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蔡宗苇,分析化学家,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中国化学会会士,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香港浸会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与生物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25年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共105人,我们分七期进行介绍,今天是第一期,介绍15位候选人(以姓氏拼音为序):
蔡宗苇
蔡宗苇,分析化学家,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中国化学会会士,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香港浸会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与生物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蔡宗苇1978年毕业于福建省福州高级中学;1982年在厦门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学位;1990年在德国马尔堡大学(University of Marburg)获得博士学位;1991至1994年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University of Nebraska)质谱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至1996年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水中心任研究助理教授;1996至2000年在美国药物公司Glaxo-Wellcome任研究员;2001年受聘于香港浸会大学;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海外B类);2007至2011年任香港浸会大学化学系系主任;2015年起被授予“郭一苇”环境与生物分析冠名讲座教授并担任二恶英分析实验室主任;2023年6月,当选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2024年担任宁波东方理工大学讲席教授。
蔡宗苇从事质谱化学分析的基础理论及其在环境、生物、药物和痕量有机污染物的应用研究。
推荐人:江桂斌院士。
陈红征
陈红征,女,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获得者,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现任浙江大学高分子复合材料研究所副所长,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副系主任、高分子复合材料研究所副所长。浙江大学浙江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兼职教授。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十二届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复印科学与工程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上海复印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化学会国际事务委员会成员、中国化学会有机固体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复合材料学会副理事长、《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编委。
陈红征主要从事有机高分子和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自由申请)/重点/重大(重点)国际合作、973项目课题和863重点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多项;在Nature Nanotechnology, Adv. Mater.等期刊发表论文574篇,其中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3篇,他引24038次,H因子79;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专著1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项,部分成果得到转化。国际会议邀请报告60多次,组织国际会议9次。
推荐人:张涛院士。
陈鹏
陈鹏,1979年6月出生于甘肃兰州,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化学生物学系主任,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高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陈鹏于2002年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毕业,获得化学和经济学双学士学位;2003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理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07年至2009年在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 诺华制药美国圣迭戈研发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年回国后担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1年担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学术带头人;201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4年晋升新体制教授;2015年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2023年获得首期“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资助。
陈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与生物学的前沿交叉领域。
推荐人:俞飚院士。
陈萍
陈萍,1968年出生于山东东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1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97年获厦门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之前赴新加坡国立大学工作,历任Post-Master Fellow,Research Fellow,Senior Research Fellow,Assistant Professor,Associate Professor。2008年受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所长包信和院士邀请,携研究团队整体回国加入化物所。2009年获得中科院百人计划支持,2011年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6年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2019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并获创新使命领军者称号。
陈萍长期致力于“氢化物化学”这一基础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包括:化学储氢;固氮;氢负离子传导。
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陈兴
陈兴,1980年10月出生于福建龙岩,无党派人士,北京大学合成与功能生物分子中心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高级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
陈兴于2002年从清华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同年赴美国留学;2007年12月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2007年至2010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年至2016年担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员;2011年至2017年担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2011年担任北京大学合成与功能生物分子中心研究员;201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5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年担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2016年至2019年担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院长;2017年担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高级研究员;2019年至2024年担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2024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
陈兴的研究领域为化学生物学,主要集中于化学和糖生物学的交叉领域 。
推荐人:李亚栋院士。
陈永胜
陈永胜,男,1963年3月生,南开大学特聘教授、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1997年获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博士学位,后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肯塔基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2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
1980年进入郑州大学化学系,1984年考入南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93年赴加拿大深造。2003年起受聘南开大学,历任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Carbon》等国际期刊编委 。研究方向为碳纳米材料与有机功能材料的能源转化与存储应用,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项目等国家级课题。在Science、Nature系列期刊发表论文500余篇,总被引逾8万次,H-index达130 。获2010年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14年起连续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培养博士24名、硕士16名。
推荐人:周其林院士。
程鹏
