,且随时间推移癌变风险逐渐增加。
2cm、伴异型增生或位于胃底腺区域时,癌变风险显著升高,需密切关注并及时处理[3]。3、胃底腺息肉:多与药物相关,风险较低,PPI)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药物有关。多数直径<1cm,呈多发、无症状,癌变风险极低,仅在少数情况下(如伴有异型增生)才会增加癌变风险[4]。4、其他类型息肉:风险因类型而异。炎性纤维性息肉多为良性,通常无癌变风险;错构瘤性息肉常与遗传相关(如Peutz-Jeghers综合征),虽自身癌变风险不高,但患者整体胃肠道肿瘤的发生风险会增加[5]。胃息肉的处理方式:依据息肉特征制定个体化方案▌1、随访观察:适用于低风险息肉1cm、病理类型为增生性息肉或胃底腺息肉(无异型增生)、无明显症状的患者,通常建议进行随访观察。具体随访方案为:首次发现息肉后,每1-2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观察息肉的大小、数量变化。若息肉无明显变化,可适当延长随访间隔至3-5年;若息肉出现明显增大(直径增加超过0.5cm)、数量增多或伴有异型增生等情况,需及时采取进一步治疗措施[6]。▌2、内镜下切除:目前主要治疗手段内镜下切除是目前治疗胃息肉的主要手段,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适用于大多数有治疗指征的胃息肉患者。
▶ 切除指征:
(1)腺瘤性息肉:无论大小,均建议内镜下切除,以防止癌变;
(2)增生性息肉:直径超过1cm或伴有异型增生,建议内镜下切除;直径在1-2cm之间的增生性息肉,若患者存在Hp感染,可先根除Hp,3-6个月后复查胃镜,若息肉未缩小或反而增大,再行内镜下切除;
(3)胃底腺息肉:直径超过1cm或伴有异型增生,建议内镜下切除;
(4)其他类型息肉:如炎性纤维性息肉引起明显症状(如出血、梗阻)或错构瘤性息肉较大时,也建议内镜下切除。
▌3、手术治疗:少数特殊情况适用对于内镜下无法切除、息肉较大且怀疑有癌变、或伴有严重并发症(如大出血、穿孔)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如胃部分切除术等。但手术治疗创伤较大,恢复时间较长,临床中应用较少[7]。预防与管理并重,守护好“胃”来▌1、预防胃息肉的发生▶ 根除Hp:对于Hp感染阳性的人群,应及时进行根除治疗,可有效降低增生性息肉的发生风险。目前,临床推荐的Hp根除方案为铋剂四联疗法(铋剂+PPI+两种抗生素),疗程为10-14天;▶ 合理用药:避免长期滥用NSAIDs和PPI,如需长期服用,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定期进行胃镜检查,监测胃部情况。▶ 遵医嘱随访:胃息肉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建议进行定期随访,不可因无症状而忽视随访,以便及时发现息肉的变化,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术后护理:接受内镜下切除或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应注意饮食调理,初期以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避免食用粗糙、坚硬、刺激性食物;同时,密切观察术后有无腹痛、呕血、黑便等并发症,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 定期体检:即使无胃部不适症状,也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尤其是有胃息肉家族史、Hp感染史、长期服用NSAIDs等高危人群,以便早期发现胃息肉,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小结李雪琴的经历为大众敲响了胃部健康的警钟。胃息肉并非遥不可及的疾病,其发生与日常饮食、用药习惯乃至遗传因素都密切相关。既不必因息肉二字过度恐慌,也不能因初期无症状就掉以轻心。定期检查是早发现的关键,遵医嘱治疗是防风险的核心,而健康的饮食作息则是护胃的基础。从当下开始关注身体发出的信号,科学管理,才能让好“胃”常伴。
参考文献:
[1]王辰,王建安.内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58[2]Zhang Y, et al. Long-term use of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and the risk of gastric polyps: a meta-analysis [J]. Int J Clin Exp Med,2019,12(5):5876-5883.[3]Choi IJ, Kim SG, Kim JH, et al. Clinical outcomes of gastric hyperplastic polyps: a long-term follow-up study [J]. Gastrointest Endosc,2018,87 (3):687-694.[4]Malfertheiner P, Chan FK, McColl KE. Peptic ulcer disease [J]. Lancet,2017,390(10114):2355-2368.[5]Fujimori T, Oka S, Yao T, et al. Japanese gastric cancer treatment guidelines 2018 (5th edition)[J]. Gastric Cancer,2020,23 (1):1-21.[6]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中国胃息肉规范化诊疗共识意见(2020年,上海)[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20,37(11):761-770.[7]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Gastric Cancer (Version 2.2022)[J].J Natl Compr Canc Netw,2022,20 (3):321-356.*“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消化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