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职场中,真正的“天纵英才”永远是少数,支撑组织运转的往往是资质平庸却踏实可靠的“庸才”——他们或许没有突出的创造力,却能按部就班完成基础工作;他们可能缺乏全局视野,却对指令有着较强的执行力。对领导者而言,用好庸才比用好天才更考验水平:用得好,能夯实团队根基;用
职场中,真正的“天纵英才”永远是少数,支撑组织运转的往往是资质平庸却踏实可靠的“庸才”——他们或许没有突出的创造力,却能按部就班完成基础工作;他们可能缺乏全局视野,却对指令有着较强的执行力。对领导者而言,用好庸才比用好天才更考验水平:用得好,能夯实团队根基;用不好,则会引发漏洞与内耗。以下四个策略,能让“庸才”发挥最大价值,实现“大匠手里无废料”的用人境界,确保团队运转四平八稳。
一、给其配备“拐杖”:以抱团互补弥补能力短板
庸才的核心问题不是“不愿做事”,而是“能力不足以独立成事”——可能缺经验、缺方法,或缺应对复杂局面的魄力。高明的领导者从不会让他们“单打独斗”,而是为其配备能力互补的“拐杖”,让擅长者补其短板,形成“1+1>2”的协作效应。
李渊建立唐朝初期,想培养侄子李道宗为帅,却深知其虽有勇力,却缺乏兵法谋略与实战经验。在征讨割据荆州的萧铣时,李渊没有让李道宗独自领兵,而是任命精通兵法的李靖为其副手,明确分工:李道宗负责统管士兵、执行战术,李靖则负责制定战略、应对突发战局。实战中,李道宗按李靖的部署稳扎稳打,李靖则在关键时刻调整战术,最终顺利平定萧铣。李道宗借助李靖的 “谋略拐杖”,既完成了任务,又积累了经验;李渊则通过这种搭配,既培养了亲信,又确保了战事不出差错。
职场中,这种“配拐杖”的策略同样适用:若让经验不足的新人负责项目执行,可搭配一位“流程熟手”做其搭档,帮他梳理步骤、规避风险;若让擅长执行却不善沟通的员工对接客户,可安排一位 “沟通高手”协同,负责洽谈需求、化解矛盾。给庸才配“拐杖”,不是“贬低”,而是“精准补位”——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基础的人做基础的事,既避免了因能力不足导致的失误,又能让庸才在协作中逐步成长。
二、避免远离领导的岗位:近距离管理降低失控风险
庸才往往缺乏独立判断与风险应对能力,若将其放在远离领导、缺乏监督的岗位,很容易因“判断失误”或“执行力偏差”导致问题扩大。高明的领导者会将庸才(尤其是亲信或亲戚)安排在“触手可及”的范围内,通过近距离管理及时纠偏,确保工作方向不跑偏。
唐太宗李世民对大舅哥长孙无忌的使用,就体现了这一思路。长孙无忌忠诚可靠,却在军事谋略与决断力上有所欠缺。李世民从未将他派往边关独当一面,而是始终带在身边,让他担任“侍中”“尚书右仆射”等近臣职位——日常参与朝政讨论,却不单独负责重大决策;协助处理文书、协调事务,却不掌管核心兵权。这种“近距离任用”,既能让李世民随时了解长孙无忌的工作进展,及时纠正其想法中的偏差,又能借助他的忠诚稳定朝局,避免因“远放失控”引发隐患。
职场中,对缺乏独立能力的庸才,要避免将其安排在“异地分公司负责人”“无人监督的项目组”等岗位,可优先放在“直属部门”“核心团队周边”等领导能直接关注的位置:比如让其负责“数据整理”“文件归档” 等需定期汇报的工作,或让其加入领导直接牵头的项目小组,便于随时沟通、调整。近距离管理不是“不信任”,而是“降低风险”——让庸才在可控范围内发挥作用,既减少失误,又能让领导及时掌握工作动态。
三、避免其从事复杂工种:用简单任务发挥执行力优势
