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年度报告里,藏着一组扎眼的数据:在 2024 年获批的面上项目中,拥有 “杰青”“长江学者” 等头衔的研究者,中标率高达 68%;而没有任何头衔的普通教授,中标率仅 12%。就像学术圈有一条无形的食物链,顶端是戴着各种头衔光环的 “大佬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年度报告里,藏着一组扎眼的数据:在 2024 年获批的面上项目中,拥有 “杰青”“长江学者” 等头衔的研究者,中标率高达 68%;而没有任何头衔的普通教授,中标率仅 12%。就像学术圈有一条无形的食物链,顶端是戴着各种头衔光环的 “大佬”,底端是没头衔的 “青椒”,资源分配时,前者大口吃肉,后者只能喝汤,甚至连汤都喝不上。某高校科研处的老员工私下说:“现在申请课题,头衔比成果管用 —— 你论文发得再多,没个‘帽子’,评审专家连看都懒得看。”
“杰青” 的课题经费,抵得上 20 个普通教授。某 985 高校的内部统计显示,该校 “杰青” 平均每年能拿到 500 万科研经费,而没有头衔的教授,年均经费不到 25 万。刚评上 “优青” 的王教授,明显感觉到了变化:以前申请 30 万的课题都要反复答辩,现在拿着 “优青” 证书去谈合作,企业主动提出每年赞助 200 万。“不是我的研究突然变厉害了,是这个头衔给了别人‘信任背书’。” 他办公室的保险柜里,锁着三张课题立项书,全是评上 “优青” 后自动找上门的,“以前得追着经费跑,现在经费追着我跑,就因为多了这三个字”。
没头衔的老师,连课题申报资格都没有。国家社科基金的 “重大项目” 申报指南里,明确要求 “首席专家需具有长江学者或同级别的学术头衔”。普通教授李老师研究该领域十年,手里有扎实的前期成果,却连申报的门都摸不到。“就像去游乐园,别人凭 VIP 卡直接进,你拿着普通票,连排队的资格都被剥夺了。” 他只能眼睁睁看着一个刚评上 “长江学者” 的同行,拿着和他相似的方案拿走了 200 万经费,“那位同行的论文引用率还没我高,可人家有头衔,这就是硬通货”。
头衔决定会议室的座位,也决定话语权。某学术论坛的座位表上,“院士”“杰青” 坐在第一排中央,“长江学者”“优青” 依次向两边排开,没头衔的教授只能在后排角落扎堆。轮到自由讨论时,主持人总是先问:“张院士有什么看法?”“李杰青怎么看?” 普通教授就算举手,也常常被忽略。有次环境科学领域的研讨会,没头衔的赵老师提出了一个关键质疑,却被主持人打断:“我们先听听王长江(学者)的意见。” 赵老师后来发现,自己的质疑其实是对的,可因为没头衔,声音根本传不到前排,“就像在菜市场,穿西装的人说话有人听,穿布衣的人喊破喉咙也没人理”。
35 岁前没评上 “青千”,感觉人生都废了。某高校的 “青千” 申报数据显示,每年有近三成申请者年龄在 34-35 岁,其中 80% 的人在申报前半年都处于 “连轴转” 状态。生物系的陈博士为了赶在 35 岁前评上 “青千”,连续半年每天只睡 4 小时,一边修改论文,一边联系海外合作导师 “刷经历”。答辩前一周,他突发胃出血被送进医院,醒来第一句话是 “我的申报材料交了吗”。“圈里都说‘35 岁是青千的生死线’,过了这岁数,连竞争资格都没了。” 他躺在病床上看着天花板,“就像高考复读,年龄到了就得退场,管你准备得多充分”。
为了蹭头衔,甘愿给 “大佬” 当 “学术保姆”。某调查显示,60% 的青年教师曾主动申请加入 “头衔大佬” 的课题组,哪怕只是做些数据整理、文献翻译的杂活。刚入职的刘老师为了能在 “杰青” 导师的课题里挂名,每周去导师家打扫卫生、接送孩子,甚至帮师母抢直播间的优惠券。“没办法,人家一句话,就能让你在核心期刊上挂个名;一个签字,就能让你参与国家级项目。” 他手机里存着导师的日程表,比自己的课表还清楚,“尊严算什么?能拿到头衔才是王道”。
为了保头衔,宁愿 “躺平” 不搞创新。有位评上 “长江学者” 的教授,近五年没发表过突破性成果,却每年都能拿到课题。学生说:“老师现在只做‘安全研究’,啥课题稳妥就做啥,生怕失败影响头衔续聘。” 某高校的续聘考核数据显示,85% 的头衔持有者会选择 “延续性研究”,只有 15% 敢尝试新领域。“就像捧着金饭碗的乞丐,怕摔了碗,宁愿饿着也不敢去冒险。” 这位教授在私下聚会时坦言,“头衔这东西,戴上就摘不下来了,一旦失败,以前的光环全成了笑话”。
某院士在退休前说:“我们当年搞研究,哪有什么头衔?全凭兴趣和毅力。现在的年轻人,心思都花在‘争帽子’上了。” 数据显示,近十年我国学术头衔数量增长了 300%,但真正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占比却不足 5%。就像农民不种地,天天忙着给自己评 “劳动模范”,地里的收成能好吗?
学术的本质是探索未知,不是争抢头衔。那些没头衔却默默深耕的研究者,或许才是学术的根基。某研究所的普通研究员,用二十年时间攻克了稀土提纯技术,没拿过任何头衔,却让我国稀土利用率提高了 20%;某高校的 “青椒”,放弃评职称的机会,带学生在山区做生态调查,发现了三个新物种。他们没有头衔光环,却用成果证明了:真正的学术价值,从来不在头衔的鄙视链里,而在实验室的灯光下,在田野的泥土里。
或许有一天,我们能撕掉 “头衔标签”,让学术评价回归初心 —— 看成果不看帽子,看贡献不看头衔。到那时,学术圈才会真正成为 “智者的乐园”,而不是 “帽子的赛场”。毕竟,能推动世界进步的,从来不是闪闪发光的头衔,而是藏在头衔背后的智慧和坚持。
来源:唐sir期刊汇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