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迎新直播翻车被迫关闭评论,网友感慨:这个结果有点意外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8 17:10 1

摘要:8月26日14:30,由武汉市文旅局和“武汉发布”联合推出的“2025武汉大学生迎新季”准时开播。

8月26日本来是“武汉发布”联合武汉市文旅局精心策划的“2025武汉大学生迎新季”官方直播,结果开场不到十分钟就翻车——

评论区被“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刷屏,运营方只能紧急关闭评论。

网友齐呼:“迎新变翻车,这结果也太意外了!”

翻车现场:从“云端逛校园”到“弹幕追问”

8月26日14:30,由武汉市文旅局和“武汉发布”联合推出的“2025武汉大学生迎新季”准时开播。

镜头里,无人机掠过东湖绿道,主持人站在武汉大学牌楼前介绍新生报到路线图,气氛原本轻快。

然而开播仅三分半,弹幕区开始出现“图书馆那件事有结果了吗?”等字样,随后滚动速度越来越快,颜色各异的文字几乎盖住整个画面。

14:40,运营人员在后台三次尝试设置“仅粉丝可发言”未果,最终选择关闭评论,直播间在线人数从12.7万骤降至9.4万。

屏幕里,主持人继续讲解“地铁直达宿舍攻略”,而屏幕外的微博话题#武汉直播翻车#在十分钟内阅读破千万,网友截图配文:“史上最短迎新直播,弹幕比节目还精彩。”

翻车源头:一起校内纠纷为何迟迟未完

信息真空导致传言四起:有人称“男生已退学”,也有人说“女生已报警”。

由于官方始终未对调查进展、证据细节、处理依据作进一步披露,“图书馆事件”成为悬在校友和公众心里的一串问号,最终在迎新直播的弹幕里集中爆发。

网友群像:从“吃瓜”到“等一个答案”

直播关评后,微博、小红书、B站出现大量二次创作:

有人将主持人介绍“武汉美食”的片段配上弹幕截图做成鬼畜视频;

有人把“图书馆事件”时间线整理成手绘长图;

还有人发起话题#十分钟关评挑战#,调侃“看哪家高校能坚持更久”。

但在嬉笑背后,更多留言趋于理性:“不是要网暴谁,只想知道程序到底怎么走。”

一位自称18级校友的博主写道:“当年我们遇到纠纷,一周就有书面答复,现在快一个月没动静,难免让人担心。”

法律类UP主“阿律的笔记本”连发三条视频,逐条解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五十五条关于“调查、陈述、申辩”的流程,呼吁“让规则说话,比关评论更有效”

深度追问:当直播间成为新的“校务公开栏”

此次翻车并非孤立事件。过去两年,多所高校在直播开学典礼、校园开放日时,都曾因“宿舍收费”“转专业名额”等问题被弹幕追问。

教育学者熊丙奇指出,在“全民麦克风”时代,校园管理已从“办公室—公告栏”模式扩展到“直播间—热搜”模式,信息延迟或真空会被即时放大。

他认为,高校至少需要在三方面补课:

其一,建立“48小时回应”机制,对舆情热点先给出调查进度而非结论,避免猜测;

其二,引入第三方记录,如学生会、法律顾问全程列席调查会议,减少“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的质疑;

其三,把直播间纳入危机预案,提前准备FAQ、设置专人实时互动,而不是简单关闭评论。

只有把“意外翻车”转化为“制度转弯”,高校才能真正把迎新直播变成展示治理能力的窗口,而非放大焦虑和疑问的放大镜。

结语:在弹幕与关评之间,找到高校与社会的共同节奏

迎新直播的“翻车”并非闹剧,而是一场生动的公开课。

它提醒高校:当校园事件进入公共视野,沉默只会放大疑问,及时、坦诚的沟通才是降温的“冷却剂”。

对于公众而言,追问不是对立,而是对公平正义的正常期待。

希望武汉大学以此为契机,把未完结的图书馆纠纷办成一次规范的流程示范,用清晰的时间表、可查的证据链、可复核的申诉通道,回应关切、修复信任。

也期待更多高校把直播间当作“第二校务公开栏”,让每一次弹幕都成为改进工作的坐标。

毕竟,只有学校与公众在同一条对话轨道上,迎新直播才不会反复“悬疑”,而真正成为展示大学底气的窗口。

此次直播的小插曲,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社会各界对武汉大学的关心与期待。

我们相信,在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的共同监督与支持下,武汉大学能把这次“热搜”转化为改进工作的“助推器”,进一步完善校园治理,提升服务效能。

来源:玉铉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