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化龙|《执着的作家》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05 05:12 3

摘要:著名作家陈德民先生的长诗印像南京最近在江苏广播电视报上刊登,洋洋洒洒的一部史诗性的长诗几乎一夜之间便进入所有读者的眼帘,让我们看到新时代古都南京给人们留下的暂新印像。这个印像几乎一夜间便改变了南京人思想上被历史留下来的那个古老印像,或者说是一种叫古老概念的东西

著名作家陈德民先生的长诗印像南京最近在江苏广播电视报上刊登,洋洋洒洒的一部史诗性的长诗几乎一夜之间便进入所有读者的眼帘,让我们看到新时代古都南京给人们留下的暂新印像。这个印像几乎一夜间便改变了南京人思想上被历史留下来的那个古老印像,或者说是一种叫古老概念的东西吧。近代人对南京的印像是双重的,所谓双重,就是两种印像。即老的印象和新的印象。在这个世界上,印象这种东西,所以在头脑中给人留下印象,是因为人用眼睛看过来的事情最中会在记忆中留下影子,而这个所谓的影子就是他所看过的对象的细节,这些细节有的时候就像过电影一样在记忆里过一遍,形成一种叫作概念的记忆标志。以往南京人对老南京的记忆就是人的第一印象留给自己的印象,一种叫做概念的东西。心理学上说,人的第一印象中的东西,久了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很深的印痕,痕迹深了,就形成概念性的记忆,除非这个记忆中的东西有天翻地覆的变化,否则,人的第一印象即那个留下来的老的概念是不会轻易改变了的。譬如至今为止,我的故乡呼和浩特在我的印象中,至今还是四五十年前的那个老样子,破旧的古城墙,绥远老城颓废北城门外的荒草,一条孤独的京包铁路伸向远方。出城往北一条狭窄的土路,路侧的乱坟岗,风中的几个白幡,在西北风里呜的刮者,城墙里的万户人家,皆青一色的干打垒土屋民居,起风一街土。几十年过去了,每当我一闭上眼睛,脑海中出来的还是儿时的呼和浩特的老的影像。虽然近二十年前后,呼和浩特市旧貌换新颜,新街道,新起的高楼大厦,但是,许多时候,这些新景观却总也代替不了那个破破烂烂的呼和浩特在我脑海中的位置,两种景致纵横交错,在头脑里打了半天的架,最后,还是那个老呼市在印象中占了上风。可能是我长期生活在外地的原故,总也不回去的原因,新的印像建立不起来,陈年旧事总会翻上来。人们对南京的印像也是如此,人对同一事建一个新印像着实不容易,推翻老概念建一个新概念,这在心理学上就是一个挖老树栽新树的工程问题,这个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建新委实不易。

德民先生无疑是人类第二心理的继承者,他之对旧物的理解是开放性的,把旧的东西索性从内心处推开,以全新的理念和目光看待新事物,不在内心中留一点旧事物的影子,仿佛一台马力十足的推土机,把旧的事推倒,推除,清理掉,以便在原来的基础上建起新的高楼大厦,新的安居房,新的百姓的乐园。这无疑是一种开放的心态,进步的心态。德民先生对南京的描绘,从他的诗作中即可看到大观,是一种全新的图画,一个大美的古都,一个美的不可胜收的六朝古都。这个古都的风貌里有六朝的影子,有鸡鸣寺,栖霞寺,有大江大桥,有南唐牛首山的奇丽景致。更有一一带水的秦淮河和秦淮河上渔人张起的白帆,有古渡口,有岸上的青青芳草。当然,作家的笔触永远不会忘记呕歌时代,歌颂这个风风火火的炽热的时代,歌颂人的精神,歌颂人性的美,时代的风尚,火热的建设浪涛,一浪一浪的拍打着人民踏响的脚步。诗人和我们都是幸运的,遇上了这样一个火热的时代,在毛泽东邓小平的开拓的火热的年代,看到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看到人民生活日益提高,心情快乐,这自然是一种福分。有幸书写这一中国社会发展的宏大乐章,更是这一代书人的重大机遇,值得庆贺。人类的心态自然是喜欢那些好的东西,好的事物,从中攫取那些有营养的的成分,以滋养社会,滋养人,滋养人的精神和心境,这是文化人责任所在,亦是这个社会的教育所在。

作者简介:吴化龙,第十届半朵中文网专栏作家。曾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办公厅秘书,中国中华文化杂志编委,南京远东书局签约作家,专栏作家,南京诗词学会会员。

来源:半朵中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