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都不易,又一位青年学者离世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8 17:42 1

摘要:在南京大学能源与资源学院的一篇研究论文《通过加速船载石灰石的风化进行二氧化碳封存的可能性》致谢部分,团队合作人员悼念了该文第一作者东思嘉:“我们失去了我们的朋友和同事东思嘉,我们将此文献给她,愿她的精神能够像激励我们一样激励他人”。这段悼词,犹如论文主题碳封存

在南京大学能源与资源学院的一篇研究论文《通过加速船载石灰石的风化进行二氧化碳封存的可能性》致谢部分,团队合作人员悼念了该文第一作者东思嘉:“我们失去了我们的朋友和同事东思嘉,我们将此文献给她,愿她的精神能够像激励我们一样激励他人”。这段悼词,犹如论文主题碳封存,留在永恒的学术文献库中。

东思嘉,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2010-2014),博士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2014-2019)。她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碳封存、溶解动力学、矿物界面反应。

这是她近年主持的科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近饱和海水中碳酸钙溶解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2025 – 2027,主持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碳酸钙溶解的水化学效应和海洋碳酸钙溶解通量构建,2025 – 2027,主持

蛎岈山国家级海洋公园牡蛎礁碳汇核算标准预研究项目,2024年,主持

关键地球物质循环前沿科学中心“GeoX”交叉项目,青年学者项目,增强海洋碱度碳封存的矿物学和生物化学效应研究,2024 – 2027,主持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西北太平洋生物碳泵的氮磷铁调控及演变趋势(PIN-Pump),2024 – 2029,项目骨干

美国Grantham环境基金,博士后基金,12540314,Scaling Calcium Carbonate Dissolution to Demonstrate Safe, Permanent Carbon Sequestration at the Caltech Power Plant,2018 – 2023,主持

美国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 Sea Grant海洋基金,2018,主持“

东思嘉,这位31岁便在《自然·通讯》发表重要成果的年轻学者,以一种令人心碎的方式,成为公众审视中国大学科研生态的又一个焦点。

今年以来,从上海交大博士生到中科院研究员,多起年轻学者猝死事件构成令人不安的连锁反应。

在"双一流"建设的指挥棒下,高校对论文数量、影响因子、课题经费的追逐达到白热化程度。某高校实行的"代表作制度"要求青年教师三年内发表三篇顶刊论文,这种近乎苛刻的要求,完全不符合科研规律。

科研工作者在现实压力下异化为精密运转的学术机器。"非升即走"将青年学者推向论文发表的奴工竞赛,当科研经费的申请与论文数量形成畸形的正相关,学术创新便不可避免地沦为量化指标的奴隶。

研究生导师面临考核压力,将焦虑转嫁至学生;青年教师为获得"青千""优青"等头衔,不得不牺牲科研质量换取数量优势;博士后群体则陷入"临时工"的恶性循环,平均任职时间从五年缩短至两年。

来源:台海怒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