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建议65岁后睡眠要讲究,这8个细节比上床时间更重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8 16:50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842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李阿姨今年68岁,退休后生活规律,晚上十点上床,早上六点起床,看起来作息没问题,可她总说自己“睡不踏实”。

不是夜里醒好几次,就是一觉醒来头昏眼花、浑身乏力。

“是不是年纪大了,睡觉就得这样?”她忍不住问医生。

医生却摇了摇头:“年龄大,睡眠确实会变化,但不是睡不好就正常了。”

事实上,很多老年人都像李阿姨一样,把注意力放在“几点睡”上,却忽略了真正影响睡眠质量的关键细节。

65岁之后,睡眠讲究的不是时间点,而是方式方法。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8个比上床时间更重要的睡眠细节,早知道早受益。

很多人以为,上了年纪睡不着、睡不深,是“老了的标志”,但医学上并不这么看。

中国睡眠研究会指出,老年人深睡眠时间减少,是生理现象,但这不代表睡不好是“正常的”

随着年龄增长,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减少,大脑调控睡眠的能力下降,容易出现入睡困难、易醒、醒后难再睡的情况。

但如果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白天精神、记忆力或生活质量,就不能忽视了。

真正的健康老年睡眠,应该是:入睡快、夜醒少、起床后不疲惫。

不少老人喜欢晚上早早上床,早晨赖床不起,看似睡了十几个小时,其实大多是“浅眠”加“瞎躺”。

北京协和医院睡眠中心研究指出:老年人平均每天只需6—7小时高质量睡眠,比年轻人少一些,但不意味着睡眠质量可以打折扣。

如果花10小时上床,实际只睡了5小时,其中醒了3次,这种“泡在床上”的睡眠就是无效的。

1.起床时间固定比睡觉时间更重要

与其纠结“几点睡”,不如每天坚持固定时间起床,哪怕前晚没睡好也别赖床。

这样才能让大脑逐渐建立稳定的生物钟,晚上自然更容易入睡。

2.白天别睡太久,午睡控制30分钟以内

很多老人白天没事干,一睡就是一两个小时,结果晚上睡不着。

午休可以有,但以“提神”为目的,而不是“补觉”,最多不超过30分钟,且别超过下午3点。

3.晚餐吃太饱,睡眠质量一定差

晚饭吃得太晚、太油,身体消化负担加重,容易导致胃肠胀气、反酸、夜间频醒

建议晚上7点前吃饭,清淡为主,七分饱刚刚好

4.睡前别总看手机、电视

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让大脑更兴奋。刷手机、看激烈内容的电视节目,都是“提神”而不是“助眠”行为。

可以改成听轻音乐、看纸质书,或者做几分钟深呼吸放松训练。

5.卧室温度、光线、湿度要适宜

太热太冷、太干太潮、太亮太暗,卧室环境不舒服,人也难以真正入眠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建议:室温维持在20~24℃,湿度50%左右,光线昏暗但非全黑,空气流通,卧具柔软干净。

6.睡前少喝水,减少夜尿

老年人前列腺肥大膀胱功能下降较常见,若晚上喝水过多,夜间频繁起夜是必然的

建议:晚饭后减少液体摄入,睡前1小时不要再大量喝水。

7.日间适度运动,入睡更轻松

别小看白天的活动量,白天越动,晚上越好睡

推荐老年人每天快走30分钟,或者做太极、八段锦等轻运动,但注意别在晚上太晚运动,以免兴奋入睡难。

8.心理平稳,才能睡得安稳

研究发现,焦虑、抑郁是老年人睡眠障碍的重要诱因

如果经常因为担心儿女、害怕疾病、经济压力等烦恼而失眠,建议及时寻求心理疏导或专业帮助。

有人说:“昨晚没睡好,今天多睡点补回来。”但事实上,睡眠无法真正“补回来”,错过的深睡眠是追不回来的

专家表示:与其靠补觉救急,不如建立规律的睡眠习惯,从源头上“养觉”。

睡前泡脚、冥想、听舒缓音乐、写感恩日记等,都是帮助放松、提高睡眠质量的好方法。

如果你或者家人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及时就医:

持续超过3个月的严重失眠

夜间频繁醒来超过3次

睡醒后仍极度疲惫、白天困倦

伴随打鼾、呼吸暂停、四肢抽动等症状

这可能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等疾病的表现,不能仅靠自己“调整作息”解决

65岁后,睡眠质量不再是“将就”的事,而是关乎精力、记忆、免疫力、心血管健康的大事。

别再盯着几点上床,也别再觉得“老了睡不好正常”。认真做好这8件事,让每一晚的睡眠都值回票价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老年人睡眠障碍防治指导手册》. 2022年版

中国睡眠研究会. 《2024中国睡眠研究报告》

北京协和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专家访谈资料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睡眠障碍门诊临床指导意见

来源:阳中医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