庸才的优势往往是“踏实、细致、能按指令做事”,短板则是 “应对复杂局面、处理多重矛盾”的能力不足。若强行让他们承担“战略规划”“跨部门协调”“危机处理”等复杂工种,不仅会让他们陷入困境,更会给团队带来损失。高明的领导者会“扬长避短”,将庸才安排在流程清晰、目标明确的简单工种中,让他们的执行力优势得到最大化发挥。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管理团队时,就很擅长“按能力分配任务”。对于麾下那些忠诚却缺乏谋略的将领,他从不让他们参与“制定作战计划”,而是让他们负责 “粮草运输”“城池守卫”“士兵训练” 等简单却关键的工作 —— 这些任务流程固定、目标明确,只需按指令执行,无需复杂决策。比如将领郭英,虽不善领兵打仗,却做事严谨、责任心强,朱元璋便让他负责皇宫守卫与皇帝仪仗,他几十年如一日从未出错,成为朱元璋最信任的近臣之一。
职场中,给庸才分配任务要遵循“简单化、标准化、明确化” 原则:避免让他们做“需多方权衡的方案设计”,可让他们做“方案落地后的执行跟进”;避免让他们做 “需灵活应变的客户谈判”,可让他们做“客户资料整理”“合同流程对接”等标准化工作。简单任务不是“不重视”,而是 “精准匹配”——让庸才在自己能胜任的领域稳定输出,既保证工作质量,又能让他们获得成就感,减少因“力不从心”导致的失误。
四、避免其与小人搭配:纯净协作环境减少内耗
庸才往往性格相对温和,或缺乏辨别是非、对抗恶意的能力,若将他们与 “投机取巧、搬弄是非”的小人搭配,很容易被小人利用——要么成为小人推卸责任的“替罪羊”,要么被卷入派系斗争,最终既做不好工作,又影响团队氛围。高明的领导者会刻意让庸才远离小人,为他们创造纯净的协作环境,确保其能专注于工作本身。
举一个反面的案例,秦朝时期,秦始皇将中车府令赵高与自己资质平庸的儿子胡亥刻意搭配(让赵高当其师傅),酿成了王朝覆灭的悲剧。赵高虽精通狱法却野心勃勃,善于逢迎钻营,而胡亥自幼缺乏治国历练,资质平庸且贪图享乐。秦始皇巡游途中驾崩后,赵高利用胡亥对自己的信任,篡改遗诏扶持胡亥登基,同时矫旨赐死扶苏与蒙恬。胡亥在位期间,完全依赖赵高处理政务,对其指鹿为马的专权行径视而不见。赵高借机排除异己、操纵朝政,致使苛政加剧、民怨沸腾,最终引发陈胜吴广起义,大秦帝国在短短数年间分崩离析,印证了庸才与奸佞组合对政权的致命破坏力。
职场中,给庸才搭配同事时,要优先选择“踏实本分、无投机心态” 的伙伴:避免让他们与“爱抢功劳、善甩锅”的人合作,可搭配“责任心强、乐于分享”的同事;避免让他们加入 “派系复杂、内斗频繁”的团队,可安排在“氛围简单、专注做事” 的小组。纯净的协作环境不是 “保护”,而是“护航”——让庸才远离是非干扰,专注于手头工作,才能减少内耗,确保团队整体效率。
总而言之,用好庸才的核心,不是“把庸才变成天才”,而是“让庸才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合适的价值”。给其配“拐杖”,是补能力之短;放其在近旁,是控风险之失;派其做简活,是扬执行之长;避其与小人,是防内耗之害。对领导者而言,团队的稳定不仅靠天才的 “突破力”,更靠庸才的“支撑力”。掌握这四个策略,既能让庸才发挥最大作用,夯实团队根基,又能避免因用人不当引发的差错与内耗,真正实现“四平八稳”的管理境界。记住:大匠无废料,高明的领导者,从来都能在平凡人中找到价值,在普通岗位上挖掘潜力。
来源:谋略与兵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