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起韵生,玉有魂:玉石雕刻大师王海波与一块玉的千年对话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8 16:18 1

摘要:在中国人的文化记忆里,玉,不止是石,它是美德的象征,是精神的寄托。孔子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这并不是讲佩玉的风尚,而是玉所蕴含的五德——仁、义、礼、智、信。玉石雕刻,便是将这份深厚的文化意涵,凝结在刀锋之间,赋予一块石头以灵魂。

在中国人的文化记忆里,玉,不止是石,它是美德的象征,是精神的寄托。孔子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这并不是讲佩玉的风尚,而是玉所蕴含的五德——仁、义、礼、智、信。玉石雕刻,便是将这份深厚的文化意涵,凝结在刀锋之间,赋予一块石头以灵魂。

正因如此,玉石雕刻从来不是一门简单的技艺,它更像是一场跨越时间的对话,是文化与匠心的交融。而王海波,正是这场对话中沉静又坚定的传承者。

他用二十余年的沉淀,将一块块沉默的石头,打磨成可以触碰传统、感受温度的艺术语言。

王海波,毕业于北京中国矿业大学,理工科背景出身的他,原本的轨迹似乎并不指向艺术。但一次偶然接触和田玉的机会,却让他坚定地走上一条与玉相伴的人生之路。

2003年,他来到新疆,拜入中国玉雕大师范德龙门下。在荒凉辽阔的西域大地上,他开始了漫长而纯粹的修炼——学习打胚、磨型、雕刻,每一道工序都要亲身试过;每一块玉料背后的纹理、色泽与裂隙,他都如数家珍。

不同于仅做技艺复制的匠人,王海波始终坚持“设计先行,神韵为本”的理念。他认为,一块玉不是等着人来雕刻,而是等一个能听懂它语言的人,把它唤醒。

从昆仑山到塔里木盆地,他寻玉、选玉、琢玉的足迹,成了一条深扎在新疆土地上的“玉路”。

王海波的雕刻风格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他既能驾驭传统题材,善雕佛像、瑞兽,也擅长将现代审美融入创作,让传统器物呈现出当代气质。他对玉质的敏锐判断和整体造型的把控力极强,经常能在最具挑战性的玉料中,雕出气势恢弘、韵味十足的作品。

他的雕刻作品多次在国内获奖,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权威机构收藏,这不仅是对其艺术水准的肯定,更是一位青年玉雕艺术家真正迈入“文化创造者”行列的标志。

“每一件作品完成的背后,其实都经历了无数次的舍与得。”王海波常说,真正的好作品,是玉料、设计与技艺的三重合鸣,而非单靠雕刻技法的炫技。他对待每一块玉,仿佛在与老朋友交流,尊重其肌理,顺应其纹理,用刀锋找出最贴近本真的形态。

除了创作,王海波在设计端的探索也极具开创性。他始终认为,玉雕不能局限在“工艺”的框架中,而要向“艺术”靠拢——形式更自由、结构更大胆、意境更深远。

为了让更多优秀的设计理念与传统玉雕结合落地,他在2022年创立了玉宫集团,打通从和田玉开采、原料筛选、设计雕刻、成品销售的全流程。在企业内部,他特别注重原创设计人才的培养,鼓励年轻一代玉雕师勇敢表达,融入时代美学。

这种前瞻性的设计管理理念,也让玉宫集团很快在业界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玉文化产业链中极具代表性的企业之一。

不仅如此,王海波还积极参与玉雕行业的标准制定与评审工作——他是河南省玉文化协会副会长,石佛寺珠宝玉石协会副会长、中维珠宝教育培训中心特聘讲师,2025年更被聘为南阳“斗玉大会”专家评委,以专业身份引领行业发展方向。

当代中国需要的不只是技艺高超的玉雕师,更需要能真正理解文化、传播美学的创作者。王海波无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他将二十年的执着,落在一把刀、一块玉上;他以手为笔,以石为纸,将匠心写成诗行,让每一件作品,都带着千年的回响,也拥有属于当下的灵魂。

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王海波却选择了最“慢”的方式与世界对话——用一刀一刀地雕刻,让人们重新看到玉的温润,也重新理解“工匠”二字的真正分量。

【免责声明】:本文章系转自其他媒体,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内容仅供读者参考。本平台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来源:周口广电融媒

相关推荐