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方是拥有160多年历史的“富豪保险柜”瑞士银行,一方是手握数千亿级美元资金投遍全球“独角兽猎人”日本软银。如今,这两位在金融界举足轻重的大人物,却在法庭上相见了。
一方是拥有160多年历史的“富豪保险柜”瑞士银行,一方是手握数千亿级美元资金投遍全球“独角兽猎人”日本软银。如今,这两位在金融界举足轻重的大人物,却在法庭上相见了。
上周四,伦敦高等法院开庭审理了这起巨头间的诉讼:原瑞士信贷旗下供应链金融基金,就2021年Greensill Capital破产导致的4.4亿美元损失,向后者投资方软银提起追偿。
2023年,瑞士信贷被瑞银集团以32亿美元价格收购,这场诉讼目前由瑞银集团推进。
早在2021年3月初,供应链金融行业中的领头羊和金融科技新贵,格林希尔资本(Greensill Capital)就申请破产保护。从2011年成立,到2021年关闭,在短短十年内,格林希尔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格林希尔的巅峰,也就是在其破产前的几个月,其主要投资人软银曾经为它估值70亿美元,可谓一只大独角兽。
然而,在今天来看,这是一只“伪独角兽”。
Greensill Capital以对外宣传自己是供应链金融科技公司,其供应链金融底层资产主要为核心企业的应付账款(可以理解为反向保理)。Greensill Capital以折扣价拿下企业的应收账款,甚至“未来应收账款”,将这些资产装入特殊目的实体(SPV)。随后,SPV发行票据募集资金,用以支付收购的应收账款。投资者,如瑞士信贷供应链金融基金通过买下这些票据获得投资回报。
在结构上,这家以供应链金融科技著称的公司其业务有点类似国内的地产供应链ABS:折扣受让应收账款(过桥)+资产证券化进行资产出售(发行ABS)。
这类业务的风险就在于核心企业的选择。
不幸的是,Greensill Capital选择了其创始人好友英国钢铁大亨Sanjeev Gupta所创立的钢铁企业,成为了该公司非标融资的“下水暗道”。公开资料显示,格林希尔前前后后向Gupta控制的多个家族企业提供的贷款总额高达50亿美元左右。问题在于,这些钱的用途并不仅限于上文提到的供应链金融,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被Gupta用于并购同业竞争对手,以及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这样的资金用途,显然不可能在90~120天内偿还。因此当债权人想要收回贷款时,就很可能会发生违约的情况。
为顺利实现资产售出,就上述资产位于澳大利亚的BCC保险公司,向格林希尔提供了总保额高达77亿美元左右的信用保险。2021年3月1日,BCC保险公司正式通知格林希尔,不再为对方已经到期的信用保险提供新的保险额度。
至此Greensill Capital风险完全暴露。
可以看出,Greensill Capital完全是一家“心口不一”持续用谎言构建自身供应链金融骗局的公司:
对外宣称自己为供应链金融科技公司,主要开展平台业务,却在业务环节中涉入大量信用风险,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
对外宣称自己底层资产为供应链金融资产,实质上资金被挪用于企业并购、资产扩展等多个领域,以供应链金融之名行放贷之实,造成巨大损失。这不能简简单单地被认为投资策略或发展策略的问题,反映出这个业务可能开始之初就是一个骗局。
总体上来说,在供应链金融科技领域,一家公司以公关和品牌,依靠PPT和蹭各种科技概念构建核心竞争力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希望国内同行引引以为鉴!
来源:供应链行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