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进黑龙江省同江市金川乡金珠村,在白墙灰瓦的农家院落中,坐落着一个现代化的干菜加工车间,空气中飘散着瓜果蔬菜的清香。这个曾经“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边境村落,如今通过“小干菜”实现了蝶变,原本家家户户不起眼的“小菜园”成了村民致富的“黄金园”。
金珠村的干菜产品。(金珠村村委会供图)
走进黑龙江省同江市金川乡金珠村,在白墙灰瓦的农家院落中,坐落着一个现代化的干菜加工车间,空气中飘散着瓜果蔬菜的清香。这个曾经“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边境村落,如今通过“小干菜”实现了蝶变,原本家家户户不起眼的“小菜园”成了村民致富的“黄金园”。
“就在几年前,村里连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更不要说产业了。”金珠村党支部副书记、金五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宏涛站在新修的水泥路上感慨。2019年以前的金珠村,集体负债400余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8000元,村里随处可见废弃的菜园和堆积的秸秆。
改变发生在2019年。村党支部以“清化收”为契机,当年实现村集体收入430余万元。拿着“第一桶金”,村里启动人居环境整治,硬化道路、安装太阳能路灯、修建排水沟渠,垃圾分类箱取代了露天垃圾堆,村民房前屋后的小菜园整齐划一,村庄焕然一新。
村容村貌的变化只是第一步。为了找到合适的产业,村“两委”数次到先进村学经验,结合村屯实际情况,于2021年利用“清化收”资金和村内闲置空地,建成了占地1200平方米的干菜加工厂。
村党支部推行“村投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整合137户村民的闲置菜园,打造200亩标准化种植基地。“我们以每斤高于市场价0.5元的价格收购蔬菜,农户亩均增收1500元。”陈宏涛算起经济账。干菜加工车间为留守妇女、空巢老人提供32个就业岗位,人均年增收1.2万元,带动村集体年收入突破40万元。
村民在制作干菜。(金珠村村委会供图)
村民们家里卖不掉、吃不完的蔬菜变成了耐储存的干菜,他们说:“以前种菜吃不完只能喂猪,现在光卖鲜菜年收入就有2万多,加上在车间上班拿的工资,日子越过越红火。”
“我们采用‘三筛三洗’工艺,烘干温度精确控制在65℃,确保每片干菜都保留绝大部分营养成分。”标准化生产车间内,陈宏涛拿起一包黄瓜干介绍。金珠村的干菜以“天然无添加”为核心竞争力,从田间到车间建立了全流程追溯体系。
目前,干菜加工厂已形成黄瓜干、豆角干、茄子干等18种品类,年加工鲜菜200余吨,冷鲜库储存能力达50吨,实现了四季稳定供应。
随着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合作渠道的打通,“金五园”干菜年销售额屡创新高,产品远销北上广深。村屯地域偏远,村党支部借助互联网直播风口破题,大力培育直播带货人才,陈宏涛带头在直播间用东北方言讲解干菜泡发技巧,创下单场销售破万元的记录。
“我们正打造干菜园、鹿园、垂钓园、果树园、中药园等集种植加工、农事体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特别是西侧的梅花鹿养殖场,已经有200头规模鹿群,园内的农家乐开始接待研学团队。”陈宏涛描绘着发展蓝图,他指着村文化墙上“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标语说,“现在村民打麻将的少了,学技术的多了;等靠要的少了,谋发展的多了,这才是最宝贵的收获。”
暮色中的金珠村,盏盏路灯照亮的不只是道路,还有村民奔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
作 者 | 通讯员 于博客 本报记者 许露露
编 辑 | 刘琼
如需转载本微信公众号内容:
1.须保持图文完整,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2.完整标注版权及稿件来源、作者;
3.未按此规定转载的,本微信公众号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聚焦三农工作队伍
聚力乡村振兴战略
欢迎投稿
网站投稿:tougao@dxscg.com.cn
报纸投稿:xcgbbtg@163.com
来源:乡村干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