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镇馆之宝”评选,一次有仪式感的集体铭记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8 14:41 1

摘要:金牌讲解员走进直播间,三场直播吸引19.5万浏览量;截至目前,投票页面累计浏览量突破230万……这个夏天,一场名为“皖宝出道”的全省博物馆百大“镇馆之宝”评选活动,点燃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热情。

金牌讲解员走进直播间,三场直播吸引19.5万浏览量;截至目前,投票页面累计浏览量突破230万……这个夏天,一场名为“皖宝出道”的全省博物馆百大“镇馆之宝”评选活动,点燃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热情。

如果说一座博物馆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客厅,博物馆的文物精品就是这个文化客厅里最经典的陈设。成立于1956年的安徽省博物馆,是当时全国四大样板馆之一。目前,馆内珍藏的文物多达22万余件,商周青铜器、汉代画像石、古代陶瓷器、宋元金银器、文房四宝、明清书画、徽州雕刻……每一件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瑰丽。不仅如此,全省各地的很多博物馆,个个都有一两件被称为镇馆之宝的藏品。藏品成为“镇馆之宝”,最重要的是公众对它的认可。开展“镇馆之宝”评选活动就是一种推介、一种导引,是一座公众与文物之间的对话桥梁,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何为“镇馆之宝”?虽然每个人心中的“宝”可能都不一样,但有一个标准肯定是一致的、公认的,那就是它一定是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美学价值的,一定是具有唯一性、独特性、稀缺性、重要性、不可替代性的,一定是最能体现一个地方深厚的历史底蕴的。安徽省博物馆的楚大鼎工艺高超,腹部和足部都刻有“安邦”二字,堪称典型的“国之重器”。蚌埠博物馆的双墩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最早人像陶质雕塑品之一,那张“迷人的笑脸”一出土便轰动四方,被誉为远古时代的“东方微笑”。马鞍山市博物馆的商代青铜勾连云雷纹大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内外满饰的青铜大铙,有着极其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这些镇馆之宝每一件都散发着独特的历史韵味,传递着文化的精髓,它们不仅是文物,更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高光时刻。

国宝之美,穿越古今,器以载道,恢弘万千。“镇馆之宝”评选既是文物活化传播的创新探索,是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精彩对话,也是一次有仪式感的集体铭记。活动发布以来,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热烈讨论。在线上,有网友化身文物“解语人”,提出疑问或是有趣的见解:“这五柱青铜器,莫非是路由器的老祖宗?”“状元卷为何在休宁?快揭晓谜底!”有网友化身家乡文物的“自来水”,用土味方式传递着对家乡文化的热爱。更有网友利用AI技术,让给铸客大鼎绘上呆萌笑颜,教宋代乐俑弹奏电子音律,“动起来”的文物展现出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在线下,志愿者现场讲解、专题展板、社教活动同样精彩纷呈、热热闹闹。每一次点击、每一次投票,都是公众用行动表达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自豪,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让文物宝藏“活”起来,让文化瑰宝“火”起来。

“博物馆热”背后,是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博物馆从“冷门”到“顶流”的蜕变,印证了文化自信的深层觉醒。安徽开展的全省博物馆百大“镇馆之宝”评选活动,既是集中展示皖风徽韵的一个宝库,也是宣传江淮文化的一个阵地。活动以创新传播为引擎,以全民参与为动力,以生活融入为导向,让历史不再遥远,让文明变得亲近,让文化走进生活。当文物从展柜中“走出”,博物馆从围墙中“突围”,公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博物馆成为热门打卡地,文物变身“明星”,文化传承就有了最坚实的根基。

九月,全省博物馆“百大镇馆之宝”的评选终将落定。但文物活化没有终点,文化创新永无止境。期待更多博物馆打开思路、放开手脚,用当代语言讲述历史故事,用创新形式传承文化基因,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安徽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注入更深厚的文化力量。(作者 尹贵龙)

来源:安徽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