程鹏,1964年2月出生于天津,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伯苓学院院长(2014年起),2024年度中国化学会会士(FCCS)。1985年、1991年、1994年分获南开大学化学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6年晋升教授,1997-1999年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和美国Texas A&M大学从事合作研究与博士后工作。
程鹏历任教育部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无机化学学报》副主编。1999年获教育部首届优秀青年教师奖,200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6年获国家教学名师奖,2007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功能配合物化学研究,开发应用于生物传感、磁电耦合及资源气体转化的分子基材料,发表高水平论文近200篇,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其团队构建的五角双锥构型Dy(Ⅲ)单分子磁体材料创磁电性能新纪录。
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崔勇
崔勇,博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导。现任网络技术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奖励、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和中创软件人才奖获得者,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国际互联网标准化组织IETF IPv6过渡工作组主席,曾任 IEEE TPDS编委,现任IEEE TCC、IEEE Network及IEEE Internet Computing期刊编委。
他的研究领域包括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IPv6与下一代互联网、无线移动计算等。先后主持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项目IPv6过渡课题、国家高科技发展计划863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子课题等。
推荐人:谢毅院士。
丁建东
丁建东,男,1965年生,江苏盐城人,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
1988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物理专业,1991年和1995年分别在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和高分子科学系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98-1999年,在英国剑桥大学材料系从事博士后研究。曾任高分子科学系副系主任,现任高分子科学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中国青年科技奖,教育部首届高校青年教师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研究,包括细胞与材料相互作用的科学问题、药物缓释载体材料技术、组织工程材料技术等。
推荐人:彭慧胜院士。
丁克
丁克,男,1973年12月生,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22年吴阶平-保罗·杨森医药科技奖(吴杨奖),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J. Med. Chem.副主编,英国皇家化学会Fellow。
1991年9月—1995年7月,中国药科大学化学制药专业本科毕业,1995年9月—1998年7月,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专业硕士,1998年9月—2001年7月,复旦大学化学系(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联合培养),生物有机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01年12月—2005年2月:美国密西根大学肿瘤中心博士后;2005年3月—2006年3月:美国密西根大学医学院Research Investigator;2006年5月—2016年6月: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2016年6月—2021年12月:暨南大学药学院院长、教授;2023年5月至今,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专注于药物化学生物学,主要研究抗肿瘤药物的设计、合成与生物学活性。
推荐人:常俊标院士。
丁云杰
丁云杰,男,1963年12月生,浙江海宁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出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85年7月毕业于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1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1991-1995年:浙江大学化学系工作;1995-1998年:美国Texas A&M大学化工系博士后研究;1999年至今: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历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合成气转化与精细化学品催化研究中心主任等职。
主要从事合成气转化(如费托合成)、精细化工催化(如烯烃氢甲酰化)及生物质催化转化研究,多项技术实现工业化应用,年产值达20亿元。2019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省级奖励。
推荐人:杨学明院士。
杜世萱
杜世萱,女,1970年出生于贵州遵义,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纳米物理与器件实验室纳米结构及其器件的理论计算研究课题组(N11)组长、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科学学院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
杜世萱于1992年从北京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毕业;1999年获得北京师范大学固体物理与化学专业理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得北京师范大学固体物理与化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之后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纳米物理与器件实验室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2003年至2004年担任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访问学者;201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20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纳米物理与器件实验室N11组课题组组长,同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杜世萱的研究方向为:固体表面纳米结构的组装机制及其物理化学性质;新型低维量子体系的理论设计与物性研究;低维纳米结构及其器件构造机制与物性。
推荐人:方维海院士。
范青华
范青华,1966年生于湖南,博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分子识别与功能院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化学会第31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秘书长。
主要从事手性催化合成、手性有机功能分子的合成、组装与应用研究,在包括芳香化合物的不对称氢化、手性树状分子催化剂和手性超分子催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中国化学会第七届(2021-2023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遴选专家”名单,当选2021年中国化学会会士(FCCS)。 部分成果作为第二完成人获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推荐人:程津培院士。
方晓红
方晓红,女,汉族,1968年8月生,湖南湘乡人,中共党员,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现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化学会分子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杭州医学研究所副所长。
方晓红课题组在发展高灵敏度的生物医学分析新方法、单分子水平研究DNA/蛋白质相互作用力和对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表征、细胞信号转导相关蛋白的活细胞单分子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已在PNAS、JACS、Angew. Chem. Int. Ed.、Nat. Microbio.、Nano Lett.、Anal. Chem. 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多篇。
推荐人:赵宇亮院士。
付宏刚
付宏刚,男,汉族,1962年6月生,中共党员,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中国化学会会士,功能无机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黑龙江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付宏刚于1984年6月获得吉林大学学士学位;1987年6月获得吉林大学硕士学位;1987年7月—1988年4月任吉林大学工程师;1988年4月—1991年5月任黑龙江大学化学系助教;1991年5月—1995年5月任黑龙江大学化学系讲师;1995年5月—2000年9月任黑龙江大学化学系副教授;1999年1月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1999年9月—2004年3月任黑龙江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副院长;2000年9月任黑龙江大学教授;2004年3月—2010年11月任黑龙江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院长;2008年8月任功能无机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10年11月—2017年6月任黑龙江大学副校长;2017年6月—2022年7月任黑龙江大学校长。
付宏刚主要从事光催化和电催化领域的材料设计合成、结构调控,在材料尺寸,晶相,缺陷的选择性控制合成及其在光催化、电催化制氢,有机物合成以及ORR、OER等催化反应过程中的活性和稳定性,反应机制等方面开展研究。
来源:泠泠七看Re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