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榆林的试验田里,她与年轻同事观察种子的不育性;海南的烈日下,她为新品系搓米做鉴定。办公室的电脑底座下,压着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是她初入行时写下的誓言:“让每一粒谷子,都饱含土地的深情。”
榆林的试验田里,她与年轻同事观察种子的不育性;海南的烈日下,她为新品系搓米做鉴定。办公室的电脑底座下,压着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是她初入行时写下的誓言:“让每一粒谷子,都饱含土地的深情。”
井苗在实验区为配制谷子杂交组合套袋。通讯员 汪奎 摄
她就是榆林市农科院小杂粮研究所副所长井苗,也是当地农民口中的“谷子守护者”。
懵懂到觉醒:谷海里的寻路者
2008年,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毕业的井苗初入榆林市农科院,像一粒尚未找准方向的种子。那时的小杂粮试验,在她记忆里带着几分轻率,始终找不到科研的方向。
转机出现在2014年,一次赴山西学习谷子杂交技术的经历,点燃了她心中的火种。“别人以为我们第二年才能动手,我们偏要当年就出成果!”她与团队连轴转准备资料搞试验,成功获得第一批杂交一代种子。然而,试验田里蔫头耷脑的谷穗,给了她沉重一击——科研从不是热血冲锋,而是需要沉下心来的厚积薄发。
南北风雨路:育种人的季节追赶
“育种人的脚步,永远撵着季节跑。”为缩短育种周期,井苗踏上了“南繁北育”的征程:每年秋收后,带着榆林的谷种飞赴海南,让种子在热带阳光下加速繁育;次年开春,再把南方收获的种子带回黄土高原,播进熟悉的土地。
这条路布满荆棘。起初引进的抗除草剂谷子材料,因生态差异迟迟不熟,能用的寥寥无几;一场大风让1.7米高的谷子后代材料成片倒伏,她和团队蹲在地里翻腾,指甲缝里嵌满泥土。“当时不懂筛选抗倒伏品种,反而把幸存的几株当宝贝。”她苦笑着回忆,“后来才明白,大自然的风雨本就是最严苛的考官。”
2020年深秋,她在田间完成最后一批种子采收。随后她载着满车谷穗在路上狂奔,那一刻,感觉载的不是种子,是命根子。
金穗映初心:黄土里的丰年答卷
“育成一个谷子品种,得靠材料积累、科学方法、经验打磨,把这些揉在一起,在光热里淬炼,在风雨里拷打,火候到了自然能出好品种。”2024年秋,全国谷子品种联合鉴定结果传来:井苗团队培育的“榆谷13”两年在西北、华北和东北40个试验点次产量第一,米色金黄,适应性极广。消息传回榆林,农科院沸腾了。这个淬炼出的抗除草剂品种,不仅适宜机械化生产,还品质优良高产稳产。
荣誉加身,井苗最珍视的还是农户的认可。“井老师,这米熬粥香得很!”听着乡亲们的夸赞,她心里暖意融融:“我本就是农村娃,能帮乡亲多种几斤粮,值了。”
有人不解:“整天泥里打滚,图啥?”井苗指着试验田里的层层碧波:“它们就是未来的‘金穗子’,我们多育一粒种,黄土就多添一分金。”微风拂过试验田,千重谷浪簌簌作响,像在应和她未改的初心。
来源:榆林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