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创新历史学人才培养 服务文化强国战略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8 17:35 1

摘要:近年来,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积极响应“文化强国”战略,直面数字时代历史学“文化传承与数智创新”双重使命,以“历史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湖南省最早文科博士点为依托,创新构建并深入实践“一核三阶四链”育人路径,有效破解学科融合不足、技术赋能不足、实践创

近年来,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积极响应“文化强国”战略,直面数字时代历史学“文化传承与数智创新”双重使命,以“历史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湖南省最早文科博士点为依托,创新构建并深入实践“一核三阶四链”育人路径,有效破解学科融合不足、技术赋能不足、实践创新不足等难题,培养出一批新时代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

坚持一核引领 史观铸魂筑牢育人根基

该院将唯物史观作为人才培养的“灵魂舵”,构建“价值引领、师资锻造、场景转化、实效评价”四位一体的铸魂育人体系,明确“明理增信、崇德力行”育人目标,将唯物史观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依托“红色论坛”“林增平学术讲堂”等师生共同体平台,淬炼教师队伍的理论武装与价值萃取力、技术运用与情境设计力,锻造价值传导的“铸魂者”。

建设思政特色课程群与案例库,设计社会服务、文化考察等实践项目,打造“铸魂炉”,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智慧观察、分析和解决时代之问,实现从理念认同到行动自觉的转化。创新构建“史观认知-价值认同-情操陶冶-实践担当-创新转化”五维评价指标,并依托智慧平台建立动态成长档案,校准育人成效“铸魂尺”。

深化三阶递进 融通固本锻造核心素养

该院构建起“三阶”递进式能力培养路径,将“文化传承力-技术应用力-实践创新力”能力体系作为人才培养的“导航仪”。

筑基阶坚守“多维互鉴,实证为本”,依托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融通文献训诂、遗址考据、口述史采集方法,锤炼文化传承力,筑牢中华文明基因守护根基。智创阶坚持“技术融合,本真为界”,响应文化和科技融合战略,创设“行走课堂+虚拟仿真实验”模式,运用三维扫描、GIS分析、可视化技术于文化遗产保护阐释,提升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的应用力。致用阶秉持“创新驱动,实践为要”,服务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搭建创客空间,形成“历史+”转化机制,联合企业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可参与、可感知、可传播的文化数字产品、文博创意IP,培育实践创新力,推动文化数字化战略落地,实现社会共享与价值共创。

强化四链协同 数智赋能打造产教融合生态

该院将“产学研用”融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动力擎”,着力打造“四链协同”数智赋能育人生态。

学科融通链纵向深耕历史学专门史整合,横向整合考古学、艺术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组建跨学科团队攻关“历史学×数字人文”“历史考据×文化IP开发”等交叉方向,打通学科专业壁垒。课程支撑链建成以《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为核心的历史理论课程群,以《文物数字化基础》等为代表的技术前沿课程群,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创意与策划》等交叉实践课程群。资源聚合链打通“整合-转化-再生”全链条,对内集成智慧资源库、虚拟仿真平台、文物实验室等“融创枢纽”,对外联动企业、智库机构及国际资源,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资源双循环生态。实践联动链通过“专创融合”“科创融合”“产教融合”,在智慧文旅、数字文博等领域,驱动学生运用AI、大数据解决产业实际问题。

育人成效显著 人才培养获得广泛社会认可

该育人路径有力支撑了国家急需的创新型历史学人才培养,近年建成服务“新文科”建设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群,出版标志性著作7套;创建湖南省首个文物与博物馆学本科专业并获批全国首批文物专业博士点,填补了省内专业布局空白。与此同时,该院毕业生家国情怀深厚,超400名学子进入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府深造,四成毕业生投身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及湖南“三高四新”蓝图建设。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在各类专业竞赛、创新创业活动中表现突出,累计获“挑战杯”国赛银奖等省级以上奖项61项,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未来,该院将始终高举“史观铸魂”旗帜,强化“数智赋能”升级“一核三阶四链”育人体系,以培养具有深厚家国情怀、扎实史学功底、卓越数字素养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历史学人才为己任,为赓续中华文脉、赋能文化强国建设、服务中国式现代化锻造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刘利民、刘潆檑)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