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息肉并不是无害的。根据《中华消化杂志》发布的多中心数据显示,50%以上的结直肠癌患者曾有腺瘤性息肉史,而未及时处理的息肉有约5%最终演变为癌变。胃部息肉亦然,尤其是增生型或腺瘤型,若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其恶变风险显著增加。
消化内科门诊中,越来越多患者因胃肠息肉前来就诊。有趣的是,在详细询问饮食习惯后,竟发现部分素食者的息肉发病率并不低,甚至部分人息肉数量多、体积大。
这一现象打破了很多人对“素食有益肠胃”的固有印象。事实远比想象复杂,有三类看似健康的素食,若长期摄入,反而可能加速胃肠息肉的形成与增大。
息肉并不是无害的。根据《中华消化杂志》发布的多中心数据显示,50%以上的结直肠癌患者曾有腺瘤性息肉史,而未及时处理的息肉有约5%最终演变为癌变。胃部息肉亦然,尤其是增生型或腺瘤型,若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其恶变风险显著增加。
不少患者一开始并无明显不适,仅有轻微腹胀、排便不规律或偶尔腹痛,但在胃镜或肠镜检查中却发现数量众多的息肉,有的甚至已出现腺体不典型增生。关键是,很多人并未意识到,自己每日入口的某些“素食”,正在悄悄加剧这一过程。
先看第一类:高油高温炒制的素菜制品。炒素鸡、炸豆腐、素鱼排等仿荤素食,在加工过程中往往经过高温油炸、反复回锅,严重破坏食材原有结构,产生大量杂环胺和多环芳烃类致癌物。
2023年发布于《胃肠病与肿瘤研究》的一项前瞻性研究指出,每周摄入超过三次高温油炸素食者,胃息肉发生率较常规素食者高出2.3倍。这些致癌物会持续刺激胃肠黏膜,诱发上皮细胞异常增殖,为息肉乃至癌变提供温床。
第二类更容易被忽视:高度精加工的植物蛋白制品。如素肉、植物香肠、豆制素肚等,这些产品虽来自黄豆、小麦等植物,却在提取、调味、成型过程中加入大量添加剂、结构改性剂与增香剂。看似天然,其实已远离“食物本味”。
2024年《肠道微生态与疾病》杂志的一项随机交叉研究显示,摄入高比例精加工植物蛋白者,其结肠黏膜中促炎因子表达显著升高,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与腺瘤型息肉的形成高度相关。这类素食虽无动物脂肪,却在消化过程中诱导肠道慢性炎症,成为息肉生长的温床。
第三类是很多人认为“养生”的主食替代品:粗粮粉、代餐粉类素食冲剂。不少人为了减重或排毒,选择每日用杂粮粉、五谷粉取代一餐,忽略了这些粉类在精细研磨后已失去原有膳食纤维结构。
尤其是市售产品中常含麦芽糊精、稳定剂等添加成分,快速升糖、刺激胃酸分泌,反而加重胃黏膜负担。
2022年《实用消化病学》收录的一项回顾性分析中提到,长期使用代餐粉作为主食者,胃体息肉检出率约为常规饮食人群的1.7倍。这类食物虽不油腻,却因结构单一、营养失衡,长期刺激胃黏膜细胞异常增殖。
从机制上看,息肉的形成与黏膜细胞修复异常、慢性炎症刺激、肠道菌群紊乱密切相关。上述三类素食,虽各自路径不同,但都在不同层面上破坏了胃肠道的稳态。
例如,高温油炸产生的致突变物质直接诱导细胞基因突变;精加工植物蛋白扰乱菌群,造成低度炎症;粉类代餐则打乱正常胃排空节律,加速胃酸过度分泌,激活胃窦G细胞,间接刺激胃体黏膜增生。
临床上,越来越多年轻患者在无家族史、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背景下被发现多发息肉,其共同特点往往是“过度素食、偏爱替代品”。
在一项覆盖13个省市的回顾性病例分析中,平均年龄不足35岁的胃部息肉患者中,有高达28%为严格素食者或偏好素肉制品者。这些数据已足以引发对当前素食风潮的再思考。
那是否意味着素食本身有害?并非如此。真正的问题在于“素食的方式”。未经加工的新鲜蔬菜、蒸煮豆类、全谷物等,仍是肠道健康的重要组成。但一旦素食走向工业化、精加工、高温处理,就背离了其原本的健康属性。
在实际诊疗中,医生不止一次遇到患者自述“我一直吃得很清淡,也不吃肉,怎么还会长息肉”。这类误解根深蒂固,而真正的饮食问题被掩盖在“素食”的标签之下。高频摄入上述三类素食,比起普通荤食更难以引起警觉,隐蔽性极强。
针对已有息肉或有息肉家族史的人群,饮食管理需更加精准。建议每日记录饮食种类与摄入频率,尤其注意加工素食品的出现频率。
对于高风险人群,定期胃肠镜筛查的间隔应缩短至1-2年,并结合病理结果判断复查时机。此外,针对息肉体积大于1厘米或形态不规则者,应考虑内镜下切除,而非盲目等待。
更需要提醒的是,息肉虽小,却是肠胃道对不良刺激的结构性“报警”。一旦出现,说明胃肠黏膜已进入异常增生状态,不能仅靠口头“清淡饮食”来逆转。此时,调整饮食结构、恢复肠道菌群平衡、避免黏膜刺激,才是系统性干预的关键。
那么,不妨思考一下:你每天摄入的素食,真的健康吗?那些看起来无害的素肠、素鸡、五谷粉,是否正悄悄改变你胃肠黏膜的命运?当你下一次走进超市,面对琳琅满目的素食产品时,是否能分辨出哪些是真正养胃护肠,哪些只是“伪健康”的陷阱?
健康的选择从来不是标签决定的,更不是“只吃素”这么简单。真正的饮食智慧,是在理解食物背后对身体的影响后,做出清醒的决定。
参考文献:
《中华消化杂志》2023年第43卷第6期,胃肠道息肉与癌变风险的多中心队列研究
《肠道微生态与疾病》2024年3期,高度精加工素食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分析
《实用消化病学》2022年第27卷第9期,代餐粉对胃部结构性病变的回顾性研究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来源:人初无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